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成功,中间有哪些侥幸因素?
2023-05-07
更新时间:2023-05-07 11:07:09 作者:知道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邓艾抄小路偷袭成都,刘禅如果守住姜维从后夹击,蜀国能得救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样的话,形势肯定扭转,蜀汉当然能得救,魏军这次大规模伐蜀就会失败!
如果刘禅死守,那么奉命前去迎击邓艾的诸葛瞻就不会浪战而导致全军覆没,弄出让邓艾长驱直入、兵临成都城下的危局。
只要诸葛瞻谨守城池,坚壁清野。那么孤军深入的邓艾部哪怕骁勇善战,也会在孤立无援之下,军心士气慢慢涣散。等到姜维率领蜀军野战兵团主力回师一击时,邓艾就的结局必定是军覆身亡。而顿兵在剑阁关前寸步不得前进的钟会,早就心有退意,一听到邓艾败亡消息,魏军立即就会退兵。汉中也会失而复得!
以上这个假设,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差一点就发生的!
孤注一掷的邓艾渡阴平。
司马昭决定伐蜀。魏军分两路进兵,计划以邓艾一路围歼屯兵沓中姜维,钟会一路直取汉中。
然后,正当钟会在汉中势如破竹时,姜维却击破了邓艾的重兵围堵,飞师驰援汉中。当然,汉中已失,但姜维与廖化等将合兵,牢牢扼守住了剑阁天险。
剑阁,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
而姜维麾下蜀汉最有战斗力的五万精兵屯于此地,当然并不全是守关,而是在等魏军懈怠之时,用奇兵反败为胜,重新夺回汉中的机会。
这时候,魏国伐蜀大军顿兵于险关之下,实则已陷入了进退两难之境。若果犹豫不决,让蜀军从小道分兵,截了退路粮道,那么溃败的或许就是魏军。
这时候,邓艾自告奋勇,请兵偷渡阴平小道,以奇兵袭击蜀国。如果邓艾行动失败,那么伐蜀就失败了!
诸葛曕的轻敌浪战,葬送了蜀汉国内的后备机动兵力,然后促使了蜀后主抵抗意志的崩溃。
公元263年,冬。
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带着所部精兵,历尽千辛万苦地翻越阴平小道,从崇山峻岭中钻平出来,袭破江油城,进入了蜀汉境内。
史书未详细记载邓艾有多少兵力。
仅从翻山越岭偷袭的这个特点看,最合理的数字是五千战兵加辅兵最多一万人,绝不会过万,且全是步卒,没有骑兵!
为此,蜀汉集中了境内所有的精锐部队七八万人马,以诸葛亮之子、蜀汉卫将军诸葛瞻为大将,带领张飞之孙、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等人为副将,统领大军前去围剿这支胆敢孤军深入的敌兵。
按理说,敌寡我众,且蜀军战斗力本来就不弱,以多击少,胜利是必然的。
然而,这支兵利甲坚的蜀国大军到达涪县后,便盘桓不前了;
尚书郎黄崇以为,应迅速抢占险要地势,把邓艾堵在山区里,决不能让敌军进入平原!
这个作战方案无疑是最正确的。因为这样的话,只要蜀军坚壁固守,毫无后勤支援的邓艾部,将会困死在山里。
然而诸葛瞻大概倚仗着兵多,想用野战歼敌,以确立威望,所以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
于是,远道而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魏军长驱直入,蜀军首战失利。诸葛瞻屯兵绵竹,与邓艾形成对峙。
这时候,如果诸葛瞻坚守不战,那么只要拖到姜维的百战精兵回援,蜀军仍然是胜券在握的!
然而,大概是诸葛瞻也不服姜维,他固执地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歼灭百战宿将邓艾,这样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不得不说,蜀军战斗力并不差。
两军大战,邓艾之子邓忠与师纂分左右路夹击蜀军,先后被蜀军击败。
深谙兵法的邓艾知道,这一仗就是生死存亡,决定蜀地归属的关键之战。于是要以败军之罪斩了其子邓忠与师纂,实质是向全军宣示将决一死战的决心。
于是,邓忠与师纂二部,皆怀着必死之志第二次发起猛攻,邓艾自己也督中军攻击,大破诸葛瞻,蜀国大军溃败。
是役,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尚书张遵等皆阵亡。
从绵竹到成都,再没有一支可战之兵了。然后就是邓艾长驱直入,逼降了后主刘禅!
当刘禅的投降诏书送达剑阁前线的姜维大军中,营中士卒们得知前方尚在奋战,后方却已先降时,将士群情汹涌,纷纷咬牙切齿,拔刀斫石。
蜀军这种昂扬的斗志,让魏军统帅钟会看见了,也不禁为之赞叹。也正因如此,钟会才生出了要把这支蜀军抓在手里,引为己用的小心思。
所以,邓艾偷渡阴平而灭蜀成功,中间充满了侥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