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通识教育助力问题解决
2024-03-29
更新时间:2024-03-29 14:25:02 作者:知道百科
近年来,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备受关注。通识教育不仅注重传授学科知识,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思维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今天听了吴军老师讲通识教育,觉得太对了,所以果断拿下吴军老师新书《吴军数学通识讲义》和《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什么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都能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吴军老师总结,经历过通识教育的人,是可以理解他人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人!可以实现一个人精神到达精英,实现自由,从而真正具备成长型思维,让自己为人处世都在成人的状态!
我的理解,通俗落地点说:遇事不用情绪表达,而是可以理性表达情绪,积极解决问题。举个例子→
孩子写作业磨叽,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上来劈头盖脸一顿骂,这就是用情绪表达。骂完有用吗?所有人都知道,没有用!可是一遇事,就管理不好情绪,被情绪左右。
一个成人状态下的父母,遇事应该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成绩不理想,就和孩子想办法提升成绩,分析考不好的原因,计划出一套学习方案,下一次再接再厉!更好地成人状态应该是,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的我们,连情绪都不应该有,因为和自己本没有关系。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正因为考不好家长替孩子生气了,又逼迫孩子按自己的方法学习,弄得孩子根本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成了家长的附属品!
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科科独立分开的,而且注重成绩。尤其注重理科教育,觉得理科学好了,走进社会才更有可能成功!
最后的结果是,文科的学习都忽略,甚至赶紧到高中分到理科班,从此再也不学文科知识!
可是,你会发现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逻辑也许有了,知识也学好了,可是走进社会,与他人协作不会了;与他人共情不会了;管理情绪不会了……
其实不用到社会,在学校就会发现,如果大语文学不好,即:阅读+写作,理科学起来是很难的。因为数学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能力的底层是理解能力,理解是需要语文基础的,语文是需要大量阅读积累的。
如果只注重成绩、学习学科知识,孩子现在都没有时间读书、去大自然实践探索,学习只会越来越累!
长大之后,走进社会又进入不会合作、不会共情、不能管理情绪,一代代就这样下去了……
总结来看→
学习应该是相通的,各科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尤其是语文,尤其是坚持阅读,这是学好所有学科的基础!
学习应该是广泛的,除了学科知识,家务劳动、去大自然探索、与他人沟通相处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去学习且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
所以,通识教育,就是不局限在基础传统的数理化、语政英上,更应该放大视野、提升格局,让孩子接触更广泛的能力学习!这样,再遇到问题,就会有积极应对的方法,而且不只局限在一种,这样的状态就会让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游刃有余。
想要在这样快节奏里达到通识,最快的捷径就是→大量广泛阅读!
以上就是思维导图:通识教育助力问题解决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思维导图:通识教育助力问题解决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