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说再见太晚了怎么办?
2023-04-01
更新时间:2023-04-01 11:18:02 作者:知道百科
人们常常会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哀伤和丧失带来的痛苦却可能是所有人都将真实面对和感受的。
即使无法完全一致,但面对“丧失和死亡”时,人们产生的情感却能共通。
在霍尔姆斯和瑞(Holmes&Rahe)在重大生活应激事件评定中提出,丧偶所带来的应激最大,而其他家庭成员的去世列在第五。
虽然我们说丧失的形式有很多,导致哀伤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比如重要课程挂科、重要考试不通过、工作变更或失业、失去一段亲密的友情、分手或离婚等等,但当人们真正提起“丧失和哀伤”时,最常联想的仍然是与死亡相关,特别是痛失所爱。
那么从专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何界定哀伤、如何处理哀伤?
新课首发,点击下图购课
?权威师资,12周掌握哀伤治疗专业技术?
01
什么是哀伤
在我们的既定概念中,哀伤总是与悲伤相混淆,但其实哀伤包含悲伤(grief)与哀悼(mournning)两个方面的反应,是指人们在失去某人、某物时产生的正常情感反应。
哀伤的产生大多会伴随着生命转变,人们最开始会陷入一段巨大的失落中,在经历了一段混乱与调适之后,最终度过急性哀悼期,到达相对稳定的状态。
正常哀伤通常伴随着 感受、身体感觉、认知和 行为四类症状:
1. 感受包括悲伤、愤怒、责备、焦虑、孤独、无助、内疚和后悔等近14种情绪感受;
2. 身体感觉包括胃部空虚的感觉、胸闷、喉咙干燥、对噪声过度敏感、解离感、呼吸急促、肌肉乏力、精力不足以及口干舌燥等等
3. 在哀伤初期,丧亲者常常出现不相信、混乱、临场感、幻觉等认知思维模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想法会渐渐消失
4. 在行为上,正常的哀伤反应常常伴随着睡眠、进食、社交退缩、梦魇、回避与逝者相关的物品、坐立不安等若干特定行为。
正常的哀伤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缓解,但是复杂哀伤则不会缓解,反而会更加严重,甚至对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什么是复杂哀伤
复杂哀伤被认为是创伤性或延长性的哀伤障碍,是一种非正常哀伤过程的结果,是重要他人死亡后丧亲者出现的分离痛苦与认知、情绪、行为问题的结合体。
哀伤者在急性哀伤期(Acute grief)会经历不相信阶段,此时痛苦情绪占据了主导位置。
丧亲者会更多的从事与哀伤相关的活动,而对现实生活的兴趣降低,一般来说,急性哀伤期会维持在6个月左右,而后进入哀伤整合期(Integrated Grief)。
在哀伤整合期,哀伤间歇发生并随时间发生变化。人们开始逐渐理解并接纳死亡,情绪逐渐变得正向积极,并能够逐渐投入现实生活中,此时丧亲者已经能够从哀伤中逐渐恢复!
而复杂哀伤是丧亲者的急性哀伤期无限延长,哀伤反应复杂化,个体无法进入哀伤整合期,同时伴有非正常的思维、行为和失功能的情绪管理状态。
此时,仅仅依靠个人已经无法从哀伤中走出,需要专业人士运用专业的心理技巧对丧亲者进行哀伤治疗辅导,陪伴丧亲者走过幽谷之路。
新课首发,点击下图购课
?权威师资,12周掌握哀伤治疗专业技术?
