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体字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更新时间:2023-04-23 12:36:44 作者:知道百科

  简体字的由来:汉字简化、简化汉字是古已有之,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人独出心裁制造出来的。因此,海外有人发难简化汉字,其理由往往是片面的。如果撂开别的企图不说,至少也是不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

  在今天大陆使用的简化汉字中,有的属于历朝历代的正字,例如:万——唐时用以为萬;个,丰,价,叶,云,号,后,朵,广,尔,礼,于——则属于古文,即古(至少是从南北朝以来就有)已为官方所采用。有的属于朝野通用字。而绝大部分简化字是属于俗字,即来自于历朝历代民间,只不过是没有经过规范而变成正字,新中国将其变成正字罢了。

  中国大陆解放后,新体制,新社会,新风尚,有些新的变化,这是很正常的。文化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变化,于是,文字体量、字形发生变化。从历史上看,变化是常态,不变化的情况倒是从来也没有过。经过几次“简化汉字”方案公布、讨论、修改,规范,最后定为国家法定文字。除去香港、澳门、台湾还延用繁体汉字,大陆使用简化汉字几近六十年。今天,海外有人以一孔之见企图废止简化字,恐怕不那么容易吧?他们是睁眼瞎子,硬是无视数千年中华汉字演变的历史!

  实际又是如何呢?如果从甲骨文算起,汉字从诞生那天起至今近四千年历史,繁衍、变化,其间从来没有中断发展。在这信息时代、电脑处理文字的一统天下,汉字反倒焕发出青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汉字成为当今世界青年学者的热望和追求!

  汉字在其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如下的规律性:

  第一, 汉字由简到繁,由繁到简地交替演化。文字现象不但体现写字人的心态,归根结底是要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与书写工具、书写材料直接相关。例如,殷商甲骨文属于契刻文字,用尖锐的玉石在牛骨、龟甲上刻字,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以完全象形的单体字为主,字数少、笔画少、字形简单,笔画基本是直道。到周代彝器上的铭文,与甲骨文相比,出现很多变化:一般字数仍然不多,有几百字铭文的彝器已属罕见珍品;笔画繁复,反映出想要扩充字数的要求;不再限于单体字,也出现复体字;不完全是象形,也有会意;文字的修饰性也多了起来;甲骨文用来占卜,金文用于记实,反映出社会的进步;也是书写方式、材料、铸造工艺使然。历经两周春秋战国八百年,文字以金文大篆为主。秦并六国,李斯小篆成国家统一法定文字。汉字又经历由繁到简的变化。统一后的秦国,面临纷繁的国事,文字虽然够用,而书写不便。于是,秦王朝做了两件事:一,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小篆比大篆减省;二,令程邈将民间的俗体字规范为隶书。这两件事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

  第二, 汉字的正体、俗体字二者从来都是形影不离。有国家正体字,就有民间底层大众写的俗体字。呈现从上到下,由下而上的文字传递现象。

  让我们还是举例说明:先秦大篆时代,特别是战国时代,各国各自为政,文字更是异体纷呈。当时出现的“草篆”就是民间俗体字。但是,不能因为是俗体字而不重视它,我们现在知道了——程邈正是由规范这些俗字而创造出隶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秦地俗字;《信阳长台关楚简》是楚地俗字。而且我们也知道——由俗字产生的隶书,秦汉时代,已然变成法定的国家文字,即正字。

  隶书减省、快捷地写,出现草书。草书最初是俗字,到汉章帝时,皇帝颁诏:大臣可以用草书(章草)写奏章,草书由此走进殿堂变成正书!

  第三, 人们写字寻求减省、快捷的心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云梦睡虎地秦简》、《信阳长台关楚简》是对篆书的减省、快捷;古草书(章草)是对隶书的减省、快捷;今草是对楷书的减省、快捷。

  第四, 象形、示意以至六书的造字法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甲骨文,历经古文、大篆(秦地大篆称为籀文,典型的例子是石鼓文,石鼓文便是籀文。)、小篆、隶书、唐楷,汉字一路走来,变得更加易识、易读、易写,但是却变得“没讲”。也就是说,汉字原来层面上的象形含义出现丢失的现象!

