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归公”是什么意思?雍正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
2023-04-11
更新时间:2023-04-11 16:06:25 作者:知道百科
“火耗归公”指的是什么?雍正为什么要推行这个政策?其实火耗这个词并非是清朝首创,早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何为火耗?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因火产生的损耗,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清朝的钱和当今使用的钱大不一样,如今我们使用的多是纸币或硬币,但在清朝人们多数使用的是铜钱或者银两。除此之外一些大宗的交易还会使用到银票,类似于现代的支票。
百姓使用的是这些货币,在征收税的时候自然也要上缴这些货币。上缴货币时向百姓征收银票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时很少有家庭能拿得出银票。于是剩下的无非是两个选择,一是向百姓征收铜钱,二是向百姓征收银两。
铜钱的购买力是远比不过银两的,而且同等面值下铜钱的重量远高于银两。这也给运输带来了不便,为了省时省力最终向百姓征收的会折合成银两。
当时的上缴银两绝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大大小小的银元宝,而是用剪刀剪出来的散碎银两。这些银两被收缴之后会统一放入大熔炉中,融化后再铸造成整块的银砖或是银元宝。
银子平时放置的过程中由于潮湿等原因表面会氧化,加入熔炉之后重新铸造必定会产生重量上的损耗。比如说你收集了100克的散碎银两,重新铸造成银砖后只剩下了95克,这丢失的5克用古代话说就叫做火耗。
这下大家明白火耗这个词的意思了,火耗指的就是散碎银两在融化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损耗。
有了损耗意味着收上去的钱减少了,这会直接导致税收的减少。税收的多少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朝廷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税收因为银两的铸造减少。
于是便想到了让农民多上缴银子来弥补损耗,以防止税收的减少。后来火耗一词也代指多上缴的那部分钱。
私收火耗的弊端
可这银两的损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受潮严重的银子损耗会多一些,放在干燥的地方银子的损耗便会少一些。
假如一个农民应上缴20两银子那产生的火耗如何收取呢?当时的管理体系比较乱账目也不太透明,一开始这个标准基本上是当地的官员制定的。
如此一来想要中饱私囊的官员,便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大可以以各种理由多收一些火耗,然后只把很少的一部分上缴剩下来的银子便流入了自己的腰包。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获得一份灰色收入,古话就有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这里的10万雪花银指的并非是朝廷的俸禄,清朝的俸禄起初和明朝相似并不高。
一个七品的官员,每年的俸禄只有四十五两白银。这些钱要养活一大家人,还要有各种应酬。即便你在当时是朝廷中的大员,每年的俸禄不过180两。
可以说如果当时的官员完全靠俸禄过的是非常寒酸的,过低的俸禄也导致了不少清官慢慢变得贪婪起来。
火耗就是这些官员中饱私囊的好机会,他们只需要在笔杆子上动动文章白花花的银子就到手了。如果这些百姓要上缴100两白银,他们就可以把火耗规定为20两最终给朝廷上交105两,那多出来的15两白银就是自己的了。
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屡见不鲜,雍正也派出了一些人调查。得到的反馈是百姓因此怨声载道,那些官员一个个吃得肥头大耳,百姓们却瘦骨嶙峋。
不少人大骂雍正心黑,要一下收这么多银子。可雍正皇帝也是无辜躺枪,当时的国库比较空虚一旦取消火耗后果不堪设想。
可命令官员收取火耗这些官员却想着办法搞小动作中饱私囊,朝廷不但没有收上来多少火耗,反倒惹怒了天下百姓。
雍正看到了让官员私收火耗的诸多弊端,于是就谋划着改变一下这种制度。后来就出现了火耗归公的政策,在当时深受百姓欢迎。
归公之后所有的火耗由朝廷派人来收取,当地官员无法从中盈利。整个收取过程还变得严格谨慎起来,有专门的人对收取的每一笔登记入册。这让账目变得透明化,贪官们即便是想贪腐也没有这个机会了。
火耗归公的高明之处
有些人不明白,雍正直接向百姓收取火耗这不也是增加百姓的负担嘛!和当地官员直接收取火耗有什么区别?
雍正派人收取火耗,所收取的并不多。当地官员会如实上报火耗,毕竟多收了火耗也是流向国库跟自己没有一点关系了。假如平时100两银子要收10两银子的火耗,这次只需要2两银子。
无疑是为百姓减轻了税负,而对于国库而言贪官们没有机会作梗了国库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反而增加了不少。
雍正也考虑到了官员俸禄低的问题,明朝提倡的是廉洁把官员的俸禄定得很低。可这并没有推广开廉洁之风,反而让一些人为了多挣些银两铤而走险成为贪官。
给朝廷做官总不能过于寒酸,雍正便把国库中的一些银两规定为官员的奖金,叫做养廉银。如果这个官员为百姓做实事儿,那么朝廷就会发给他养廉银。
养廉银的数量往往是俸禄的十倍以上,粗算下来一个七品官员一年的养廉银就高达450两,足够让他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也就意味着假如你是一个好官,兢兢业业为百姓做实事儿朝廷不会亏待你。
你不需要贪腐也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还会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但如果你玩忽职守,不但得不到这些养廉银反而会丢掉自己的乌纱帽。
这一制度推广开之后,在当时掀起了一阵清正廉洁之风。可以说这是雍正的高明之处,把人性分析得十分到位。火耗归公在当时和现在看来都是利大于弊的。
对于国家来说火耗归公保证了国库的收入,稳定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对于百姓而言,火耗归公让那些贪官没有可乘之机,减少了百姓的负担。对于那些清官而言,火耗归公收上来的银子有一部分成为了养廉银。
只要这个清官兢兢业业,那么单是要养廉银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贪腐,变成贪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但火耗归公也引起了不少大贪官甚至是皇亲国戚的不满,如此规定让他们的收入大大减少,不少人对雍正怀恨在心。有些还为此编造了雍正篡位等谎言,让这位明君的一生蒙上阴影。
以现代人的眼光看,雍正无疑是一位好皇帝。继位时国库空虚,贪腐成风。
在位13年不但整治了贪官也让国库变得充盈起来,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