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功高震主的名将,最后结局如何?
2023-03-15
更新时间:2023-03-15 14:42:12 作者:知道百科
秦国功高震主的名将,最终什么结局?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秦国的崛起,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艰难的,地处西部,常被其他诸侯国当做蛮夷,楚国虽然也被看不起,但是楚国一直以来实力都强大,而且也出过很多人才,楚国用实力证明了自己;但是秦国几乎给人的感觉都是穷兵黩武。
秦国崛起过两次,第一次是春秋秦穆公时期,让秦国跻身春秋五霸;第二次是战国秦孝公时期,秦孝公感受到秦国国力的衰弱,常年的穷兵黩武,让当时的秦国已经在灭亡的边缘,虽然有那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但却掩盖不住秦国的困境。
甚至当时的秦国,已经被山东六国所排斥,而魏国步步紧逼,大有亡秦之心;秦国损兵折将,河西之地尽失;秦孝公继位之后,遍访贤才,欲为秦国找到一条出路;所幸,商鞅在魏国并不受重用,最终辗转来到了秦国,秦孝公推心置腹,委以绝对的权力进行改革。
虽然商鞅后来死的很惨,但是秦国变强大了,这是的的确确的,而且虽然商鞅死了,但是商鞅的变法,却被当做国策被坚定不移的实施了下来,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极为少见的;在历史上,一般都是变法人死后,变法也就被废除了,典型的如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秦国强大后,就开始展开獠牙,对外扩张,宣示自己的存在;从秦孝公变法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段时间里,秦国总共诞生过三位功高震主的名将,分别为魏冉、白起和王翦;这三人都是秦国历史上战功赫赫的顶级名将,但这三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令人唏嘘。
先来看看魏冉,很多人对魏冉的了解远远不如白起和王翦,但是却不可否认魏冉在秦国历史上存在的地位和功绩。魏冉是秦宣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从惠王时起,就任职用事。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亦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
之后魏冉凭着他与秦昭襄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穰侯魏冉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并三分赵国。但秦国这一连横策略没有成功,被苏秦的合纵破坏。
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为己加封,扩大自己的势力。由于他权势赫赫,导致人心不附,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葬于此地。
再来看看白起,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对敌人发起毁灭性的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全歼敌军。
可惜后来由于将相失和,在范雎的进谗之下,秦昭襄王最终将白起赐死于杜邮,据说白起拿起剑自刎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
最后再来看看王翦,王翦可以说的并不多,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
当他攻下燕都之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此时统一大业已经完成一半,但重头戏还在后头,但他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王翦还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是非功过自有历史的评判,有人说魏冉功劳最高,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将魏冉贬黜的话,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根本不用等到秦始皇,魏冉不但军事能力卓绝,而且还是一个综合性高端人才,这是白起和王翦比不了的。
简单来说,魏冉只是遭到贬黜的原因是魏冉在朝堂之中实在是党羽众多,尤其是在军队中,秦昭襄王也不敢逼得太甚,而魏冉不反的原因,想必与秦宣后有关,毕竟秦昭襄王是自己一手扶持起来的,自己还是他的舅舅。白起之死就简单多了,白起在军队中虽有威望,也不是一手遮天,朝堂之中更不用说,几乎无根基,而且白起还是魏冉的铁杆心腹。王翦就不用多说了,急流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