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能触动孩子的内心
2024-04-15
更新时间:2024-04-15 20:57:01 作者:知道百科
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能触动孩子的内心,让他们敞开心扉与我们分享内心的喜怒哀乐。只有真正懂得孩子的需求和情感,才能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世界和思想。因此,共情不仅是与孩子建立关系的基础,更是实现真正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朋友家的孩子蕊蕊,今年两岁九个月。再也不是一两岁的样子了,现在做事情很有自己的想法。
“昨天着急出门我按了电梯,她哭闹着说她要自己按电梯。真是把我气坏了,怎么说都不停哭了一路,你说我该怎么办?”电话中的朋友和我诉苦。
其实孩子长大了,想要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证明自己,这还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做不到耍一点小脾气,也不一定就是无理取闹,只是大人还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
那么什么是共情?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杰斯将其定义为:“准确的感知他人的内部结构,以及此外有关的情感成分和含义”此外,罗杰斯还提出了:“共情是带来改变和学习的最有效的因素之一”。
通过共情,求助者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怀的,可以跟求助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能帮助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的感受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分4点来进行表述。
怎么帮助孩子面对他的感受?1、 全神贯注的倾听
有时候孩子跟我们说一件事情的时候只是希望我们能认真的听他们倾诉。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和妈妈分享学校的喜怒哀乐,当妈妈忙于家务有一句没一句的回答我时,我莫名就会很生气。“你根本就没在认真听我说话!“
所以,当了家长的我们也要记得认真的听孩子倾述,让他感觉自己被重视被倾听。
2、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前阵子叶一茜的微博晒出了她和森碟的对话,并配文“分分钟把天聊死的节奏“。
其实,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时,他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去想问题。
只有我们家长在听孩子倾诉的时候,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 说出他们的感受
写成网上曾有一个家长发帖求救:“我孩子心爱的单车被人偷走了,我说再买辆给她她居然哭的更厉害了?这孩子是怎么了?”
看到一个高赞回答:“你要先跟孩子一起为单车不见哭一会,她就不难受了。”
所以我们要陪着孩子一起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帮助她一起说出来。让她的情绪得到改善。我们越是着急着让孩子摆脱负面情绪,不管我们的态度有多好出发点有多正确,孩子都只会越来越难过。
当我们帮着孩子说出:“爸爸妈妈知道,你一定很伤心,很难过。”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会觉得很欣慰,会感受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4、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当孩子在午饭前说:“妈妈,我要吃饼干!”我想大部分妈妈都会很生气的说:“吃饭之前不能吃东西。”或者是:“都说了家里没有,下次再买。”这时候孩子免不了生气或者撒泼打滚。其实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何不换一种方式?
孩子:“妈妈,我要吃饼干!”
妈妈:“真希望我们家里有,我真希望我可以给你变出一盒来!“
这时候的孩子肯定不会再生气转牛角尖了,他可能会说:“那我们吃蛋糕吧!”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那么我们的家长在表达感受后,具体要怎么做?首先来说,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
儿童心理学家李雪说过:“爱孩子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孩子他是他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的办法。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感受后就可以了,不要着急着看到结果。要相信孩子会自己处理的。
比如一位爸爸说:“当孩子和我说了他和同桌吵架的事情时,我接受和回应了他。
没想到他自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我了,并且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生气,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生气。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大的帮助了。让他知道他的情绪可以被接受,有人倾听。在叙述的过程中孩子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点,他也会学着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最后,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一开始,我们都会担心成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们渐渐地会意识到只有当孩子地所有行为都被认可时,才会变成溺爱。如果孩子拿着彩色笔在床单上乱涂乱画,我们就应该及时制止。同时,我们也要给他一张空白的画纸,让他知道画画要在纸上,而不是哪里都可以。当我们学会了共情,用接纳的态度和孩子沟通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镇静”效果。
我们以前一直想要控制孩子,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用“安静下来!”或者“住口!”等方式只能更激起孩子的怒火。曾经看过一段话,“衡量一件事情是否做的对,就看做完之后孩子和你的关系是变得疏远了孩子更加亲近了。”
以上的四个小方法,可以陪伴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我们和孩子没有隔阂,共同成长。蹲下来,走进孩子,让我们一起成长吧!
参考文献:
《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
以上就是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能触动孩子的内心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能触动孩子的内心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