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独特的握笔姿势,传承千年技艺

更新时间:2024-05-22 09:10:01 作者:知道百科

对于我来说,握笔并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技艺。我独特的握笔姿势,继承自家族世代相传的书法传统,每一次挥洒墨汁都仿佛在继承祖辈们的智慧和思维。这种独特的握笔方式虽然可能略显奇特,但却是我与书法之间独特的联系,也是我对文化传统的珍视和尊重。

刘涛

如何握笔是书法的一大要点。在中华书局新出版的刘涛《书法学徒记》一书中,他论述了“双钩”与“单钩”两种不同的执笔方法,并借以古代绘画,呈现历史上书法执笔的变化。他写道,唐朝是执笔法的转折期:唐以前执笔写字是“单钩斜执”,与今天拿自来水笔写字差不多。大约晚唐,双钩直执笔才流行起来,取代古来的单钩斜执笔。

上小学就用铅笔写作业,握笔似乎不教自会:拇指与食指握笔,其他三指相并垫在笔管下,笔管斜,笔尖向外。

三年级写字课描红字,开始用毛笔,班主任汪老师年近六十,戴副老式眼镜,她在课堂上是否讲过执笔姿势,想不起来了。四年级写字课改为临帖,新班主任杨老师三十上下,不苟言笑,第一次写字课,就讲执笔姿势。

讲台上,杨老师举起右手,向我们示范双钩执笔姿势,毛笔竖得直直,拇指在内侧,中指与食指在外侧,拿住笔管,无名指在内侧抵住笔管,小指靠着无名指。我们照样握笔,很新鲜。而后老师走下讲台,检查我们的握笔姿势。“老师,对不对?”这个问,那个问。见不对,老师掰掰手指;对的,点头走过。

我们临写的标准习字帖(欧体、颜体、柳体三种,北京出版社发行),都印有执笔姿势的照片,但不及老师的示范来得直观,看了就明白。我和许多同学一样,起初不习惯双钩执笔,更不习惯笔管竖直,时常掰掰手指,矫正握笔的位置,把毛笔握直了,再下笔写。

四年级开始,每天临帖练习毛笔字。祖父看我执笔姿势不够规范,手把手教我,给我补课:握笔的拇指与食指,要像马蹄形;食指与中指相并,钩住笔管;无名指在内侧要抵住笔管,小指辅助为力,笔管才能竖直。祖父说,这样五指执笔叫“双钩”,要领是“指实掌虚”。五指靠近是“指实”,把笔稳,好用力;手掌要空,空到可以放进一个乒乓球,叫“掌虚”,能够运笔灵活。祖父特别强调笔管竖直,上下左右运笔都能顺畅,笔锋就能在笔画中间运行,叫做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饱满有力。想不到,拿毛笔不但有规矩,还有许多道理。

刘涛的执笔方式

20世纪80年代,读到沙孟海(1900—1992)《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文章有一节谈“执笔问题”。沙先生从五幅古代名画——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唐张萱《会文美人图》、宋李公麟《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宋梁楷《黄庭换鹅图》,以及两件唐朝壁画中发现,画中人“执笔写字,不论是站着或坐着,他执的笔管总是斜的,没有一个是垂直的”,而且“从未看到唐以前有竖管端坐拿着垂直的笔管来写字的图像”。

(传)宋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1990年代末,读到唐耕馀(1890—1977)《〈笔阵图〉蜉化阶段及其内容》,也论及执笔。他说:“汉魏晋之执笔是斜执,笔管向内,笔锋向外”,“东晋以来,笔管间有外向,间有直立,而仍以内向为主。至中唐颜柳之世,笔管始成直立,不为斜侧,其前无此”(《书法丛刊》2000年第4期。这篇遗稿写于1948年,半个世纪后,其孙唐刚卯在清理父亲唐长孺文稿时意外发现)。

两篇文章,都说古人斜执笔。

唐朝中期韩方明《授笔要说》提到当时执笔有双钩、单钩之分:“书之妙在执管,既以双指苞管(双钩),亦当五指共执,其要在实指掌虚,钩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单钩),则力不足而无神气”,而“平腕双苞,掌虚指实,妙无加也”。这番话,夸双钩执笔写字“妙无加”,贬单钩写字“力不足而无神气”。

“双钩”与“单钩”,是直执还是斜执,韩方明未说。

唐朝前期,孙过庭《书谱》说“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所谓“执笔三手”是用三指执笔,即单钩执笔。

