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军队在战争时常常声称缺粮,但在和平时期却没有粮草短缺?
2024-01-23
更新时间:2024-01-23 13:07:01 作者:知道百科
在古代战争时,军队常常声称缺粮,而在和平时期却没有粮草短缺的现象颇为常见。这一现象可归因于多重原因。首先,战时军队的人员规模庞大,消耗粮食量大大增加。由于军队需要保持战备状态,训练和作战活动的频繁使得粮草消耗更为迅速。此外,战争导致了农田被破坏、村庄被焚烧,农民被征召入伍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粮食生产和供应。与此同时,和平时期军队的配置和消耗相对较少,让军队在粮草方面保持充裕。因此,缺粮声称在古代战争中时有发生,不仅是由于军队在战争时粮食消耗巨大,还与战争本身带来的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喜欢了解古代战争或者爱看古装电视剧的人们都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那就是一到打仗就开始缺粮食。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历史上由于断粮而惨败的战争可谓数不胜数,战国的长平之战,三国的夷陵之战,官渡之战,都是活生生的例子。由此可见,粮食供应在一场战役中何等重要了。
按道理来说,粮草如此重要,那么打仗之前领兵作战的将军应该把粮食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才对,可事实情况是即使大家都清楚粮食有多重要,可一到真正打仗,还是缺粮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粮食运输耗费严重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国。三国时期,刘备集团占领了这里,又大力发展生产力,造出了各种新式工具,农业生产力保持的可以说很不错。
可是,明明巴蜀地区就是个大粮仓,诸葛亮北伐时照样面对着缺粮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路太难走,粮食运不过去。
古代打仗不像现在可以用汽车火车高铁飞机运输兵力,古代人纯粹就是靠两条腿走着去打仗。
李白有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如此艰难的蜀道,人走都费力,更何况还要带着粮草辎重。
宋朝成书的《梦溪笔谈》有这样的记载:
“军中不容冗食。一夫冗食,二三人响之,尚或不足。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若以畜乘运之……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
这一段文字,专门说明了古代运输粮草的不易。
首先,运军粮肯定需要人力,如果让士兵背粮食,其中要算上运粮官兵的口粮消耗,士兵沿途伤亡减员。
如果让骡子,驴马这种牲畜来运粮,虽然运得多,还得专门带些牲畜的粮草。中途死掉一头牲畜,那就要多增加其余牲畜的负担。
除此之外,再加上途中粮食损耗,运输时间过长导致的粮食腐坏,说不定还会遇到粮食被劫持的事情,林林总总加起来,常常是运三车粮食,能到一车就很不错了。
《梦溪笔谈》的作者,作过概算:
“一卒用粮由一夫运,可供应18天,如果包括往返,只能供应9天;改由两夫运,可供应26天,来回为13天;由三夫运,供应31天,来回为16天。一卒由三夫供应,就到了极限。如果起兵10万,辎重兵占去3万,只有7万人用于驻守和战斗。”
由此可见一场战争对于后方粮草以及人员的消耗有多大,而且这还只是一场十万人规模的打仗。要知道封建社会后期的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可都是数十万人参与。
粮食产量小,官员多贪污前文说了,打一场仗,要投入的劳力往往是三倍于士兵的,由此可见,战争对民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打一场仗,劳力全运输各种物资去了,哪里还有多余的人去耕种田地呢?没人种田,粮食产量自然而然就会降低,这也是导致打仗缺粮的一大原因。
除此以外,现代农业生产之所以粮食产量大,那是因为从种子培育,播种养殖有一系列流程。
例如工业社会后,化肥的使用对于粮食增产的作用是巨大的,更别说我们还会打农药消除病虫害。再比如古代蝗灾一起,一年的收成就没了,然而经过新中国建立以来,蝗灾几近成为历史了。
古代粮食产量本来就低下,全靠巨大的劳动力精耕细作,又如何能支持数万人只顾打仗不事生产呢?
再一个就是官员贪污的原因。由于古代“家天下”的封建体制,贪污这事几乎是摆在明面上的。有名的例子就是下级官员给上级送冰敬碳敬和著名的“火耗”。
冰敬碳敬好理解,就是借着天冷天热给上级送银子。所谓火耗,指的是收粮食时的耗损。一斗粮食收上来,称重的官员使出专门练习的“无影脚”踢下来些稻谷,这就是火耗了。火耗按照惯例,那就是官员自个儿得了。
古代运粮是很不容易的,那运输途中从几个不那么清廉的官员,有损耗可太“正常”了。至于损失多寡,就得看那些运输的官员良心还剩下多少了。
综上所述,古代打仗没粮食是十分常见的。毕竟再多的粮食到了前线将士手中也就没多少了,更何况粮食本来产量就不高。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口粮上面我们说了为什么打仗缺粮,现在再谈谈为什么不打仗的时候粮食管够。
军屯,是古代军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军屯,就是组织士兵开荒种地,官府提供耕牛农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秦朝开始,我们国家便有了军屯的记载,现在在桂林仍然有残留的遗迹可考。这个制度发展到明朝,完全形成了制度体系。
明代驻守边防的军队都是三分守城,七分耕种。其中所需工具,所缴税赋皆有定例可循。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称:“养兵百万,不用百姓一粒米。”
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便是劳力,他们能够提供给自己的粮草,不需要从别的地方调粮食,也就不需要损失粮食了。
因为军屯制度的存在,在不打仗的时候国家自然就不缺少粮食了。
不过,这个制度好的方面极好,坏处也是极坏。士兵也是人,是人就想过好日子。过好日子便要辛勤耕种,辛勤耕种了那边没有时间练兵了。
第一代军屯士兵上过战场,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血性未消,让他们去种田不会导致作战能力低下。
可过上一两代人,国家日久生平,没什么战事,为了过好日子多种些田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这样的士兵怎么能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呢?这也是为什么越到后期,军屯制度越不好使的原因。
对军队作战能力的影响太大了,军人全成农夫了,有几个会打仗?
这个制度有利有弊,不过现代社会都是职业化军人,军需都由国家供给,已经不需要这种制度了。
小结打仗,自古以来就是烧钱的事,后勤力量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太重要了。我国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后勤供给不如美军,导致吃了大亏,牺牲了无数英勇的战士。
如今,我们国家强盛了,即使在野外作战,炊事兵准备饭菜也要坚持“炒糖色”,做到色香味俱全,为战士提供美味的食物。
从古代的缺粮到现在的注重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后勤对一场战役的重要性是没有改变的。
人是铁饭是钢,可见无论何时何地,粮食都是重要的物资。虽然现在不在缺粮,作为平民百姓,也应做到珍惜粮食不浪费。
以上就是为什么古代军队在战争时常常声称缺粮,但在和平时期却没有粮草短缺?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什么古代军队在战争时常常声称缺粮,但在和平时期却没有粮草短缺?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