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比与结果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023-11-12
更新时间:2023-11-12 10:23:01 作者:知道百科
清朝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在19世纪末引发的一系列改革运动。然而,两者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清朝在变法运动中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最终改革失败,而日本却成功实现了现代化的飞跃。那么,两者的差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深入探讨这背后的原因。
清朝的“戊戌变法”是发生在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发生在农历“戊戌年”,因此叫戊戌变法。又因为新政只持续了不到100天,也称为“百日维新”,也叫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比清政府的戊戌变法要早了几十年,是日本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时期发生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二者的发生时间相差很小,但结局大相径庭。清朝的维新新政仅持续了不到百日就宣告失败,新政失败后十四年,清朝灭亡;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成功,使日本走向了强盛。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相似之处
发生的时间地点接近清朝和日本距离很近,状况相似,正是由于清朝的资产阶级看到了变法给日本带来的巨大变化,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于是开始行动起来。因此这两次变法发生的时间是前后脚,戊戌变法紧跟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60-90年代
主导成员相同两国都实行的是封建帝制,因此变法的主导人都是各自的皇帝。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光绪皇帝
明治天皇
发生时的国内都是内忧外患两国同样都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内矛盾严重的同时又落后于西方国家,受西方国家的侵略和压榨。
清朝变法前
日本变法前
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差点亡国
国内各种小规模起义不断
受帝国主义侵略、瓜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变法前属于幕府统治时期,社会矛盾尖锐
闭关锁国、不和西方国家往来
受列强侵略
国内倒幕运动轰轰烈烈
变法主要内容相类似两国的变法基本上都包括了文教、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都比较重视文教和政治改革,军事上都主张学习西式军事体制和训练方法。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文教改革
颁布教育法令鼓励著作和发明
扩建学校
设立大学堂和专科速成学堂
废除八股文和科举考试
颁布教育法令
设学区,扩建学校
设立大学
鼓励神道教,允许其他宗教
经济改革
鼓励民办企业
设铁路矿务、农工商总局和分局
鼓励农业
设商会
提倡实业
改善交通
废除武士阶层特权,改善普通民众生活
军事改革
改用西式军事训练
裁军
兴办军事学堂
参考西方国家改革军队编制
男子强制服兵役
发展军工产业,增加军事预算
政治改革
开言路
精简机构、任用新人
改革参政体制
迁都上海
迁都东京
中央集权到天皇
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名义上人人平等
都有资产阶级参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即使闭关锁国,也不能完全和国际脱轨。进入19世纪后西方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很成熟了,东方的各国多多少少都会受影响的。清朝和日本都产生了自己本民族的资产阶级,他们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又大都是有识之士,有想法、有意愿改变这个社会,改造自己的国家。
不同之处
维新派的实力不同维新派的实力决定了变法是否成功,而且主要看有没有掌握军事力量,须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戊戌政变时,维新派想要依靠袁世凯来进行反抗,但却被袁世凯出卖。如果维新派有实际的军事力量,胜败就不好说了,也许戊戌变法就成功了。反观日本明治维新,主要人员大都武士出身,握有军权,掌握大量的军队。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主要代表人物和身份
康有为:普通举人
梁启超:普通举人
谭嗣同:官宦子弟,举人,父亲只是巡抚,并无兵权
严复:主要是办学堂和报纸
唐才常: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主要搞教育
吉田松阴:政治家、思想家,奠定了明治维新的理论,精神领袖,武士家庭出身
高杉晋作:政治家、军事家、有军权
大久保利通:武士家庭出身,有军权,倒幕运动主力
木户孝允:武士,有军权
西乡隆盛:倒幕运动主力,有很多军队
以上就是清朝“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比与结果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清朝“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对比与结果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