读孙晓云《书法有法》,书里有日本空海《执笔图》,绘执笔的手姿,与孙过庭说到的《笔阵图》“中画执笔三手”相似。图的左侧写有“执笔法”说明文字:“置笔于大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正是“单钩”执笔的要领。空海和尚是日本平安初期三大书家之一, 9世纪初来唐朝求法,估计这件《执笔图》摹自中国。

空海《执笔图》

仔细观察古画,唐阎立本《北齐校书图》(宋摹本,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所绘人物有四人执笔,不但皆是斜执笔,而且“单钩”。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大英博物馆所藏)“女史司箴敢告庶姬”一段,女史站立,左手持纸,右手握笔作书,也是“单钩”执笔。

北齐 杨子华《校书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东晋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古画为证,唐以前执笔写字是“单钩斜执”,与今天拿自来水笔写字差不多。

唐朝是执笔法的转折期。初唐欧虞褚三家的楷书,从笔画形态推原执笔用笔,大约还是“单钩斜执”法。唐代中期书家执笔,当如唐耕馀所说:“颜柳之世,笔管始成直立,不为斜侧,其前无此。”亦即中唐韩方明所谓“平腕双苞,掌虚指实”。但韩方明说及“世俗皆以单指苞之”,估计当时许多人还是单钩执笔。大约晚唐,双钩直执笔才流行起来,取代古来的单钩斜执笔。

从“单钩斜执”变为“双钩直执”,应该经历了一个时间不短的过渡期,大约自南北朝到唐朝前期。这个时期,先因桌椅的使用而发生坐姿的变化,但执笔仍是单钩斜执。中唐以来,才渐渐变为双钩直执笔。晚唐出现五指执笔法的记述,就是一个旁证。

执笔法改变之后的宋朝,仍有个别单钩斜执笔的“落伍者”,苏轼就是一例,且是枕腕写字。

进入21世纪,我才用电脑写文章,平日很少用笔写字,更不用说毛笔。在键盘上“敲”字,方便快捷,但“敲”与“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动作。

担心书写动作生疏,常用小楷抄书。写小字运指,动作不大,改单钩斜执笔,使转灵活。习惯了,临汉碑,临北碑,临唐碑,临《兰亭》,临《急就篇》,都是单钩执笔。

两种执笔法,各有其利。以我的体会,写寸大的汉隶,临晋唐小楷,临《兰亭》,单钩斜执笔为便。写篆书,写颜体大楷,双钩执笔较为稳妥。

本期编辑 常琛

以上就是我独特的握笔姿势,传承千年技艺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我独特的握笔姿势,传承千年技艺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纷争与痴情: 当红歌姬遇上痴情将军,他以为是爱神眷顾

在纷争与痴情的世界里,一个当红的歌姬和一个痴情的将军相遇。将军以为这是爱神眷顾,仿佛命中注定的邂逅。他为她心动,为她倾尽一切,不顾世俗的看法和流言蜚语。而歌姬也被他的

2024-05-21 11:19

风月无边之虫二改编

在依稀的记忆中,那是一个传说中的时代,花香弥漫的仙境里,盛开着千年一遇的奇花。这奇花凝聚了大自然的精华,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然而,就在这风月无边之地,隐藏着一个神秘的生

2024-05-21 11:04

下联:技术无穷,代码入手处皆神奇。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技术无穷,代码入手处皆神奇。通过编程语言的奇妙组合,我们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应用和软件,实现想象中的不可能。代码就像是一种魔法,让我们能够窥探未知世

2024-05-21 10:45

风与月舞入无垠

风与月舞入无垠,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风轻轻拂过脸庞,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仿佛是一场美妙的舞蹈。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美好,让心灵得到

2024-05-21 10:44

红尘无边,风月无边 - 融入一份浪漫心境

红尘,是人世间喧嚣与繁忙;风月,是山间静谧与清幽。红尘无边,风月无边,融入一份浪漫心境,或许可以找到一缕清风,或许可以感受到一抹月光。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不妨

2024-05-21 10:43

风月情缘,只欠入怀

风月情缘,是那些时光里让人心动不已的美好。它像是薄雾中的轻纱,飘忽不定却又难以忘怀。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我们不禁想寻找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许,只欠一段文字的描写,才

2024-05-21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