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故宫: 揭秘你未曾注意到的六大细节
2024-05-16
更新时间:2024-05-16 18:45:01 作者:知道百科
北京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然而,除了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故宫内还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细节,让人不禁驻足细细观察。在这座宫殿的角角落落,隐藏着六大细节,它们或许曾被无数的游人忽视,但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探秘这些你未曾注意到的细节,感受故宫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每年,都有数千万中外游客来到故宫参观游览。
故宫有9000多间房屋,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收藏有105万件珍贵文物。游客在很短的时间里,很难将故宫全部参观完毕。而且,就算多次到达故宫的游客,也会疏漏一些细节。有的细节,就连故宫的导游也未必清楚。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6个很少人注意到的细节。
故宫里最小的宫殿
如果要问,故宫最大的宫殿是哪个,那么答案一定是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了。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高26.92米,是故宫规模最庞大、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如果要问,故宫最小的宫殿是哪个呢?答案是“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位于乾清宫殿阶的东侧和西侧,在汉白玉雕镂的台座上,各安放着一个镀金微型宫殿。左边的微型宫殿叫社稷金殿,右边的微型宫殿叫江山金殿,合起来就叫“江山社稷金殿”。
明朝时期,故宫里并没有“江山社稷金殿”。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才在重建乾清门时兴建。里面不住人,而是供奉社稷江山之神,象征皇帝掌握着江山、社稷。台前有一扇大门,每日有太监打开殿门后,进入里面敬奉香火。这注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到溥仪被赶出故宫后,才完全熄灭。
历经300年还能准确报时的自鸣钟
从乾清宫出来,继续往内廷走,便来到交泰殿。
交泰殿建造于明朝嘉靖年间,名字来自于《易经》,有“天地交合、康泰美满”的意味,用来作为皇帝、妃嫔的寝宫,再合适不过了。不过,清朝时期,这里只用于册封皇后和为皇后举行诞辰典礼。
在交泰殿里,有一座大型自鸣钟。这座自鸣钟是什么来历呢?
明朝万历年间,外国传教士曾经带来了一座自鸣钟,放置在乾清宫里。后来,乾清宫失火,将这座自鸣钟烧毁。皇宫里没有钟点报时怎么行呢?1798年,嘉庆皇帝决定,按照外国传教士带来的自鸣钟为模板,仿制了一座更大的自鸣钟——就是如今放在交泰殿的那座。
不得不佩服清朝工匠的仿制能力。这座仿制的自鸣钟高5米有余,表盘的直径有1米,钟坨重达100多斤,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自鸣钟。难能可贵的是,它走时非常精准,“数十年,无少差。”。所以,大家都以这座自鸣钟的时间为基准。哪怕官员们有了怀表后,他们也会自觉按照这座自鸣钟校准时间。
如今,221年后,这座明朝仿制的自鸣钟还在精准地走动。
故宫水缸上的刮痕
故宫随处可见一种铜缸。这些铜缸的外面都有明显的刮痕。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前所述,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对于故宫来说,防火是第一要事。
因此,从明朝时期开始,故宫各处就摆放了各种用以防火的水缸,达308口之多,又称“太平缸”或“吉祥缸”。这些水缸比家里所用的水缸大多了,太和殿、保和殿前各有4口水缸,能够装3000多升水,相当于一辆小型消防水车。
这些水缸的材质是什么呢?明朝时期,这些水缸由铁铸成。到了清朝,朝廷不差钱了,铁缸便升级为铜缸,外面铸了一层鎏金。每一口铜缸,要用上100两黄金。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入北京,占领了故宫。期间,八国联军士兵将这些黄金用刀片刮下来,占为己有。现在游客看到的这些刮痕,便是八国联军士兵所为。
消失了的玄武门
众所周知,在古城西安,有一座玄武门,见证了唐太宗李世民争夺权力的刀光剑影。在六朝古都南京,也有一座玄武门,位于南京故宫北面,因玄武湖而得名。其实,在北京故宫,依然有一座玄武门——只是,现在“消失”了。
明成祖朱棣营造北京故宫后,将最北面的城门命名为玄武门。清朝入关后,到了康熙皇帝即位时,为了避讳康熙皇帝名字“玄烨”中的“玄”字,就将玄武门改名为神武门。于是,玄武门就消失了。
神武门是宫廷重要的出入通道。皇帝外出巡幸,一般经午门、端门出宫;而随行的后宫嫔妃就只能从神武门出去。如果有皇太后随行,为了表示对皇太后的尊重,皇帝会选择一起走神武门。
2018年热播的电视剧《延禧攻略》有宫女选秀的场景。按照规矩,这些初选过关的秀女,一律从神武门进宫。
郭沫若所书写的“故宫博物院”,就悬挂在神武门上。
土耳其风格的建筑
在很多人看来,故宫的建筑一定全部都是正宗的中式建筑,不可能有西式建筑。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座建筑——浴德堂。
在故宫太和门左边,有一座武英殿;在武英殿院内西北平台上,有一座土耳其式风格的建筑,叫浴德堂。浴德堂的名字,来自《礼记·儒行》中的“儒有澡身而浴德”。建筑的屋顶呈穹隆形,带有鲜明的土耳其式风格。
这座建筑最初的功能,是元朝大都留守司衙门的浴室。明朝时期,作为皇帝死后,大臣们斋戒沐浴的场所。到了清朝,朝廷在武英殿设置御书处,这座建筑就改为蒸纸处,蒸熏印刷书籍所用的纸张。
只有4.8平方米的皇帝书房
在我们印象中,凡是与皇帝有关的建筑,都务必修建得非常雄伟、高大、、宽阔、金碧辉煌,好像不这样的话,就无法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可是,你见过面积只有4.8平方米的皇帝书房吗?这样的书法,甚至还没有你家的卧室大。
这间皇帝书房,叫三希堂,名字来自于周敦颐《通书·志学》“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最初是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皇帝还亲自书写了“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如今还悬挂在墙上,供人瞻仰。墙壁上还挂着一副对联,上联是:“怀抱观古今”,下联是:“深心托豪素”,也是乾隆皇帝的墨宝。
当年,乾隆皇帝在三希堂看书、办公,并将自己收集的3件珍宝——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珍藏于三希堂,时时把玩。
后来,《快雪时晴帖》辗转流落到了台北,收藏在台北故宫的三希堂里。大家如果有空去台北参观,不要忘了去看看这幅很珍贵的《快雪时晴帖》。
【参考资料:《清史稿》《故宫的历史》《北京故宫建筑》等】
以上就是探秘北京故宫: 揭秘你未曾注意到的六大细节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探秘北京故宫: 揭秘你未曾注意到的六大细节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