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能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信任?哭出来的
2023-09-19
更新时间:2023-09-19 11:18:01 作者:知道百科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病危,命张廷玉为“顾命大臣”并特赐“配享太庙”之权。有清一朝,汉臣能够“配享太庙”者,仅此一例!
《雍正王朝》对于张廷玉的仕途轨迹演绎虽有偏离,但对张廷玉的个人修为、政治智慧乃至所受雍正皇帝信任和倚重的程度,绝对没有加工和夸张。再加上老艺术家杜雨露的精彩演绎,以至于让很多观众就认定这就是历史上的张廷玉。
抛开历史不言,仅就剧中的剧情演绎和人物设定来看,“虽无擎天功,但有保驾劳”的张廷玉也足以享受“配享太庙”之权。
不为别的,就为他在剧中哭了两次、呆了两次!
康熙朝时期,张廷玉虽然身处上书房第三位,但因始终奉行“不结党、不站位”的为官原则;再加上其深通上意、忠心耿耿;而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和倚重。但凡有康熙皇帝出巡的时刻,张廷玉必定会随侍一旁,不是因为他没资格“留京理政”,而是康熙皇帝离不开这个能洞察自己心意,能为自己解围,更能在关键时刻提醒自己的老臣。
第一次哭“热河狩猎”期间,因太子和郑春华的丑事,因为叛军包围热河行宫,更因为诸皇子之间的相互攻击,康熙皇帝被这接连的打击击溃,气到昏倒。
这个时候,张廷玉哭了:
“皇上,您可千万要保重,这可不是出差错的时候。刚才皇上几乎要把微臣给吓死了,要是万一,谁能控制住如今的局面啊?”
注意,此时的张廷玉还只是排位第三的上书房大臣,而排位第二的上书房大臣——马齐,此时也在康熙皇帝的病榻前。就算是圣躬有恙,随侍身旁的上书房大臣要承担责任,也应该是马齐承担主要责任才是;更何况,康熙皇帝昏倒的主要原因乃系诸位皇子所致,说到底也只是皇家内部矛盾,和张廷玉乃至上书房的关系都不大。
那么,张廷玉为何会哭泣呢?
很明显,他并不是担心自己的官职禄位,更不是担心一旦圣躬出现意外,自己可能会承担的重大责任。
张廷玉之所以哭,是因为他慌了!
1、太子胤礽已然出现失德之举,不再适宜担任储君,这个时候康熙皇帝如果驾崩,江山传承该怎么办?
2、就算太子胤礽被明确抛弃,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乃至初露夺嫡心思的皇十四子胤禵都在虎视眈眈,谁能决定皇储的新人选?
总之,仅就清朝的历史而言,因储君未定而险些酿成宫廷惨剧的例子就已经有过两次;纵观历史,更是数不胜数。这个时候,康熙皇帝一旦出事,整个清朝的命运将会走向何方,可想而知!
作为“辅佐皇帝,统率百官”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对于国家的未来担忧,让他慌了!
这就是张廷玉的忠心,也是张廷玉的英明之处。张廷玉的这句哭泣理由说明,至少向康熙皇帝传递了三层意思:
1、康熙皇帝才是整个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其他人再贤能,再势力强大、党羽众多,都是白扯。
2、我只忠于康熙皇权,只忠于康熙皇帝和康熙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如果康熙皇帝驾崩,或者驾崩之前未指明皇储人选,我就会失去效忠的对象,就会害怕,就会慌张。
3、当前形势不明、局势不稳,康熙皇帝一旦驾崩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这是我这个上书房大臣该有的担忧,也是对大清江山该有的担心。
“老成谋国”、“公忠体国”的朝廷重臣形象,稳固树立!当然,这绝非张廷玉的刻意表现,而是一个名臣遇到明主以后的必然表现。康熙皇帝在,张廷玉是名臣;一旦康熙皇帝驾崩,张廷玉会落得何种境地,还是个未知数。
也就是说,张廷玉这一次哭虽有私心,但更多的是对这个国家,对康熙皇帝的忠诚所致。
第二次哭皇四子胤禛成功升级为雍正皇帝以后,张廷玉继续被委以重任。只是在雍正朝的权力中枢中,张廷玉的位置既敏感又尴尬。
两位亲王——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两位八旗勋贵——马齐、隆科多;张廷玉则是其中唯一的汉臣,而且还排在了隆科多和马齐的前面。再加上廉亲王胤禩对雍正皇权的严重不满,隆科多极不明确的站位等问题,就让张廷玉必然承担了两方面的责任。
这一点,雍正皇帝曾有过明确的说明:
朕知道你也很难啊,既要按朕的旨意办事,又要调和阴阳,匡正朕的厥失,暗地里啊还要受人的挤兑,朕不应该让你再受委屈啊!
