焦虑的中国父母: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帮助下一代成长?
2024-04-04
更新时间:2024-04-04 17:51:01 作者:知道百科
焦虑的中国父母常常因为孩子的未来问题而忧心忡忡,他们希望能够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然而,过度焦虑和控制情绪不仅会影响家庭氛围,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学会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寻找合适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孩子。
还有一个多月,儿子就要正式上小学了,最近幼儿园的家长群里全是关于孩子上学的讨论,家长们各个忧心忡忡:
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暑假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辅导班;
担心孩子上学之后,写作业慢,现在就开始每天训练孩子的写字速度;
怕孩子上课注意力不认真,报了训练注意力的课程
孩子还没开学,家长各种焦虑担忧,比孩子还紧张。
在这些的高压下,终于有小朋友“揭竿起义”,告诉妈妈“我讨厌上小学,我不去上学!"
有一种焦虑叫做中国式父母焦虑。
从婴儿开始,各种早教班跟上。上了幼儿园,孩子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种兴趣班中,更不要说上了小学之后的各式辅导班,孩子基本上再也没有自己的时间。
有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教育花费最贵的地区。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家长已经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孩子身上。
这仅仅是在教育上,还有生活上呢,中国父母永远认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
孩子长得没别人家孩子高,才艺没别人家孩子全面,看的书没有别人家孩子多……衣、食、住、行,没有父母不焦虑不操心的!
去年,有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的妈妈陈美玲,是曾与邓丽君齐名的香港女歌手。
退出歌坛后,陈美玲成为了斯坦福大学教育学博士,而她的三个孩子也都相继考入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
视频中,陈美玲提出了让中国父母瞠目结舌的教育方式: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不要替孩子做选择……她主张“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父母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高昂的培训班,节衣缩食买学区房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
纪录片《零零后》中,不到两岁的锡坤,妈妈为了给他最好的教育,把家搬到了北京郊区回龙观,和爸爸分居两地。后来甚至还辞了职。
汇丰银行曾经发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为了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中国的父母可以付出一切,无条件地牺牲自己。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对象是55对9-13岁儿童和其母亲。
要求孩子们在十分钟之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拼图,拼图期间,母亲可以陪伴孩子,但不能提供帮助。
实验结果显示,有焦虑症的孩子的母亲,明显对孩子有更多的干预,她会频繁触摸拼图,并表现得更焦虑。
通过频繁的触摸拼图,孩子不断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对拼图感到越来越恐惧,母亲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了一个心理暗示,“我无法单独解决问题”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没有信心。
可见父母的焦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1、焦虑的父母会使孩子也同样变得焦虑。
2017年9月7日,香港教育局新任副局长蔡若莲的长子潘匡仁在从40多层的家中跳楼身亡。
潘匡仁毕业于香港名校,海外留学毕业后回港工作,热爱音乐,会弹钢琴,吉他,也喜欢运动。
其母蔡若莲曾为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也曾任福建中学校长,2017年出任香港教育局副局长。
然而这样一位天之骄子,仅仅因为在一场单车比赛中受伤,无法继续参赛,不能为家族争光,患了抑郁症,最终自杀。
北京大学曾发布《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国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武志红曾说: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情绪感染”,即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召性。当父母始终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下,孩子也会不自觉地被感染,心理压力倍增,精神压力巨大,始终处于紧张高压的状态。一旦孩子心中绷紧的弦断掉,后果将不可设想。
2、焦虑会使父母教出低能儿。
美国作家格雷格说:恰恰是你以为你想要的东西,阻止了你追求你真正在找寻的东西
焦虑的父母都伴随着很强的控制欲,包办和控制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一切都被父母规划好,孩子没有自主选择权,所以
他没有机会学习新技能,
没有机会探索新领域,
没有机会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成为某些方面的低能儿。
3、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焦虑的父母总是不满意孩子的现状,他们很少会鼓励孩子,反而最擅长的就是不断地否定、否定再否定。
而这种长期的否定和苛责,只会让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甚至变得自卑、懦弱。
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就是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教育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中国式父母焦虑,让教育变得用力过猛,废掉了孩子本该光明灿烂的一生。
我们理解每个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但是在教育中,务必注重教育方法:
1、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顶级学府,然而却有很多学生向心理老师倾诉:“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中国的父母总是催促孩子学习,努力。但是很少有父母会告诉孩子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所以孩子的学习其实是盲目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
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变得颓废,堕落,沉迷游戏,甚至挂科被退学。就是因为他们在父母的高压下努力学习了十几年,但是从来不清楚自己努力学习到底是为什么。一旦上了大学没有父母的监督,自己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到为什么而学习,学习到底可以为你带来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盲目的学习。当孩子确定了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之后,他才会有真正学习的动力!
2、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给孩子空间
杭州六年级男孩小胖痴迷做饭,每天回家第一件事,钻进厨房做饭;可是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负责人建议小胖父母,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读书的料,与其把时间花费在补习上,还不如因势利导,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以尽可能发挥潜能。
如今的小胖认真研究厨艺,圈了不少粉丝,与此同时,在学习上进步也很大,性格也活泼开朗、更加自信了
教育专家杨东平曾说: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展现,是家长的终极使命。
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但却忘了,你认为最好的,是不是孩子心中最好的。我们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的一切,到底能不能帮助孩子成为他心中的那个人。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孩子修剪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把他们引导成他们想成为的样子。
孩子的未来有无数中可能,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空间,尊重孩子的不同个性,挖掘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走得更好。
3、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鲁宾孙漂流记》中这样说: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先教育好自己。
童话大王
只上过小学四年级,但是有了孩子之后,他开始努力写作,坚持把《童话大王》月刊写了28年。
郑渊洁说:“这样做,就是要让孩子目睹,父亲是如何让一贫如洗的家变得富有。”
心理学有一个“镜像理论”:婴儿从出生就开始无意识地模仿父母,他们和父母之间,似乎存在一个镜像。婴儿会模仿父母的一颦一笑,行为举止。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
最好的成长,就是有一天我成为和你一样的人,做好榜样作用,活出自己的精彩,你便是子女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父母无法陪伴孩子走完人生,不能为孩子遮挡一辈子的风雨。所以父母能做的就是抛却无用的中国式焦虑,引导孩子正确面对人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成长为自己希望的样子。
以上就是焦虑的中国父母: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帮助下一代成长?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焦虑的中国父母:如何有效控制情绪,帮助下一代成长?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