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肃在三国鼎立时期起着决定性的战略作用?
2023-05-07
更新时间:2023-05-07 11:39:57 作者:知道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谁主宰了三国走向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看《三国演义》,肯定会对这样一个人有所印象。这个人是一个老好人,尽量和各方面的人士搞好关系。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他多次遭到孙权的责难,周瑜的取笑。可是在刘备阵营里,他又被诸葛亮利用,关羽耍弄。诸葛亮还编了顺口溜来取笑他,说什么“伏路把关饶子敬”,取笑他只不过能在陆地上伏路把关而已。说到此处,大家都应该知道这人是谁了吧?不错,这个人就是东吴的鲁肃,字子敬。
那么,鲁肃真的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种老好人吗?我们看《三国演义》,在书中为了烘托刘备、诸葛亮的正统形象,对东吴君臣都做了贬低,鲁肃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从书中感觉到,鲁肃在孙刘两家的分量。鲁肃即便是个老好人,可他在孙权和刘备眼中都是可以信任的人。他说话的分量要超过了诸葛亮、诸葛瑾兄弟。就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能够看出鲁肃的不凡。
一、文武双全的侠客式将领。
在现实中,鲁肃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文臣谋士,他更是一员弓马娴熟的猛将。在史书中记载,鲁肃在少年之时,就预测天下会发生变乱。于是鲁肃学习击剑骑射,招集少年,讲习兵法。在率领部属避乱江东的时候,面对州里派来的追兵,鲁肃一面晓之以理,一面让人竖起盾牌,亲自射箭让追兵观看。鲁肃箭无虚发,而且都射穿盾牌。追兵看后,被鲁肃的言辞和武勇触动,被迫退回。从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看到,鲁肃作为一员武将的素质。
在后来周瑜去世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统帅东吴的军队。在鲁肃任职期间,他的部下对他言听计从。孙权评价鲁肃带兵有方,“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在鲁肃的统领下,东吴的军队成为一支精锐之师。像吕蒙、甘宁这样的骁将,也俯首听从鲁肃的指挥。
在湘水之争的时候,吕蒙率领两万人马夺取三郡,而掩护吕蒙的是鲁肃带领的一万人马。吕蒙迅速拿下了三郡,而关羽面对鲁肃却不敢进军。从这一点也显示了鲁肃的军事才能。
而且鲁肃和东吴的那些小家子的武将不同,他气质宽宏,不贪图小利。当年周瑜为了试探鲁肃,故意率领数百人去拜访鲁肃,请求他的资助。鲁肃家里有两个米仓,各存米三千斛。鲁肃领着周瑜前去,随手指了一个米仓就送给了周瑜。周瑜见了,不禁为鲁肃的气度所折服,和他结为好友。
其实鲁肃也并不是非要投身孙权手下不可,他原来是想去投靠巢湖的郑宝。是周瑜出言挽留,并且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才来到孙权的手下供职。我们从这一点来看,鲁肃的本意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以当时的恢复汉室江山为意。所以他才会被周瑜的劝说打动,投身孙权麾下,开始了他新的人生篇章。
二、孙权手下最具战略眼光的臣子。
鲁肃投身孙权手下后,马上就得到了孙权的器重,这种器重是君臣心意相通的反应。这是因为,鲁肃和孙权一样,都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建一个新的朝代。鲁肃根本就没有当时世家大族的局限,以恢复汉室江山为旗号。他向孙权的建议里,对当时的局势有着一针见血的看法。
在鲁肃著名的《榻上问对》中,直接对当时的局势判定为“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就这一句话,就足以振聋发聩,超过当时天下谋士百倍。而鲁肃为孙权谋划的战略方案里,完全是立足自身,不求外援,去建立自己的功业。
鲁肃的方针是稳固江东,攻取荆州。在夺取荆州后,全据长江,然后建号帝王,再向北统一天下。孙权虽然当时自谦说难以做到,可是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到,孙权就是按照鲁肃的战略方案来做的。
鲁肃的这个战略方案,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不分上下。唯一不同的是,当时刘备实力微弱,诸葛亮为他策划的方案是引孙权为援,共抗曹操。而鲁肃则是凭借一己之力,夺取荆州,对抗曹操而已。从这一点来看,鲁肃对于孙权,和诸葛亮对于刘备一样的重要。他们的战略眼光不相上下。
三、开创三国局面的人。
不过,历史并没有按照鲁肃和诸葛亮的方案行进。曹操提前南下攻打荆州,打乱了两人的计划。由于刘表病死,刘琮投降,曹操轻易的夺取了荆州。再加上刘备在当阳长坂惨败,这一切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变数。
在当时的情况下,以东吴的力量,是很难与曹操对抗的。鲁肃和诸葛亮两人都想到了和对方联合。所以鲁肃向孙权提出来接着向刘表吊丧的机会,说服刘备的时候,诸葛亮也向刘备提出向孙权求救的建议。双方一见面,一拍即合,于是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商谈联合抗曹的事宜。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正是鲁肃的高瞻远瞩,才在刘表之死,曹操南下的情势下,提出了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方案。而也正是在鲁肃的努力下,才为诸葛亮求见孙权做好的准备。可以说,鲁肃未雨绸缪,为双方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至于说,在赤壁之战前,孙权手下以重臣张昭为首的文臣逼迫孙权投降的时候,鲁肃的那番话更是点醒了孙权。鲁肃说自己这些臣子都可以投降曹操,混个一官半职了此一生。可是孙权如果投降了曹操,以后如何生存。这番话让孙权下定了决心,以佩刀砍断面前的书案,说谁再说投降,如同此案。这才压制住了群臣,定下了抵抗的决心。
