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托利亚:墓志热搜第一,揭秘上官婉儿的历史争议
2024-06-04
更新时间:2024-06-04 21:37:01 作者:知道百科
伊斯托利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文化历史网站,在最近的排行榜上,墓志成为了热搜榜的第一位。其中,上官婉儿这位历史人物备受关注,她的生平经历和身份一直备受争议。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揭秘上官婉儿的历史争议,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位神秘的历史人物。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伊斯托利亚】最近,陕西考古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个考古专题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在其间珍藏的众多文物中,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志铭尤为令人瞩目,并成功冲上微博热搜榜首。随着关注度的暴涨,考古博物馆的入场券一度一票难求。
作为中国古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上官婉儿一直备受影视作品追捧,迄今为止已有数十部有关大唐帝国的影视剧以她为主要角色,而在荧幕上,上官婉儿的形象却是大相径庭:有将其塑造成才华横溢、经邦济世的女宰相者,亦有将之打造成操弄权柄、秽乱宫闱的负面人物的作品。
历史上的上官婉儿到底是怎样的奇女子?她的墓志铭是否可以向我们展示上官婉儿的真实形象?面对这方已经尘封千余年的石碑,我们又应该如何解读?本文即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上官婉儿墓墓志盖(资料图)
上官婉儿与唐代宫廷政治
出生名门的上官婉儿,其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的祖父上官仪因为支持唐高宗李治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而招来杀身之祸,当时尚在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也受到牵连,与母亲郑氏一道入宫为奴。
北朝隋唐以来,皇宫中时有女官秉笔拟招的传统。宫中女性除了负责宫内帝王后妃的饮食起居之外,还设置有女侍中、女尚书、女史、女才人等职位,处理日常行政文书。北魏时期不断有太后临朝称制,便经常任用宫内女官辅佐其旁,协助沟通与外朝大臣之间的关系。
唐初虽一度废止女官体系,但对北朝旧事并不陌生,因此武则天掌权以来,又重新起用内宫女性侍奉左右,上官婉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没籍为奴的罪臣之后重新登上政治舞台。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出身于当时的名门望族,其自身的文化修养自然不在话下,一同入宫之后,对女儿的早年教育也应该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书影
史载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这个才人并非是指皇帝的后妃,而应该是女官体系中的一员。上官婉儿的才人之命,也是因为武则天对其文学才能的赏识。
当时,武则天“临朝求诸女史”,许多“墨敕制词”,皆为“夫人所作”。这个“夫人”一开始并非上官婉儿,而是另有其人,比如当时朝中大臣司马慎微的遗孀李氏就曾是武则天称帝早期非常信任的女史之一,在宫内担任核心诏敕拟定之责达十数年之久。
早年的上官婉儿虽是女史,但其实一直游离于武则天宫内女官的最核心圈层之外,等到李氏去世,武则天已到暮年,这时候上官婉儿才有机会执掌一线的诏书草拟工作,而当时她也已经年过三十,因此并不能算是少年得志。不过,此时正处于唐朝宫廷斗争最混乱的时期,上官婉儿也就是在这时走向历史的台前。
武则天晚年,武周政权统治不稳,神龙政变后,曾经被流放出京长达十四年之久的王子李显被推上皇位,而武则天则被迫退位。也正因为长期不在京城,朝中缺少可靠人脉,所以唐中宗即位之后并无太多政治资源可以依仗,真正信赖之人唯有与他曾经共患难的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而上官婉儿也因其父亲曾为唐中宗藩府旧人,被中宗和韦后委以重任,进位昭容,“专掌制命”,成为当时权倾朝野的核心人物。
当然上官婉儿的崛起,也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她虽然不处于武周时期的权力核心层,但与太平公主等权贵仍有密切联系,同时又得到中宗和韦后的信任,游走其间,左右逢源,一时无二。这是她的幸运,也是不幸。
影视剧中的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之死与墓志铭的书写
起初韦后、安乐公主一系与太平公主、李旦一系尚能维持和睦,但很快矛盾便逐渐激化。由于中宗放纵妻女操弄权柄,并非韦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感受到了威胁,于是发动政变,但很快兵败被杀。
