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亲子关系的黏合剂:父母与孩子之间共情的重要性
2024-04-15
更新时间:2024-04-15 21:33:02 作者:知道百科
共情是亲子关系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它承载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在亲子关系中,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和建立亲密关系的桥梁。父母通过共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支持他们的成长。因此,共情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还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和自我认知。
朋友小佳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有一次分享会上,她给在座的父母们讲了一段她早年做心理咨询的故事。一个妈妈带儿子来做心理咨询,原因是“孩子太叛逆,说什么都不听”。那对父母的观念里认为,孩子不听话,绝对是孩子的问题。他们找咨询师的原因也不是真想解决问题,而是希望多一个“权威”帮他们“驯服”孩子。两人见到咨询师以后,妈妈说了很多话,孩子一言不发,眼睛就盯着地板。
听妈妈说完,小佳说:我已经大致了解情况了,现在我可以单独和孩子谈谈吗?朋友回忆说,那次咨询的很多细节她记不太清,但有一个细节,她记得特别清楚。每当谈到母亲,孩子就会说:反正我说什么她都不听。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反正她觉得我什么都不好。
孩子的这几句话一直记在小佳心里,尤其是那3个“反正”。后来她做咨询的时候会特别留意“反正”这两个字。她发现,那些被父母称为“叛逆”的孩子最喜欢说这两个字。而家长越是把孩子理解为“叛逆”,父母和孩子未来沟通越会很难进行下去。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父母只关注孩子对事情做出的反应,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因而往往做出不恰当的回应,而这样的回应常常会造成亲子隔阂,还可能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导致亲子问题的一个主要障碍。
《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这本书正是从回应孩子这个角度展开,指出了正确回应孩子在亲子关系乃至塑造孩子人生观念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对各种回应方式运用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父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各种回应对孩子产生的直接影响,进而能够对自己的回应方式进行反思,这对于改善亲子沟通有非常好的作用。
良好的回应是养育的必经之路
如果上小学的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对你说:“妈,我跟同学打架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在遇到这个情况时,她的第一反应是,指着儿子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准跟别人打架,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结果儿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后来她才知道,是另一个孩子无故先动手的。
事出必有因。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可能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也可能是在呼唤父母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
比如说,如果孩子告诉你,“我不想上学了”。通常家长们都会站在制高点,带着价值判断的反应: “你怎么可以这么懒!”“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这么一说,孩子受到批评,对与父母沟通的意愿就大打折扣。而不带评价的倾听做法,则会营造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孩子愿意敞开心胸。“你的意思是说,你最近对上学不太感兴趣了,是吗?”然后再问他:“为什么呢?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慢慢让孩子继续把他心里面的话告诉你。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幸福、适应力强、意志坚定的人,希望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作出明智的决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这些目标应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
孩子的快乐,适应力与意志力的程度,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如果每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都要反驳、斥责他,那孩子长大后终将不会快乐,只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
所以孩子怎么做,就源于父母的回应。孩子的情绪反应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没有不愿意说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听话的父母。
孩子的意识发育和语言表达能力常常不同步,很多东西想到了,但说不出来,或者是说出来的和他们的本意有很大的距离。大人一定要从他们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听出孩子的心声,还要想办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站在听众的位置上,去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平心静气地和孩子交流想法,对孩子不能清晰表达出来的观点,父母要做必要的补充,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家庭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是教育习惯
我们太多的父母,说的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听。“快写作业去!”“赶紧睡去,明天要上学!”“我现在还有事,明天说!”然后就没有结果了,希望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己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就好。父母的潜在语言在告诉孩子:你不用思想,你不可以思想,听我的就行了。同时也是在暗示孩子:你做不了自己的主,你不行,你没这个能力。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如果你认真的去看,孩子的品行习惯是非常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我们许多人在平时也知道,孩子有了过失应该好好和他谈,但一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情时,经常条件反射地冲孩子发火。这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者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 实际上,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你想让孩子成为你真正的孩子,服从你制定的规则,就必须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使保证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当我们与孩子有良好的关系时,孩子自然就会做出让我们开心的事,同时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以及培养他们的好习惯时,他们才更愿意配合我们。
很多问题,只有当父母与孩子共情,真正蹲下身来,面对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只是满足孩子一时的情感需求,或者以一时的行为来评价孩子,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孔子《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说“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其实,这话对教育孩子的父母同样适合。要先获得孩子的亲近、信任,才能让孩子主动听你的教导。
一个尊重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孩子为朋友的父母,一个以赏识眼光看待孩子的父母,一个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功的父母,才是一个成熟的父母,才会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
能够做到良好的回应孩子,这是在亲子关系乃至塑造孩子人生观念中会起到重要意义。《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适合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阅读,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在这条修行的路上,我们的要不断学习,不断成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自在从容的陪伴孩子成长。
以上就是共情是亲子关系的黏合剂:父母与孩子之间共情的重要性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共情是亲子关系的黏合剂:父母与孩子之间共情的重要性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