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与社会清廉风气 | 甪直金氏:正直廉洁并热衷慈善之道
2023-11-28
更新时间:2023-11-28 14:01:01 作者:知道百科
甪直金氏,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位正直廉洁并热衷慈善之道的杰出代表。传统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清廉风气。甪直金氏的事迹以其高尚的品德和为人民造福的行为,成为社会中的楷模和榜样。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坚守着道德底线,而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回报社会。深入探寻甪直金氏的故事,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份正直、廉洁和慈善之道的启示。
吴中区纪委监委编写的《吴韵清风——吴中家风廉行录》一书近期出版发行,并通过“清廉吴中”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今天,“文学与清风”栏转发第四篇,欢迎品读。
前言
甪直是历史文化名镇,名人荟萃,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能人廉吏,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们的高风亮节,为世人所推崇,同仁堂金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明代后期,甪直金氏后人金应徵、金士衡父子为官清正,为民请命,受人敬仰。首辅张居正对金应徵赞誉有加,曾称“做官当如金刑部”。另有金三才创办民间慈善机构同仁堂(原名同仁局),热心公益,施药代葬,延续了两百多年。同仁堂金家一如既往的清正廉明和好善行德,为世人所称道。代表人物除了明代的金应徵、金士衡,清代的金三才、金辂,还有现当代的金里千、金家凤等。
家族简史
甪直金氏有多个来源。据《甪直镇志》,2000年甪直镇金姓共有1611人,为甪直第七大姓。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支因曾创办慈善机构同仁堂,而被称为“同仁堂金氏”。该支金氏源于甘肃天水,明初迁徙至甪直镇,居住在三元桥一带,后迁至甪直古镇杨家花园附近,逐渐人丁兴旺。“金家弄”之名就起源于金家。
同仁堂金氏的崛起,应该从金应徵(1531—1587)、金士衡父子开始算起。古代科举考试能中进士是非常难的,金应徵、金士衡双双考中进士,更是十分难得,且两人均有政绩。
《吴郡甫里人物考》金应徵简介
清代中期,同仁堂金家出了个承上启下的人物金三才。他的祖先在官场上刚正不阿,颇有作为,而他的着力点却在民间,通过创办慈善机构同仁堂,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帮周围的人排忧解难。
据清道光十九年(1839)金辂修订的《金氏家谱》记载,同仁堂金家不断发展,开枝散叶,其中金秀甫后人居唯亭,金文峰后人居顾巷。
清末以来,金家后裔四处求学、工作、创业,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其中金里千是江苏省名中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治疗讲究简、便、廉、验,口碑极佳,人称“金一帖”。金家凤筹资六千银圆捐给陈独秀作为党团经费,在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初创时期,无疑是雪中送炭。
家风家训
同仁堂金氏传承至今,子姓繁衍,后人至今仍在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这与金氏清正廉明、好善行德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同仁堂金氏后人为官清廉,好德崇善,获得了百姓的认可,留下了良好的口碑,这是对金氏家风家训最好的肯定。
(一)清正廉明
据清道光年间徐达源编的《吴郡甫里人物考》记载,金应徵字懋德,号绿野,自幼聪明好学,又很孝顺,对待继母敬奉有加。少学《易》,得到金志宏员外的真传。金志宏没有子嗣,身后事都由金应徵操办。金应徵得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进士,历任奉新知县,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工部郎中,江西按察副使,云南参政等职。他在江西奉新县当知县时,带头捐献俸禄,募资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因此在后来发生的“土寇之变”中,县城得以守住。当时发生了罕见的旱灾,金应徵亲临第一线组织抗旱。他又“设学田,立文社”,使“士习一新”,不久就有一些学生中科举。他在《建养正塾记》中说:“古循良之吏,莫不以教民为重务。”他重视民风的教化,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他不畏权贵,在刑部的几年里,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不少权贵人物出面打招呼,请求帮忙,被他“正色拒之”。他以廉能著称,深得当时首辅张居正的赏识,张居正多次对幕僚说:“做官当如金刑部。”
