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特点?
2023-05-08
更新时间:2023-05-08 10:28:28 作者:知道百科
汲新水
汲新水又称挑伶俐水、挑新水、挑乖水。流传于桂西一带。大年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的新媳妇或大姑娘,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或泉边,将香插上,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刘锡藩《岭表纪蛮·节令》载:“元旦,提瓮汲新水,沿路唱'牛羊鸡豕、六畜魂来'一语。这"新水”,有的地方叫“伶俐水”或“灵巧水”。传说大年初一的水最清纯、最吉利,喝了它,姑娘会聪明伶俐,嗓子也清甜;小孩会健康成长;老人会祛病长寿;有的地方传说聪明的守河姑娘逢大年初一在河水里投放智慧,谁要是先得新水,谁就会变得越聪明伶俐。
迎春牛对歌
“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靖西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
抢头鸭
抢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中央,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祖宗,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
抬纸狗拜年
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炮竹迎新。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
打春堂
打春堂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春堂"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在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春堂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春堂或板凳,发出"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
较大规模的特郎则在村边空旷地举行,数十人排在临时搭起的长凳两侧,在锣鼓的伴奏下有节奏敲击,成百上千围观者则不时喝彩肋威,场面热烈而壮观。较大规模的特郎通常还表演了种植水稻由耙田插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场和舂米尝新的全过程,颇具劳作丰收的喜庆色彩。
吃母粽
吃母粽桂西一带元霄习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个用约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个小粽粑摆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节,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后,才把供品撤掉,此为"散年"。"散年"时,即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中央,然后剥开"母粽",按家中年龄长幼依次分发,各人则须恭敬接受并将其食完,此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小便携带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边或溪河畔,边焚香肃立念"避邪诀"或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此谓之"卖疥疮"、"卖咳喘"和"送凶祸"。当地人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顺遂吉祥。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这种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最大的,广西邕宁县的壮族村寨过去在有人中举后,全村要筹集糯米、猪脚等物,包扎巨型粽粑。
祭蛙婆
祭蛙婆 也称"蚂虫另节"、"孝蚂虫另",是红水河中上游的东兰、天峨、南丹、凤山等地壮族民间最隆重、最古老和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舞鸡
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以上就是壮族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特点?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壮族春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和特点?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