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爆纪录片-原子弹下的无辜生命:该丢还是不该丢?

更新时间:2024-03-23 09:59:01 作者:知道百科

在二战期间,日本遭受了美国原子弹轰炸的惨痛打击。无辜的民众在瞬间被夺去生命,城市变成一片废墟。这个事件让人们对核武器的可怕威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究竟是该丢弃核武器,还是该继续保留并警惕使用?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最后为什么投降,目前最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美国向日本连续投放了两颗原子弹。很多人觉得美国的这一行为大快人心,但也有人觉得这对日本一些无辜的民众来说简直就是无妄之灾。

那么“核爆之下无冤魂”,这句话究竟是对还是错呢?美国当初的原子弹又到底该不该丢呢?

拒不投降 负隅抵抗

虽然今天国外有很多书面文字,对美国毫无预兆地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事件进行了谴责,但实际上只要仔细研究过二战那段时间的历史,不难发现,真正将自己国家推向绝境的,正是日本自己的政府。

日本最早选择发动战争的时候,就是因为国力资源匮乏,而他们一开始能占据上风,也与日本高层的“军国主义”路线离不开。从1927年开始,原本就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的日本,制定了举全国之力发展军事的作战计划,他们企图通过掠夺来转移自己的国内矛盾。按照今天的事实来看,一开始,他们的计划确实进行得很顺利,但问题在于,他们在中国,遇到的是一个“硬骨头”。

因为短时间年内拿下中国的计划失败,有错误地选择攻击美国,日本在二战后期已经出现了疲软现象。不仅是士兵们的粮食补给越发的不充足,日本的精锐士兵也几乎都折损在了中国战场上。最重要的是,放眼整个战场,日本的盟友国也都节节败退,不得不选择投降。

在决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曾经给过这个国家机会,甚至考虑到日本关于“天皇制度”的保留方面的顾虑,美国方面带头做出了让步。可惜的是,大概是太平洋战争一开始尝过甜头,在中国战场深耕多年也助长了这个弹丸之国的野心。日本天皇和内阁商量之后,选择了继续负隅抵抗,他们甚至觉得此时美国的让步是一种心虚的表现。

从这个民族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桩桩罪行,其实不难窥见,日本这个国家,多的是心狠手辣的手段。如果将这个时候的日本士兵和战争一开始做对比,你很快就能发现端倪,因为这这一批士兵,明显看上去更加稚嫩、青涩。这其实很好解释,因为这群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军校出身,他们有的来自日本农村的田地,有的前一个月还坐在教室里读书。

是的,丧心病狂的日本人为了保证己方军部的战力充足,不惜在国内四处征兵,一开始是到了年纪的男性青年,后来扩展到到了年纪的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军国梦”,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日本群众都被卷入了这场名为“一亿玉碎”的计划当中,他们企图将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只懂得杀戮的战争机器。

“一亿玉碎”计划当然最后没能为日本带来胜利,但事实上在那一时期,也确实令美国头疼了一阵子。随着美国的攻势越来越猛烈,日本人的抵抗也越来越顽强,1945年,美国原计划五天拿下日本硫磺岛,但在日本人的疯狂抵抗下,这场战争打了三十六天之久。这是美国在二战中有记载的,伤亡最大的一场战争。

时至今日,我们很难想象那些普通的日本民众是怀着怎么样的心情,被他们所信赖的日本政府送上战场的。也许是因为前期投入真的太大,除了背水一战,他们别无选择;又或许是出于恐惧,除了大胜仗,他们别无生还的路。总之这场战争让美国人明白,日本是一个和德国完全不一样的国家,想让他屈服,需要更加残暴的手段。

于是无数场针对日本的轰炸任务开始了。“此刻我就是死神,我掌管着这些人的生死。”这这句话是二战中,美国一位叫柯蒂斯·李梅的将军说的话。也就是这位将军,率领轰炸机面对日本展开了长久的轰炸。李梅跟他的士兵说:“如果你被击落,设法让日本军方俘虏,否者日本的群众会立刻杀了你。”因为他很清楚,他布置的使用燃烧弹非精确的轰炸,会给当地的群众带来怎样的灾难。

他的部署中,这次轰炸涵盖了东京、名古屋、神户等多个地方,事实上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杀死所有日本人,相反,每次空袭前,他会提前散发传单,制造恐慌。然而即使只这样,日本的无数工厂设施还是遭到了严重破坏,69万人丧生在美军的空袭中。那段时间的日本,充斥着废墟、尸体、以及各种能源、物资缺失的恐惧,但是日本政府依然拒绝了“最后一次机会”。

原子弹

虽然美国是第一个造出原子弹的国家,但事实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最先开始的都并不是美国。爱因斯坦这个名字相信所有人都很熟悉,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正是犹太人爱因斯坦,而最早开始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是德国。1939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纳粹德国开始着手研究这个大杀器。

