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国分别都是什么人?与策勋十二转有什么关系呢?

更新时间:2023-05-17 10:19:33 作者:知道百科

  你们知道大唐初期三位上柱国分别都是哪些人?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按照正史记载,秦琼是大唐开国第一勇士,阵前单挑从未遇到过对手,很早就被唐高祖李渊封为上柱国、翼国公,无论是战功还是爵位,在玄武门之变前,都不是白丁(没有任何爵位勋位)的尉迟敬德所能比拟的。于是有人说:在唐朝,上柱国就是特级战斗英雄,大唐开国名将中,受封上柱国的仅秦琼一人。但是我们细看新旧两唐书就会发现:秦琼不但不是大唐开国唯一上柱国,而且也不是受封最早的一个,在他之前,李渊至少已经封两人为上柱国。

  之所以说“至少”,是因为正史篇幅有限,可能有些人受封上柱国而没有载入史册。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两个秦琼之前的上柱国,大家都耳熟能详,无论正史还是演义中都有他们的名号。讨论这三位上柱国的受封过程,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军功制度,并知道“策勋十二转”跟上柱国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花木兰生在唐朝,也能跟秦琼一样受封上柱国。

  一、三位上柱国的姓名及受封时间

  我们根据《新唐书·列传第十七》《旧唐书·列传第十七十八》,能够理清这三位上柱国的成名受封脉络。

  第一个(是咱们今天说的三个人中的第一个,未必是大唐第一个)受封上柱国的,是王君廓,也就是演义小说中的瓦岗五虎将排名第二或第三(不同版本排位不同)的大刀王君可。

  事实上王君廓根本就没参加过瓦岗军,他就是一个从小就不学好的无赖:“少孤贫,为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属于牙行,也叫马牙子),无行,善盗。”

  看《新唐书·列传第十七》的记载,我们甚至可以怀疑他才是“血滴子”的发明人:“竹笱(一种大肚子大嘴细脖子的捕鱼工具)如鱼具,内置逆刺,见鬻缯者,以笱囊其头,不可脱,乃夺缯去,而主不辨也,乡里患之。”

  这个乡村无赖泼皮王君廓,在隋末乱世拉起了数千人的盗伙,并引起了李渊李密的重视,同时要招安收编。王君廓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先去投奔了李密。因为李密一时间收编了很多小山头,像王君廓这样的中等规模的“绺子”大当家,是得不到重视更当不上内马军外马军统领的(密不甚礼)。

  坐冷板凳的王君廓一气之下带领上万本部人马投奔了李唐,得到了高官厚禄:“授上柱国、假河内太守、常山郡公,迁辽州刺史。”

  王君廓投奔李密受冷落,是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投唐受封上柱国,是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转过年来,李密败了,李勣(当时还不叫李勣而叫徐世勣或徐茂功,为方便起见,统称其为李勣)也被李渊收编,成了大唐第二位上柱国。

  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击溃而投唐,李勣实际是全盘接收了李密的地盘、收拢了瓦岗军余部:“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

  有人马地盘的李勣并不想当皇帝,他以李密的名义,献出了全部地盘和军队,李渊大喜过望,自然大加封赏:“诏授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寻加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赐姓李氏,赐良田五十顷,甲第一区。”

  当李勣受封大唐上柱国的时候,秦琼秦叔宝还在王世充那里当“身在郑营心在唐”的龙骧大将军呢。李勣投唐后,秦琼阵前起义,带着程咬金牛进达等数十人投奔了李世民,李渊虽然好话说了一大车,又是送金酒瓶又是要割肉,但是却没有给秦琼任何封爵。直到击败宋金刚、逼降尉迟敬德,秦琼才得到了上柱国的勋位,时间是武德三年四月之后。武德四年,秦琼在讨平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才受封翼国公,可以跟王君廓李勣并称大唐开国三上柱国了。

  二、上柱国与策勋十二转的关系

  读者诸君可能都学过《木兰辞》,那里面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秦琼历经二百余战,流血数斛,这才受封上柱国,赏赐数千万。那么他这个上柱国与策勋十二转有什么关系呢?咱们看看唐朝奸臣李林甫主编的《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就会知道,在军功制度公平公开公正的秦汉和大唐,策勋十二转,跟上柱国是画等号的。

  唐朝最有权的部门,是吏部,这个吏部只有一个正三品尚书两个正四品上侍郎五个从五品上郎中六个从六品上员外郎,加上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总共才有三百一十个人的编制。

  人数虽然不多,但权力却大的没边儿:“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封爵策勋之制,权衡殿最之法,悉以咨之。”

  这三百一十个人每天忙得脚打后脑勺,主要工作就是统计文臣武将的政绩和战功,统计出来后拟定封赏草案,报皇帝批准后昭告天下——李渊册封王君廓李勣秦琼为国公、上柱国,并不是他自己临时起意,而是司勋郎中和司勋员外郎打好算盘,报请吏部尚书审阅,最后才由吏部尚书拟好封赏公文,请李渊签字盖章。

  因为咱们今天主要说的是上柱国,所以就不提主管公侯伯子男的司封郎中、司封员外郎了,他们的工作程序,跟司勋郎中报批上柱国,基本是一样的。

  司勋郎中手里有两小册子,其中一个是前线上报的“功劳簿”,另一个就是考核标准。“功劳簿”进货主事令史核验没有太多虚报之后,就要比照“十二转”来决定给战将什么勋位称号了:“凡勋十有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比正三品;九转为护军,比从三品;八转为上轻车都尉,比正四品……”

  按照这个标准,王君廓李勣和秦琼的功劳都够十二转了,吏部就可以打报告请皇帝册封他们为上柱国了。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犯浑,在军功勋位上都极其谨慎,因为一个操作不当,就会引起前线将士强烈不满,倒戈哗变都有可能,王君廓就是因为李密赏赐不公,才跳了槽。

  如果秦琼战功不够十二转,李渊就是再怎么感动,也不可能封他为上柱国——李世民不干,尉迟敬德不干,甚至程咬金牛进达可能也不干——荣誉重于生命,送不得人情!