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肃的内外努力,就不会有赤壁之战的发生。即便是有赤壁之战的发生,也不会像历史上的那样顺利。这一切,都是鲁肃在其中运筹帷幄,才促成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可以说,鲁肃才是那个真正的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人。
四、天下三分所系的关键之人。
在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瓜分了荆州。在这次瓜分中,孙权拥有了江夏和南郡,而刘备则拥有荆州在长江以南的长沙、桂阳、零陵和武陵。刘备在江南四郡大肆扩充实力,加上荆州那些没有投靠曹操的刘表旧部,都来投奔刘备,这使得刘备的实力大增。
刘备并不满足局促于江南,他为了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方案,向孙权提出来要借南郡。为了借南郡,刘备还亲自去东吴面见孙权。可是,就是在这次会见中,南郡的周瑜向孙权上书,要求扣押刘备,吞并刘备的势力。多亏鲁肃从中斡旋,孙权才没有听取周瑜的建议。
在周瑜死后,鲁肃接替了周瑜的职位,从此,鲁肃就为双方的联盟竭尽心力。按照战略上来说,曹操实力强大,孙权和刘备双方只能联合起来,共抗曹操,才能在战略上有出路。可是,孙权和刘备并不是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样的,双方又都有着扩张实力的要求,所以双方矛盾冲突不断。
而鲁肃则以自己的才干和对孙权的影响,为维护孙权联盟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借南郡给刘备。当时,东吴虽然实现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可是,实际上是东吴承担了整条长江的防线,承受着曹操的打击。而刘备则躲在东吴的身后,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这对于东吴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于是,鲁肃在趁着刘备要借南郡的机会,劝孙权借给了刘备南郡。这样,东吴就缩短了防线。在缩短防线后,东吴专心在淮南与曹操交手。由于兵力集中,东吴在这个方向上占据了优势。东吴不但能够轻松抵御曹军的进攻,还经常去攻打曹军,给曹军以巨大的威胁。
在史书上记载曹操听说这件事时的反应就是,曹操正在写字,听到这件事,笔掉到了地上,而曹操竟然没有知觉。从此可以看到,鲁肃的这个决策对曹操内心的震撼。这个决策直接命中了曹操的要害。这是因为,曹操心里也知道孙刘联盟对自己的不利,他一心要拆散孙刘联盟。可是鲁肃这样一来,曹操的目的落空了,自己还面临着孙刘联军的夹攻,局势越发不利。
但是,并非其他人就能够理解鲁肃的想法,能够有鲁肃那样的清晰的战略头脑。鲁肃因为借南郡这件事,一直被孙权耿耿于怀。不过,在鲁肃活着的时候,虽然发生了湘水之争这样的事件,孙刘联盟依然没有破裂。在孙刘联盟的之下,曹操遭受了一连串的失败。尤其是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让曹操差点遭受了灭顶之灾。
但是,在襄樊之战的时候,鲁肃已经去世了。鲁肃一死,孙权身边就失去了最有战略眼光的人才。接任鲁肃的吕蒙,马上就和孙权制订了武力夺取荆州的计划。在关羽和曹操在襄樊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接下来,吕蒙消灭了关羽的大军,擒杀了关羽。
这样一来,吕蒙不但消灭了昔日的友军,还替曹操消灭了他的心腹大患。而且,为了防止刘备的报复,孙权还向曹操屈膝投降,受尽了屈辱。接下来又发生了夷陵之战,孙权和刘备两败俱伤,最终一起走向灭亡。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事实证明维持孙刘联盟的关键就是鲁肃。鲁肃在,孙刘联盟存在,鲁肃亡,孙刘联盟破裂。如果鲁肃还活着,就不可能发生荆州之役的那一幕,曹操的处境会更困难。那么,孙刘两家一起北伐的局面很可能会实现,三国的走向就会完全不同了。
结语:
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鲁肃被严重的低估了。如果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在三国鼎立时期,在战略上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就是鲁肃。在他的主导下,才促成了孙刘联盟,促成了赤壁之战的发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随后的岁月中,鲁肃更是以他深邃的战略眼光,抓住了孙权联盟共抗曹操这唯一正确的战略思想,并将它贯彻下来。可以说,鲁肃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努力维持了孙刘联盟的存在。这使得孙权和刘备在战略上获得了主动,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很长时间里,曹操被孙刘联盟所压制,连遭败绩。
可是,由于鲁肃的去世,孙刘联盟马上陷入破裂。在随后的日子里,孙权在吕蒙的蛊惑下,破坏了孙刘联盟,武力夺取了荆州。这使得孙刘两家自相残杀,两败俱伤,都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机会。这就足以证明鲁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