所幸的是,想要真正制造出这个从未出现在战场上的大杀器,绝非一件易事,更何况当时的德国正处在战争阶段。一边是被估计短时间内无法研制出的武器,一边是战场上大量的军备付出,德国无暇投入更多的财力精力在核武器的研究上,于是所有关于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在德国被叫停。

德国放弃了,但一封爱因斯坦的信却漂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的办公桌上。而那些在二战中遭到迫害的犹太籍物理学家,也带着他们的研究数据,加入了美国一项名为“曼哈顿计划”的研究当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子弹,是德国人亲手送到了美国人的手上的。

和希特勒了不同,罗斯福当时就嗅到了原子弹“非同一般”的气息,因此美国的整个研究阶段对这项工程进行了高度保密。整整三年,二十多亿美元,十几万科技人员经罗斯福的批准不要钱一样地往里砸,甚至不允许任何人干预置喙。

美国的投入是有回报的,1945年7月16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这大大助涨了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的气焰,而一无所知的日本天皇还不知道,一场灭顶之灾,已经慢慢靠近了。

人间炼狱

就在得知自己国家的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没多久,杜鲁门决定向日本投放第一颗原子弹,但究竟选择投放在哪里,这个件事引起了美国高层的讨论。事实上最开始,美国方面西选定的位置是日本东京,这个地方几乎汇集了日本建国以来所有历史文化建筑,此外还有超过一一半的日本居民在这里频繁活动,一旦投放在这里,必将对日本产生巨大的打击。

然而最终,美国的国务卿史蒂文森将东京从目标名单上抹去了。后来参与轰炸任务的士兵回忆称:“我们收到严格的命令,不允许轰炸日本皇宫,我们轰炸的目的并非为了报复。”原子弹的投放是为了什么我们今天心知肚明,美国也好,当时的中国也好,我们在那时有着共同的目标——胜利。

1945年8月6日上午8:16,这一天广岛所有的钟表都停留在了这一刻,一颗叫“小男孩”的原子弹砸在了广岛的土地上。一阵足以让人双目失明的闪光过后,一座喧闹的城市瞬间归于寂静。买菜的老人、背着书包的孩童、相拥的恋人在一瞬间被突然升高的温度蒸发,原地只留下焦炭一般的痕迹,证明着这些人在前一秒确实存在过。

更加可怕的是,随后,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黑色的雨,此时幸存的人们还不知道,这场雨中所带有的放射性元素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痛苦的折磨。关于这场浩劫的遇难人数,至今也没有任何官方确切的数字,6万、8万、亦或是10万,没人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蒸发在了那一瞬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骨髓变异、内脏发炎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场浩劫留下的后遗症在痛苦中死去。

然而即使是确定了这是美国的原子弹带来的灾难,日本政府看过了满城的断壁残桓之后,仍然选择了沉默……

于是三天后的11:02,同样的轰战机,同样的武器,第二颗原子弹“胖子”落地长崎。两万多人丧生,无数工厂被毁。日本首相终于意识到了,从来不是美国心虚、后继无力,是他们自己的自大给国家带了惨痛的损失。

美国的原子弹给日本带去了无法挽回的伤害,但它也同样避免了这场战争持续所带来的更加残酷的后果。至于美国的原子弹该不该丢?中国有句古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有的果必然都是从前种下的因。

以上就是日本核爆纪录片-原子弹下的无辜生命:该丢还是不该丢?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日本核爆纪录片-原子弹下的无辜生命:该丢还是不该丢?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几位“大师”,他们的命运如何?

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带走了多位大师,其中包括了艺术家、学者和政治家等各领域的精英。这些大师一度在大陆享有盛誉和地位,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有些大

2024-03-22 20:11

蒋介石退守台湾是何人的主意?之前谁管理台湾?

蒋介石退守台湾是他个人的主意,他在国共内战失败后选择带领国民党前往台湾。之前,台湾由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被中国接管,由国民党接管台湾。70年

2024-03-22 19:35

国民党败退台湾:8大原因揭秘,蒋介石自我分析不足

1949年国共内战的失败,迫使国民党主席蒋介石率领残部撤退至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其败退台湾的原因有诸多,其中蒋介石自我分析不足是其中之一。在复杂的国际形势

2024-03-22 19:34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几十万溃兵欲结婚,蒋介石坚决反对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面对几十万溃兵想要结婚的需求,蒋介石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战争时期的步步紧逼,已经让这些溃兵饱受磨难,此刻应当以恢复战斗力为重,不应分心于家庭生活。为

2024-03-22 19:33

蒋介石最后选择退守台湾,是谁的指点?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政治人物,他最终选择退守台湾,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篇章。有人说,蒋介石之所以选择退守台湾,是受到美国的指点和支持。然而,也有人

2024-03-22 18:32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揭秘他的真实面目

刘禅,三国时期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常常被人误解为柔弱无能的“草芥”。然而,历史上的刘禅却并非如此简单。在他统治时期的政治实践中,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谨慎。通过揭秘真实的

2024-03-22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