这时储位空缺,安乐公主企图让中宗立自己为皇太女。根据上官婉儿墓志铭的记载,此时她极力反对,并多次进谏中宗,甚至不惜以死相谏,希望中宗限制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权力。
虽然安乐公主最终没有被立为皇太女,但上官婉儿与韦后等人也很难再继续合作下去,她随即淡出权力中枢。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不久之后上官婉儿又复为婕妤,被中宗重新启用,其背后应该是多方势力博弈的结果——既有中宗的信任,也有太平公主一系有意制衡韦后势力的扩张,甚至还包括中宗对韦后权力的限制。
传统史家皆认为唐中宗昏庸软弱,只是受韦后等人控制的傀儡皇帝。其实从目前新出的各种文献可以看出,中宗一系列的政治措施都有意在维持朝中各派系的平衡局面,并非一味被妻女摆弄,包括重新任命上官婉儿执掌诏敕。而也正因为此,他最终被韦后毒杀。
唐中宗李显去世之后,韦后立中宗幼子李重茂为帝,改元唐隆,而自己试图临朝称制。与此同时,另一派系也暗中加紧行动。很快李旦之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便联合发动政变推翻韦后,中宗之弟李旦登上皇位,是为唐睿宗。
据传世文献记载,上官婉儿在这场政变中提前与太平公主有过联络,并事先拟好中宗遗诏,令相王李旦辅政,这也就为李旦的登基提供了合法性。当李隆基率兵进入内宫之时,上官婉儿甚至还作为内应,“执烛帅宫人迎之”。不过,即使有大将求情,即使看到了上官婉儿草拟的诏书,李隆基还是决定将她立即斩于旗下,一代女才便殒命于政变之夜。
在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之前,曾有学者认为上官婉儿是由于与韦后一党交往密切才被李隆基所杀,其实从墓志铭的记载可以看出,在中宗朝后期,上官婉儿与韦后之间已经有了不同的政治立场,她在政变中也偏向李旦和太平公主一系。
但是李隆基或许有自己的考虑,他在政变成功之后想要彻底重建武周以来朝中的政治格局。如果上官婉儿还活着,且有奉诏书拥立之功,她和太平公主联手,必然威胁李隆基的地位,所以他才背着太平公主将其杀死。值得注意的是,政变后下诏的逆臣录中也并没有上官婉儿之名,这应该也是为了顾及太平公主的感受。
上官婉儿被杀之后两个月才下葬,铭文通篇皆称上官婉儿为婕妤,墓志的规格也是按照三品婕妤来制作——长73厘米,宽75厘米。但墓志铭的志盖却题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显然是下葬前一刻才追赠加封为昭容。而且当时朝廷也并没有礼葬她,仅有太平公主以个人名义赠绢五百匹,并专门派人前去吊祭。
影视作品中的太平公主
不同文本中的上官婉儿形象变迁
墓志铭虽然较后世史书成文更早,但并不代表墓志铭是第一手史料,比史书更可靠,主要便是因为墓志铭的书写受到当时政局的影响。比如上官婉儿墓志铭的志文和志盖称谓不同,其背后就有权力博弈的因素。
而且整个墓志铭将上官婉儿塑造成一个忠于唐中宗的诤臣形象,放大婉儿与韦后之间的矛盾,同时却隐去了上官婉儿曾经与太平公主密谋政变,为唐睿宗李旦登基做准备的“功绩”,也没有记录她被杀的具体情况——只是一笔带过,称其“亡身于仓卒之际”。
这一书写显然符合唐睿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形势,尤其是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分庭抗礼的情形。既没有写出李隆基政变当晚过河拆桥,杀害“忠良”的故事,也没有诋毁上官婉儿的形象。最后追赠昭容,显然又有照顾太平公主感受的成分。
唐睿宗还未完全稳定朝局,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便开始角力。太平公主希望利用上官婉儿之死打压李隆基,于是推动编撰上官婉儿文集,进一步拔高上官婉儿的形象,不仅称颂其文采斐然,还在序中虚构了她“秤量天下”的故事,大有宰辅之才。
这显然也与事实不符,前文已经提及,上官婉儿在武则天时期并没有得到真正重用,而到了唐中宗时代也有韦后掌控内宫。因此,上官婉儿在内宫和外朝都很难有首屈一指的影响力。不过,对于太平公主来说,上官婉儿的形象越是高大,李隆基嫉妒贤良、将其杀死所犯下的罪孽也就越是深重。
等到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将其姑姑太平公主的势力铲除殆尽之时,史官在编撰皇帝实录时,上官婉儿的形象又经历了大反转,甚至虚构了她与武三思等人私通,秽乱宫闱的故事,此说已有史家进行过辨析。同时,相关记载还隐去了上官婉儿与韦后之间的争斗,甚至直接将其归为韦氏一党,为李隆基将其诛杀的行为提供合理性。
考古发现上官婉儿墓室被严重损坏
《旧唐书》的史料来源主要就是唐代官修的实录,所以上官婉儿在《旧唐书》中的形象并不好。而《新唐书》在编撰的时候,采用了很多唐朝人当时记录的文献,才让后人知道上官婉儿曾经帮助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统治。可见,不同文本中上官婉儿的形象背后可能都有书写者复杂的考量。
或许,细致剖析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之间的异同,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以上就是伊斯托利亚:墓志热搜第一,揭秘上官婉儿的历史争议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伊斯托利亚:墓志热搜第一,揭秘上官婉儿的历史争议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