明万历七年(1579)九月,金应徵倡议革除“市肆门摊税”,就是改革或废除对店铺和摊贩的征税,让大家减轻负担,增加收入。家乡人民感念他的功德,立祠祀之。金公祠在甪直通明道院(永宁桥北),今已不存。可以说,金应徵年轻时就心地善良,孝顺长辈,进入仕途后工作勤勉,一身正气,闪耀着德善之光。
金应徵的长子金士衡,中进士后曾任江西永丰知县、南京工科给事中。他敢于直谏,有其父之风。他曾上奏皇帝,要求铲除地痞恶霸,减免地方税赋,保障民生安宁。《明史》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对此记载:
金士衡,字秉中,长洲人。父应徵,云南参政,以廉能称。士衡举万历二十年进士,授永丰知县,擢南京工科给事中。疏陈矿税之害,言:“曩者采于山,榷于市,今则不山而采,不市而榷矣。刑余小丑,市井无藉,安知远谋,假以利柄,贪饕无厌。杨荣启衅于丽江,高淮肆毒于辽左,孙朝造患于石岭,其尤著者也。今天下水旱盗贼,所在而有。萧、砀、丰、沛间河流决堤,居人为鱼鳖,乃复横征巧取以蹙之。兽穷则攫,鸟穷则啄,祸将有不可言者。”甘肃地震,复上疏曰:“往者湖广冰雹,顺天昼晦,丰润地陷,四川星变,辽东天鼓震,山东、山西则牛妖、人妖,今甘肃天鸣地裂,山崩川竭矣。陛下明知乱征,而泄泄从事,是以天下戏也。”因极言边糈告匮,宜急出内帑济饷,罢撤税使,毋事掊克,引鹿台、西园为戒。帝皆不听。南京督储尚书王基、云南巡抚陈用宾拾遗被劾,给事中钱梦皋、御史张以渠等考察被黜,为沈一贯所庇,帝皆留之。士衡疏争。侍郎周应宾、黄汝良、李廷机当预推内阁。士衡以不协人望,抗章论。姜士昌、宋焘言事得罪,并申救之。给事中王元翰言军国机密不宜抄传,诏并禁章奏未下者。由是中朝政事,四方寂然不得闻。士衡力陈其非便。疏多不行。帝召王锡爵为首辅,以被劾奏辨,语过愤激,士衡驰疏劾之。寻擢南京通政参议。时元翰及李三才先后为言者所攻, 士衡并为申雪。三十九年,大计京官。掌南察者,南京吏部侍郎史继偕,齐、楚、浙人之党也,与孙丕扬北察相反,凡助三才、元翰者悉斥之。士衡亦谪两浙盐运副使,不赴。天启初,起兵部员外郎。累迁太仆少卿。引疾去,卒于家。
《明史》中记载的金士衡,忠君爱民,刚正不阿,与弄权者勇敢做斗争,为人处世与他的父亲如出一辙。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父子俩敢于直面权贵,不顾自身安危,就因为他们自己“行得正坐得端”,没有授人以柄,不怕打击报复。
金应徵做过刑部郎中、工部郎中、云南参政等高官,金士衡做过工科给事中、南京通政参议、兵部员外郎、太仆少卿等,长期在京城为官,始终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二)好善行德
好善,是同仁堂金氏的另一个重要家风。这种家风,在金三才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据履素堂藏《金氏家谱》记载,金三才的爷爷金玉音(1639—1718),字正禧,精习医业。金三才(1701—1770),字兼六,一字建六,号退舟,长洲国子生,与里中同志一起创建同仁堂。
《吴郡甫里志》
卷十五
关于同仁堂的记载
后来,参与善事的乡绅商贾一天天多起来, 同仁堂的资产逐渐充足,金三才为此整理了一本《问心编》,记录同仁堂的经费往来、行善者的姓名和捐助金额等。乾隆年间状元金德瑛路过此地,有感于金三才“居心廉洁与立法久长”,欣然为《问心编》作了一篇序。里中名人许自昌的曾孙许廷鑅,也为《问心编》写了序言,称赞金三才的做法与人品。
金德瑛《同仁堂问心编序》
同仁堂虽是金家创办的,但不仅仅是金家的,金三才团结了众多乡绅,凝心聚力,使同仁堂逐渐成为吴中大地负有盛名的民间慈善机构。《吴郡甫里人物考》对此记载:金三才,字建六,甫里人,长洲国子生,乐善,有干练才,偕里中同志创建同仁堂,掩埋暴骨以万计。同里夏启麟,字应周,捐金襄事,兼设航船资堂,泽枯利济,人以为便。三才子滨,字师尚,元和国子生。孙成,字槐宸,吴县儒学生,皆以力善称。
《吴郡甫里人物考》
金三才简介
清光绪年间许起《甫里志稿》有云:同仁堂,在里之西美桥北,乾隆五年,里人金三才创,始收埋代葬,舍棺施药……
同仁堂刚创办时,名为同仁局,后来影响大了,江苏巡抚陈弘谋亲临甪直镇,命将“同仁局”改名为“同仁堂”,同时题写了“笃善可风”“乐善不倦”的匾额,予以褒奖。金三才还捐出自家良田720余亩作为义田,以资同仁堂运营。同仁堂的慈善业务,包括助学济贫、捐资救灾、代葬施衣、疏浚河道、应对时疫、添置消防设备、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的方方面面。甪直镇好几所“水龙宫”(救火会)是同仁堂出资创办的。甪直镇的寿仁桥、南昌桥、张林桥等,也由同仁堂捐资修建,造福了一方百姓。
不但金三才常怀恻隐之心,他的儿子金滨、孙子金成,也都有积德行善的名声。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春,95岁的苏州名士、诗人沈德潜乘船来到甪直, 受金三才之邀在同仁堂欢饮长谈,并赋诗《建六金君招游同仁堂观牡丹信宿甫里赋赠》,有云:“晚岁交金君,推诚露肝膈。常抱恻隐思,仿古行掩骼。筑室择高腴,数载劳经昼。好义赖素心,成裘借集腋。古圣曾有云,始勤终罔斁。作善自降祥,昌后在树德。明年开牡丹,重坐花前席。”沈德潜在诗中对金三才一家笃行善事赞誉有加。