1、张廷玉要绝对忠心于雍正皇帝,这是他的基本原则和稳居高位的基本保证;但如此一来,张廷玉就要承担得罪廉亲王胤禩和隆科多的风险。
2、张廷玉要对雍正皇帝这位新锐帝王时时提醒、匡正厥失,才能让雍正皇权逐渐稳固,才能显示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所谓“忠言逆耳”,张廷玉需要承担惹怒雍正皇帝的风险。
3、作为“上书房首席大臣”,张廷玉是朝廷政务处理的第一责任人,处理每一件事都要同时让雍正皇帝和雍正皇帝的反对势力满意。处理得好,张廷玉份属应当;可一旦出错,就会落得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局面。
4、更关键的是,张廷玉是汉臣,而且是官居“朝廷一把手”的汉臣,又是对雍正皇帝忠心耿耿的汉臣。除了“扬满抑汉”的清朝国策外,廉亲王胤禩等皇族成员、隆科多等八旗勋贵会如此看待张廷玉,会如何想尽办法将其挤出权力中枢,可想而知。
所以,张廷玉才是雍正皇帝登基以后最难的朝廷重臣!在面对“旗务整顿”这等直接关系到旗人既得利益的事情上,张廷玉能如何回应?
支持?会得罪本就对自己敌意甚重的满臣、旗人乃至皇族成员;
反对?雍正皇帝哪里如何交代?
中立?又被雍正皇帝扣上了一顶“巧言令色”的帽子!
可能会有人说,张廷玉就不能硬气一回,直接辞官不做吗?身居朝宰辅,乃系古代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再加上,深受儒家影响的张廷玉,已经牢固树立了“忠君爱国”的思想,绝不会弃雍正皇帝而去;更何况,就算张廷玉想辞官,雍正皇帝会答应吗?
所以,张廷玉就这样一直为难着、委屈着,直到他发现原来雍正皇帝也会像康熙皇帝那样体谅和理解自己,他哭了!
这一次哭泣,原因更多:
1、明主难遇,张廷玉却接连遇上了两位,庆幸;
2、孤臣难当,但张廷玉却遇上了理解自己的君父,庆幸;
更重要的是,受尽委屈的张廷玉终于得到了安慰;自己的忠心和付出,雍正皇帝并不是没看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张廷玉遇到了知己,感动!
一个这样忠心侍主,宁愿自己受委屈也绝不邀功诉苦的肱股之臣,雍正皇帝焉能不信任倚重?
除了两次哭泣外,张廷玉还有着两次极为明显的“呆愣”表现:
第一次“呆”康熙皇帝驾崩当晚,诸皇子之间爆发了正面冲突,眼看局势就要失控之际,皇十三子胤祥带兵包围了畅春园,立马稳定了局面。这个时候,张廷玉“呆愣”的瘫坐在了椅子上。
这一次,张廷玉为何会“呆愣”:
1、作为康熙皇帝临终承诏的朝廷重臣,张廷玉有责任保证皇权更迭的平稳进行,这是他的政治使命,更是他对康熙皇帝的承诺。
2、就朝廷当前的吏治官风、财政现状乃至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而言,皇四子胤禛无疑是最合适的继位人选,张廷玉对于康熙皇帝的选择也极为拥护和赞成。也就是说,这次皇位传承出现问题,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致命的灾难,这是张廷玉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胤祥的出现,让张廷玉心中的石头落了地,身心放松而“呆愣”了。
3、从制止诸位皇子的肢体冲突,到安排隆科多返回乾清宫取来《传位诏书》,张廷玉已经明显站在了皇四子胤禛一边。一旦皇四子胤禛不能顺利接过皇位,不管换谁登基,张廷玉都不会落得好下场。张廷玉这一次的“呆愣”,也是对自己命运归属的心有余悸。
第二次“呆”“科场舞弊案”出现以后,张廷玉的亲弟弟——张廷璐被雍正皇帝下令斩首,而且还“粗心”的忽略了张廷玉观刑的感受。一边是国法纲纪,是下定决心整顿吏治,杀一儆百的雍正皇帝;一边是兄弟亲情,是任何心理素质都无法承受的丧弟之痛;张廷玉再次“呆愣”了。
在胤祥的“提醒”下,雍正皇帝来到张廷玉身边:
“张中堂,是朕粗心了,原不该叫你来的,坐到那边去,朕陪着你!”
听完这句话,张廷玉回身看了看铡刀之下的弟弟,才跟着雍正皇帝走了过去!
雍正皇帝果真“粗心”了?
张廷玉的这个回身、跟从的动作转换又说明了什么?
注意雍正皇帝对张廷玉的称呼,既非“张廷玉”,也非“衡臣”,而是官方的正式称呼——“张中堂”!这就是在提醒张廷玉,此时的你并非谁的兄长,也不是谁的宠臣,而是代表着朝廷的老臣,一个向天下臣民展现自己“大义灭亲”、“无条件支持吏治整顿”、“无条件支持雍正皇权”的朝廷重臣。
“朕陪着你”?雍正皇帝反倒是逼着张廷玉陪着自己,陪着自己整顿吏治、整顿江山!
张廷玉转身看向弟弟,是“告别”;回身跟着雍正皇帝走,是“宣告”。既然身为朝廷重臣,就要“告别”亲情、“告别”自我,坚定跟随雍正皇帝的脚步,誓死效忠!
只是,这样的“告别”太疼;这样的“宣告”,代价太大!所以,张廷玉“呆愣”了!
在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中,阴谋伎俩、心机手段比比皆是,但张廷玉的两次哭泣、两次呆愣却都是真实感情的流露,是忠心和付出以后的必然表现。有臣如此,君父焉能不信任倚重?有臣如此,雍正焉能不厚恩相待!
张廷玉,足以“配享太庙”!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以上就是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能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信任?哭出来的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雍正王朝:张廷玉,为何能得康熙、雍正两代帝王信任?哭出来的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