02
如何鉴别复杂哀伤
虽然哀伤行为在许多时候和抑郁很像,但事实上,复杂哀伤有其独特的特点:
【自尊】
哀伤并不会导致自尊的丧失,但这个问题却在临床抑郁症中普遍存在。也就是说丧亲者在丧亲后不会失去对自己的尊重,如果出现也是暂时性的。
【内疚】
丧亲者体验到的内疚往往是与丧失某些特定方面相关的,而非影响到各个方面的自罪感。
弗洛伊德认为,处于哀伤中的人觉得世界看起来可怜且空虚,而处于抑郁中的人则认为自己很可怜且空虚。
鉴于复杂哀伤的症状与 DSM 其他的诊断类别中描述的现象有相似之处, 复杂哀伤常被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适应障碍或人格障碍,但临床实践和实证研究都发现 他们并不能完全准确描述复杂哀伤的症状。
复杂哀伤的诊断标准如下表所示:
尽管我们一直强调复杂哀伤对于人们的影响是十分普遍且重大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还是低估了哀伤对于人们影响程度。
多项研究指出,大概有10%-30%的丧亲人群会发展成复杂哀伤,同时还会伴随着如抑郁、高度紧张和心脏问题、工作和社会损伤、药物滥用及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自杀的高风险。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参考抑郁、PTSD 的治疗方法用来干预和治疗复杂哀伤。
但现阶段,已经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发展治疗复杂哀伤的独特方法。其中,罗伯特·A·内米耶尔(Robert A. Neimeyer)博士便是佼佼者。
03
哀伤治疗的基本任务
虽然在中国内地,哀伤治疗的发展起步较晚,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但其实,哀伤治疗在国际上的发展是相对快速且完善的。
1967年,英国女医生桑德斯在英国创立第一所现代临终关怀医院——圣克里斯托弗,临终关怀随后以一种医疗革命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至此,哀伤治疗算得上开始正式登入了心理治疗的历史舞台。
有关哀伤治疗的模型有许多,比如特雷泽.兰多关于哀伤的6“R”模型、西蒙罗宾关于哀伤的双轨模型、斯特罗毕的双过程模型等等。
但无论哪个模型,我们都可以从中总结出哀伤治疗的4个任务。
task 1
帮助丧亲者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
不仅仅是在认知上接受,更是在情感上接受所爱之人离我们远去了,此生不会再重聚了。
一般来说,面对丧失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否认和拒绝相信。
丧亲者们可能表现为会像保存木乃伊一样将逝者的遗物保存良好,以备逝者回来时继续使用;或者选择性的将与逝者相关的记忆遗忘。
拒绝或否认的表现形式是多种的,可能是拒绝事实、也可能是拒绝丧失不可逆转的现状,具体的程度要根据事实来判断。
接受逝者已逝的事实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设想一下当你试图拨通电话与所爱之人进行分享时,却发现TA再也不能看到、听到、回应你的喜悦时,这种打击是巨大且沉重的。
task 2
处理哀伤的痛苦实
虽然,我们习惯把哀伤的痛苦理解为悲伤或烦躁不安,但事实上,这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情绪,比如焦虑、愤怒、孤独感等等。
这些容易被忽略的情绪往往也需要我们去识别和干预。
很多时候人们面对这些复杂的情绪和巨大的痛苦时会采用回避体验的策略,比如停止思考、将逝者理想化、回避与逝者有关的线索或是使用酒精与药物等等。
但回避或忽视只会将痛苦压抑而使哀伤的过程延长。
task 3
适应一个没有逝者的世界
我们这里说的适应,包括外部的,即丧失事件对个体日常生活的影响;内部的,即丧失事件对个体自我感知的影响;精神的,即丧失事件对个体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影响。
个体在经历了丧失事件后,需要通过建构意义帮助丧亲者走出哀伤。
哀伤的死亡会挑战个体对自己、他人及世界的认识,摧毁一个人生活的目标,因而构建意义,让生者探索和挖掘出新的意义,并学者使用新的方式应对世界是十分重要的。
task 4
寻找一个纪念逝者的方式,同时进入新生活
在哈佛的儿童丧亲研究中表明,大量儿童保持了与逝去父母的联结,这种联结可能是与逝去的父母交谈,或者是思念、梦到父母,或是感知到被父母注视,大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在父母死亡事件发生两年后,仍旧能够感觉的被父母注视。
这种研究结果说明,人们并不会切断与逝者的关系,反而会持续性的与逝者产生联结,因此人们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纪念逝者。
当丧亲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强烈的需要激活有关逝者的心理表征时,哀伤也就结束了。
因此治疗师的任务不是帮助丧亲者放弃自己与逝者之间的关系,而是需要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放置对逝者的情感。
处理哀伤是一件严肃、专业的事情,是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面对的事情。
如果想学习更多哀伤治疗的理论与技巧,探索和了解国际上领先的丧失理论、当代丧亲模型。
借鉴依恋、创伤、叙事、家庭系统和意义重建等取向、理论的较新的哀伤模式,深入学习哀伤治疗的核心干预技术,可以学习哀伤疗愈课程。
简单心理Uni推出《哀伤治疗与创伤干预专题课》课程,全球哀伤治疗领域领军人物罗伯特·A·内米耶亲授!理论+实操+临床观摩,助你熟练掌握哀伤治疗专业技能。
新课首发,点击下图购课
?权威师资,12周掌握哀伤治疗专业技术?
[1]丁亚丹,郑凡凡,黄栎株,何丽兰,高子莹.哀伤辅导及哀伤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2,8(13):1769-1772.
[2]崔芳芳,李秋芳,赵毛妮.国内外哀伤辅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11):872-876.
[3] J.威廉.沃登.2.哀伤咨询与哀伤治疗
[4] 徐洁,陈顺森,张日昇 ,常美玲 .复杂哀伤的诊断和预防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708-710.
?点击阅读原文
以上就是面对死亡,说再见太晚了怎么办?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面对死亡,说再见太晚了怎么办?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