金三才的儿子金滨(1719—1772),字师尚,号松涛,继续笃行前辈的善举,获督抚颁给“推广仁术”匾额。金三才的孙子金成(1744—1796),字槐宸,号墨堂,晚年自号指石道人,生平博学多才,继承先辈遗志,又获督抚奖给“绳武推仁”匾额。金成是可考的第一位呼吁保护修缮保圣寺罗汉的甪直人,他的《甫里竹枝词》云:“断梁佛殿创梁朝,保圣禅堂今寂寥。天下闻名活罗汉,劝郎修造免飘摇。”这比民国年间顾颉刚呼吁修缮保圣寺罗汉,早了一百五十年左右。
据清乾隆年间《吴郡甫里志》载,甪直玄坛庙北侧有座桥,名寿亭桥,因在庄家湾南, 又俗称庄家桥。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桥名,却是“寿仁桥”,为什么会这样呢?寿仁桥曾经历过两次修建,都与金家有关。寿仁桥北堍西侧桥石刻有“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夏六月同仁堂重修”,南侧桥洞内壁阳刻“大清同治十年辛未二月里人金辂重建”。里人相传,金辂将母亲七十寿辰收到的礼金用于重修此桥,里人感其孝仁,故改桥名为“寿仁桥”。金辂数十年如一日,行善不辍。他的儿子金容照(一作金荣照),字希南,号明甫,五品衔,刑部司狱。金容照给家族立下规矩,从其儿子开始,以“国恩家庆,人寿年丰”排列辈分。时至今日,同仁堂金氏已繁衍生息至“人”字辈了。
道光二十三年
(1843)
同仁堂重修
寿仁桥石刻
寿仁桥
金家有条不成文的家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历史上金家有多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矢志不渝。金里千(1899—1985),名家驹,字里千,以字行。16岁从岳父殷骏生学医,成为明末名医李士材的第十代弟子。1921年起,在家中坐堂行医,尤擅儿科,能做到“病家不说话,病情已分晓”。1931年在甪直开设天心堂药店,将中医与中药有机结合,严把药材质量关,对贫困患者赊免药费。1955年1月,金里千与殷季达、戴百平、顾景亭等18人,发起成立了甪直联合诊所,开甪直镇公办医疗之先河。金里千还将自己的医疗器具悉数捐赠给诊所。后历任吴县医学会副主任、吴县中医中药研究会主任、吴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先后开办了两期中医讲习班,自编讲义,亲自授课,培养了中医学徒数十人。1969年至斜塘地区人民医院工作,用药简单、方便、价廉、应验,深受当地群众敬重。1975年退休回甪直后,在家义诊,他风趣诙谐的话语,使患者忧心而来、失笑而归。1980年,江苏省卫生厅授予其“江苏省名中医”称号。其子金庆畬、金庆雷、金庆江、金庆荣等,秉承父志,以中医为业,至今仍是吴中区中医行业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为官、为医还是为学,金家的乐于助人精神,一直在继承发扬。金家凤(1903—1979)在上海求学期间,参加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曾托言留学法国,将母亲所寄六千银圆捐赠给陈独秀作为党团活动经费。此等古道热肠,非同寻常。他还热心参与“唐塑保存委员会”,为修复甪直保圣寺罗汉塑像尽心尽力。
结语
良好的家风,未必来自著书立说,有时,言传身教即是最好的熏陶。同仁堂金氏在甪直延绵六百多年来,金应徵、金士衡父子秉性耿良,不畏权贵,坚持为民请命,与人为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家后人,成为一代代金家人的行为典范。金应徵、金士衡之后,尽管金家人在官场上没有大的作为,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德善之风,却通过行医和兴办慈善事业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仁堂金氏枝繁叶茂,兴盛不衰,不但历史上人才辈出,成就卓著,而且如今依然在各行各业刻苦钻研,默默奉献,涌现出我国著名的粉末冶金及有色金属材料专家金大康、江苏省名中医金庆江、原铁道部第四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金人夔、美国查尔斯顿学院数学教授金人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无论身在何方,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正直与善良,是他们身上共同的风范。正是家族世代相传的清正之风,养成了他们“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好习惯。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文/图 李建荣)
吴中文艺
苏州市吴中区文联文化艺术交流平台。
公众号
以上就是传统文学与社会清廉风气 | 甪直金氏:正直廉洁并热衷慈善之道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传统文学与社会清廉风气 | 甪直金氏:正直廉洁并热衷慈善之道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