  例如,“父”字:篆书父字——是“手举棍子”(棍子是“家法”),表示权威,有权威的是父亲。“求”字:篆书求字古时通“裘”,因为是“手抓毛皮”的象形。演化成楷书“父”、“求”,丢失了象形及其含义。

  到简化汉字,象形的味道就更加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书法界有个约定成俗的做法——书法一律使用繁体字,不用简化字。因为历代的碑刻法帖绝大部分都是繁体字,这是一种传统习惯。简化字书法或许有一天会诞生,但是,至少现在它还没出世!

  本来,汉字以象形、会意造字。那每个方块字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哲学认识;那每个方块字,都联系着或天、或地、或人;全部汉字含盖了天地人间万象万物万义。汉字通天地自然法则,这或许就是汉字生生不息的奥妙之所在!经隶变、楷化、简化,象形及其含义丢失。此种发展趋势以及后果,大概目前还没有人进行预测性研究,至少我们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报告。

  第五, 文字——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要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文字,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并与之相适应。在这里,“适者生存”、“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同样在起作用!不但在字形上是这样;在用字的体量上更是这样,这是显而易见、例子俯拾即是!

  第六, 文字演变,也体现出利弊共存、得失同在的规律性。

  文化、文字作为一种物质、人文现象,也同样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绝对的。因此简化汉字一样有利有弊:优势是明显的;缺点也是显然的。象形的味道淡化,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减少。汉字古文字经隶变、楷化,例如看到“父”字、“求”字,孩子们不知道“家法的尊严”、想不到“手抓毛皮”的事情,还不是一样生存、上学、做事!所不同的是:今天的独生子女更加调皮;你如果告诉他,“父”代表“手持棍子”的权威,他或许会说:“才不是呢!父亲是让我骑的大马。”他(她)们也不需要知道“手抓毛皮”这些父祖辈需要知道的事!社会生活内容发生了变化,与时俱进嘛!

  事物都是处在“动平衡状态”中。汉字走到今天,既然其象形及其涵义淡化或丢失,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措施设法平衡一下?例如,编撰《甲骨千字文》,作为小学教材:1,提出甲骨文,因为它是完全象形的单体字;2,有韵千字文,是考虑易读、易记;3,可以先做试点,待取得经验,然后普遍推开;4,作为文字专家型人才培养建议。

  近日在网上,见有博文宣称:随着大陆去美国的人多了起来,在美华人,由过去使用繁体汉字,今天改用简化字。而且,连华文报纸也普遍使用。这除了反映大众就简去繁的心理,不也反映出文化跟着经济社会走的必然规律么!

  目前,海内外的共识似乎是:“写简识繁”,即简繁共存。既肯定简化汉字的合法合理和优势,也照顾到海外华人的文字习惯——毕竟,华夏儿女同宗同文!

  至于汉字将来如何发展,你我都不知道,也没有谁会知道,我们可以不去管它!做好眼前的事,让实践开辟前进的方向。

  让我们引用唐诗里的句子结束这篇短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以上就是中国简体字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中国简体字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小酥肉的来历是什么?

  小酥肉的由来:在民间,提起小酥肉,世人皆知它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百姓餐桌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做法:将肉剁碎,以面裹肉,再用油炸,然后用锅蒸。味道鲜美,嫩脆

2023-04-23 12:31

情人节的是什么由来?

  情人节的由来: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在古罗马时期,二月十四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

2023-04-23 12:31

封神演义的来历封神演义是如何所产生的?

  封神榜的由来:《封神演义》作为魔幻小说非常受读者喜爱,《封神演义》三十回以前,除哪叱等描写之外,大体是《武王伐纣书》的扩写和改编。三十一回以后的一些故事情节,仍据《武

2023-04-23 12:31

元宵节的起源以及风俗习惯是什么?

  元宵节的传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

2023-04-23 12:31

七夕节的传说故事是因为什么内容?

  情人节的传说: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

2023-04-23 12:30

饺子的由来新春佳节吃饺子的习俗是从哪里来的?

  饺子的由来: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起于明代于清代,是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盛行的一种过年方式。春节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成,子时(半夜十二点)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取“更子

2023-04-23 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