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不应被认为是“扶不上墙的阿斗”
2024-05-24
更新时间:2024-05-24 18:27:02 作者:知道百科
刘禅,字公嗣,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常被人们戏称为“扶不上墙的阿斗”,认为他软弱无能。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刘禅虽然在政治上有些糊涂,但他也有自己的优点和贡献。除了继承了蜀汉的遗志,刘禅还重视教育、修建水利工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用“阿斗”来定义他。
我们经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一个人的平庸无能,可是你知道这句话的来源吗?甚至我们可能连阿斗都比不上呢,因为历史上这个典故的来源中“阿斗”是一位帝王。阿斗的原形是刘禅,因为刘禅小名叫阿斗,便有了“扶不起的阿斗”这一轶事,而非扶不起的君上。刘禅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大儿子,他当了41年的皇上,在位41年的战绩在历代君王的任职年限中算是较长的了,可惜时代交替无法避免,最终被魏国给灭了。这样一看“阿斗”似乎成了一个不是谁都能自嘲的成语了,因为真正的阿斗当了41年的皇帝,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若是成了贬义词那刘禅可就要喊冤了。
事实上刘禅是真的被冤枉了,像“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些典故的原型都是刘禅并都带有一定讽刺含义,那么刘禅真的有我们想的那么不堪吗?
不可否认刘禅是个碌碌无为的人,但是在皇位上的刘禅却是一个绝顶明智的人。他的遗憾全部来自于他生错了年代,因为在三国乱世,是枭雄的时代,是阴谋家、政治家、野心家的时代,但不是平庸者刘禅的时代。
公元前223年,刘备在攻打东吴失败后病逝于白帝城,临终前嘱咐诸葛亮等人辅佐刘禅继承大业,刘备在临死前托孤,诸葛亮等人也尽心尽力的辅佐,最终刘禅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刘禅在继位后改元建兴,并尊父亲为昭烈皇帝,他虽然年仅16岁,但并不昏庸无能,而是明智地听从父亲的遗命,放权于丞相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自己擅长的领域。
他对诸葛亮先生敬重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父皇留给自己的大臣,而是真正仰慕他的才能。刘禅还十分的和蔼可亲,对其他大臣和将领有着十分宽厚的态度和礼遇,从不轻易动用刑罚和赏赐,遵循以德服人的道理,就这样在刘禅和诸葛亮的带领下朝堂上一片祥和。
刘禅明智就明智在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在理政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文化、军事、才人培养方面他格外努力。在文化教育方面,他提倡儒学,兴办学校,编修图书,奖励文艺,使得蜀汉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和文学家;在军事与外交方面,他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计划,试图恢复汉室的江山,积极响应士兵们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他通过接应和安慰夏侯霸,以及利用亲情牌笼络人心,为蜀汉收获了人才。
刘禅在位期间做了这么多的实事,怎么看都不像是“乐不思蜀”的人啊!要想了解刘禅是否真的有那么不堪,那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背景和经过。
章武元年(公元前221年),蜀汉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刘备率大军数十万东下攻吴后,蜀军严重受挫,元气大伤。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已走了四位,军事实力远不及魏国,此时的蜀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蜀国后期,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五次北伐中原,可惜最终没有完成北定中原统一大业的伟大理想,因为诸葛亮病逝在了五丈原。此时蜀国朝中上下再也没有昔日的光芒,魏国一步步的正在吞噬蜀国的国土。
蜀炎兴元年(公元前263年),魏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伐蜀。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极力主战,反对投降。刘禅不为所动,又派太仆蒋显下诏令姜维投降钟会,姜维无奈暂诈降钟会,伺机而动。至此,蜀汉宣告灭亡。而君主刘禅则被迁至洛阳,封为安乐公。
刘禅在兵临城下时选择了投降,除了将领们不服气想要一战外,城内的百姓却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无辜的性命保住了。因为蜀国一旦出城迎战死伤的不仅仅是士兵还有街道上的老百姓,刘禅的这一决策也恰恰避免了民不聊生这一局面的发生。
刘禅的这“投降”的决定看似草包,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大智若愚呢。前文我们也已经说过了刘禅的明智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在他被俘成为安乐公后,他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司马昭在攻下蜀国后面对刘禅无所作为的态度就一直抱有怀疑,他怕刘禅有反叛之心,所以为了试探他,司马昭举办了一场宴会。在宴会上司马绍把刘禅的旧部下请来赴宴,还专门叫来戏班子演唱蜀国的戏。刘禅的旧部下听到熟悉的乡音,心中多有伤感,不禁都掩面擦起眼泪来了。
可是反观刘禅却是依旧谈笑饮酒,毫无悲伤之情。司马昭看在眼里,见刘禅笑的如此开心,对故国好像毫无挂念,心中不禁鄙视起刘禅,并对身边的人说道:“你看,刘禅没有感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像他这样的人,即使诸葛亮活着也无计可施,何况姜维呢!”
试探完了刘禅司马绍也就放心了,便大胆的问出了心中的疑惑:“安乐公您在魏国待了也有一段时日了,您就不想念故国吗?”刘禅笑嘻嘻地回答说:“我在这快乐得很,每天有专人伺候,可以无忧无虑的撒野,我一点也不想念蜀国。”后来这件事被郤正听到了,他立即对刘禅说:“司马昭以后再这样问你,你应该哭着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这令我十分想念!’”刘禅虽然表情有点不解但是还是点头答应了。
过了几天,司马昭又问刘禅这个问题,刘禅照郤正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大笑起来,说:“这是郤正教你这样说的吧?”刘禅吃惊地说:“对啊,你怎么知道的?”周围的人一齐哄笑起来。经过这两次的问答后司马绍也算是彻底放松了对刘禅的警惕,任由他做一个“懒散王爷”。这也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刘禅这个“懒散王爷”可不是白做的,他在司马昭面前装的越是无所谓,蜀国的百姓和士兵们就越安全,因为他知道司马绍在内心是不相信自己会真心归顺的,若是让他察觉出一丝一毫的异心来,他随时有可能斩杀百姓来反杀自己一局,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他只能当个无情无义之人。
这样理解的话,刘禅真是一个伪装高手呢!在蜀汉灭亡之际,刘禅能够审时度势,接受现实,避免了无谓的抵抗和牺牲。在被迁移到洛阳后,他又能够保持低调和忍耐,不与司马昭发生冲突,使得自己和蜀汉遗民得以保全。这种智慧和谋略,并非一般人所能及。
看完这篇文章刘禅是不是“阿斗”,我相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评判了吧。
以上就是刘禅不应被认为是“扶不上墙的阿斗”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刘禅不应被认为是“扶不上墙的阿斗”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