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历史普米族历史性大迁徙
2023-04-02
更新时间:2023-04-02 19:48:13 作者:知道百科
据本民族传说及历史记载,普米族先民为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甘青一带巴颜喀拉山周围地区的古羌人。为寻找更适宜生活的乐土,普米族先民从高寒地带沿着金沙江。雅砻江之间的谷地,逐渐向南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逐水草丰茂的地方而居,曾在四川西大渡河两岸及雅砻江流域形成号称“百余国,户百三十万,人口六百万以上”的白狼般木等氏族部落联盟。《三国志•张嶷传帅记载的汉时生活在“定笮县”(即今木里、盐源地区),与“摩沙夷”同烧“鸡尿盐”的“夷帅般木王”当是普米族的部落王。“般木——普米”亦属同音异写,其语音基本是对应的。汉代,白狼般木已分布到滇西北边境,唐蕃冲突时期,金沙江、雅砻江两江中游一带般木随吐蕃势力推进到滇西北金沙江两岸各县。
唐、宋时期,史籍有关“西番”(即普米)的记载就更加具体、明朗。《宋史》“贿人西番求良马以中市”、“旧番蛮中马”、“可备战阵”等多处记载,可见普米先民当时就擅长饲养良马了。对普米族的族源,元代周致中的《异域志》载:“不刺,系西番,出羊马,尚战斗,罕与中国通”。“不刺”即是“白狼”,属于同音异译。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蒗蕖州》记载:‘其有侨居于州之山谷日西番者,即所谓西戎也”所谓西戎是指“西羌”,古代羌、戎互称,或合称“羌戎”,说明明代人对普米族的族源已有正确认识。
约在公元7-9世纪时,因吐蕃王朝势力强盛,逐渐向外扩张,组织巴人(藏语称普米为“巴”,当时普米为吐蕃属民)占领两江(金沙江、雅砻江)之地,普米族居住地遂延伸到四川盐边,云南宁蒗、华坪、永胜等地,其政府设在盐源,普米语称“瓦巴”政权,宋时称“蕃城郡”元代封号称“巴尔瓦志”(蒙古语,意为红虎官)。从此,普米族便分布定居到滇西北宁蒗一带。
今永宁地区,自古为普米族和摩梭人杂居的区域。现今永宁一带有许多地名都与普米族有关。如永宁坝区有村名“巴株”(现称“八株”),意为“普米族集合之地”。
永宁皮匠街的历史名称是“巴搓古”,意为“普米族跳舞的地方”。托甸乡有“巴那瓦”地名,即是普米与摩梭人共居之意。永宁拖支拉丁古村亦名“西番坪”,跑马坪二村境内有河名“西番河”。新营盘境内有地名“巴东弯”,意为番人聚集的城堡等。
元代,是普米族人口迁移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途经普米族居住地西昌。盐源、宁蒗等地,蕃城郡王和沿途居住的西番头人首先归顺,并率步骑兵充当前锋。
拥有良马,长于骑射的普米族人因作战英勇,深得忽必烈嘉奖,沿途攻取的关塞多由西番兵留守,因而,普米族居住地域又向金沙江西延伸到兰坪。维西、丽江等地。清余庆远《维西见闻录》载“巴直,又名西番,亦无姓氏。
元世祖取滇,渡自其宗,随从中流而亡至此者,不知其为蒙古何部落也”。这则史料所述,就是普米族随蒙古军南征大理之事。因普米族人是中途加人蒙古军队,便被误认为来自蒙古族的某一部落。
元、明以后,汉文史籍对普米族的分布情况已有确切记载。天启《滇志》卷三十载:“西番,永宁。北胜、蒗蕖凡在金沙江北者皆是”。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永宁府说:“所辖四长官司多西番”。
以上就是普米族历史普米族历史性大迁徙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普米族历史普米族历史性大迁徙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