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阳明文化,指的是什么?
2023-05-03
更新时间:2023-05-03 10:54:38 作者:知道百科
历史上阳明文化具体指的是什么?具体指的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致良知”是其“心学”核心命题,贯穿了他的所有思想。这一思想虽然是在南昌正式提出的,但他说:“某于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百死千难”也指贬谪到龙场的一系列困苦经历。“贵州三年,百难备尝,横逆之加,无月无有”)。
王阳明又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
可以说“龙场悟道”奠定了他“致良知”学说的基础。
阳明心学产生于明朝统治由昌盛转为衰颓的时代,其体系的形成,是明代中叶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当时,明朝的统治阶级腐败不堪,皇帝荒废政事,沉溺享乐;刘瑾等宦官专横擅权,势焰熏天;王公贵戚带头侵夺民产,致使河北、山东、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农民起义频繁不断;藩王朱宸濠又起兵争夺王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可以说,整个明王朝处于政局混乱,内外交困,岌岌可危境地。而当时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越传越失真,变成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渐趋支离破碎、繁琐迂腐。
整个社会几乎是道德失律,虚假成风,程朱理学的失去其真正的魅力,而其以误传误的空架子反而成为束缚广大人民的精神枷锁,失去了成在与发展的生机活力,也无法完成维系人心教化的功用。
阳明先生感到“世道‘颓风靡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于是认为,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以拯救明王朝的危机,必须拾起儒家的真命脉,积极倡导“五伦”、“八德”来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以期恢复人本有的良知,做一个有高尚趣味、高尚思想、高尚人格的人,进而培育出君子、圣贤,使人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从而改变社会道德风尚,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千秋福祉。
于是,心学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无疑对当时以误传误变得僵化的程朱理学一个冲击,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趋势。
阳明学的魅力在于它贯穿了儒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思想。
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揭示人的价值不可限量性,指明每一个人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有通过不断的修养才可能开发出其内在的潜力。其思想具体陈述为,人与天地乃是同一个“性”,人是天地之“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合包容,合为一体的关系,人与天地共同完成万物的化育。
这一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的可塑性非常高,“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并开出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方法:“致良知”。并具体到争对每一个体的资质不一,提出相应的办法与技巧。
这些思想与方法无不包含着人类社会和谐的理念,对当今社会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维护公共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