  三、王君廓李勣秦琼是怎么凑够十二转战功的

  秦琼的战功,毫无疑问是够十二转的,要不是战功考核十二转封顶,二十四转都有可能。这时候咱们就要来看一看古代战功的“一转”是怎么算的。

  唐朝的六部是互相制约的,比如在功臣赏罚上,就是兵部负责记录统计,而论功过定赏罚,是吏部的职责。兵部也出台了功勋“转数”的规定:“若牢城苦战第一等,酬勋三转……凡破城、阵,以少击多为‘上阵’……常据贼数以十分率之,杀获四分已上为‘上获’……凡上阵上获第一等酬勋五转,上阵中获、中阵上获第一等酬勋四转……其虽破城、阵,杀获不成分者,三等阵各酬勋一转。”

  这段古文可能把大家都看糊涂了,那咱们就用最简单的大白话来解释一下:每次战斗中表现最突出的那位将领,可以获得“三转”功勋,双方兵力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太小的战斗不算数),在以少胜多的战斗中歼灭(斩杀俘虏)敌人百分之四十兵力,就可以获得“五转”功勋。其他斩将级别、在战斗中发挥什么作用,都由上级负责计算转数。多次战斗的功勋可以累加,凑够十一转,可以受封柱国,十二转以上,封顶了,就是上柱国。

  秦琼的战功无疑是够十二转的,而且是经过考核的:“录前后勋,赐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授上柱国。”

  请注意,是“录前后勋”,也就是可以说秦琼是“积功而为上柱国。”

  这时候读者诸君可能要产生疑问了:王君廓和李勣,刚投入大唐,寸功未立怎么也称了上柱国了?说好的公平公正公开呢?这时候咱们就要回过头看正史了:王君廓李勣受封上柱国的时候,是没有替唐朝打仗,但并不等于寸功未立——他们是带着功勋过来的。他们自带的功勋,就是人马刀枪和地盘。

  换算下来,王君廓的投唐的时候,带了上万人马和抢来的粮草辎重,足够十二转,至于李勣,那就更不用说了,随便一个州郡献出来,也够十二转,而秦琼阵前起义,只带了几十个人,连一转都够不上,所以他后来只能攒人头凑转数。

  李密带着两万人马投降李渊的时候,也是打得一手如意算盘,以为自己咋也能闹个上柱国、开府仪同三司当当:从入关者尚二万人,谓其徒曰“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

  李密所谓的“山东连城数百”,被李渊记在了李勣头上,所以李勣成了上柱国,李密只混了个光禄卿,这才羞愧难当,再次出走、反叛、被杀。

  从这三位大唐开国三位上柱国的履历,我们知道了《木兰辞》中花木兰策勋十二转,是可以跟王君廓李勣秦琼一样受封上柱国的。而尉迟敬德程咬金都没有受封上柱国,原因也各不相同:尉迟敬德属于被围投降而不算起义,他带的多少兵,都被换算成了秦琼的功勋“转数”,不像王君廓李勣是带着人马地盘自己主动投奔的,有多少功勋转数,都是他们自己的。

  至于尉迟敬德和程咬金也身经百战,为什么凑不够十二转功勋,那就更好理解了:尉迟敬德给李世民当大保镖,有多少功勋都算李世民的,而程咬金跟在秦琼身后捡漏,要凑够十二转功勋,也相当困难。好不容易尉迟敬德程咬金有了独自带兵的机会,大唐基业已定,唐军再打仗,都是以压倒性优势取胜,一次获得四五转策勋的机会基本没有了……

为您推荐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遭到司马光的强烈反对呢?

  王安石变法是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

2023-05-17 10:16

明英宗是昏君吗?他为何要处死功臣于谦呢?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当过两次皇帝的人,明英宗朱祁镇在绝大多数人的观感里恐怕是个昏君、庸君,人们认为朱祁镇昏庸无能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宠信宦官王振,

2023-05-17 10:15

东晋为何出了不少爱国名将?

  南北士族支持的东晋政权之能偏安江南,因它终究是汉族政权。人民希望它能抵御北方少数族贵族的南侵,也希望它能北伐,解除少数民族贵族对北方骨肉的压迫和奴役。东晋的多事之

2023-05-17 10:13

垓下之战中,谁帮刘邦出谋划策?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楚军大败,项羽乌江自刎。同时也是双方决定性的战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

2023-05-17 10:13

历史上的朱高熙是怎么死的?史料中是怎么记载的?

  朱高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朱高煦,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成祖朱棣三个儿子中最疼爱的一个。  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赫赫战功

2023-05-17 10:13

蜀汉被灭时东吴在做什么 东吴有出手救援嘛

  很多人都不了解蜀汉和东吴,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东汉末年的时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在经历过很多诸侯之间的争霸之后,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

2023-05-17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