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手段探究
2023-06-29
更新时间:2023-06-29 10:09:42 作者:知道百科
考试作弊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清朝年间就有很多作弊的考生,即使当时监考很严,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清代,科举是绝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和途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远比我们今天的高考要激烈和残酷。可以预料的是,当时的科举舞弊也是绝对少不了。
清代科举考试检查极为严格,对试前、试后、场内、场外,都有严格规定。对考生夹带防范尤严,进场时进行严格搜检。为防止夹带,规定士子必须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皮衣不得有面,毡毯不得有里。同时禁止考生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须镂空,蜡台须空心通底,糕饼饽饽都要切开。因为当时考试一考就是一天,须自备各种用品。
即便如此,顶风作案的人也是屡见不鲜。按当时人的说法,清代的科举作弊手段主要包括:怀挟法、用襻法、传递法、顶替法、龙门掉卷法。怀挟法不用解释,相信很多人都会操作。用襻法是在誊录时用某字做记号;传递法是考官送出试题后,再将枪手的文章送入,由鸽子传递,也有官员办事员代办的;顶替法,由枪手直接上场,因那时候没有照片核对,实施起来非常方便;龙门掉卷法,本人和枪手同时进场,接卷后互相掉换。
很多人都当过枪手,比如国民时期的著名人物胡汉民就干过这种买卖。当枪手的付费行规是前三后三,即进场前付一半,办完事后再付一半。双方还须提前立好字据:某某科举人某某,因场后需用,向某某借到银三千元。
这些作弊行为都是普通人的手段,位高权重人的后代,常常不需要这么做。比如道光咸丰时期的两江总督李星沅,他的孙子李幼梅要参加湖南乡试,恰好当年的主考官与李星沅相好,就和李幼梅约定,要把“水烟袋”入诗。不料李幼梅耳根软,把暗号的事告诉了夫人,夫人又偷偷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张广孚及其连襟俞鸿庆。阅卷时,主考官发现了三首水烟袋的诗,其中两首诗写之星很差,一首写得很好。好的那首是这样的:“烟水潇湘地,人才夹袋储。”主考官想当然地认为李幼梅水平一定很差,就把写得差的两首录取,而没有录取写的最好的那首。发榜后才发现李幼梅落选。
顺治年间的江南科场案也是由主考官主动收贿而案发的。当时的主考官是方犹和钱开宗,大肆收钱,很多盐商的子弟行贿后得中。未中举的人非常愤怒,巧用两人名字中的偏旁写成《万金记》加以揭露。后方犹和钱开宗被斩立决,朝廷对所有考生进行复试,由军人持刀在后监督,吴兆骞不能完卷,被杖责40板,全家流放宁古塔。好友顾贞观写出千古名篇《金缕曲》,获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赏赞,经疏通才被放归。
康熙五十年是辛卯科场案,发榜后士人发现新科举人吴泌、程光奎竟都是粗通文墨的半文盲,又都是扬州盐商子弟。于是舆论大哗,考生把“贡院”门额涂抹成“卖完”。当时的正、副主考官分别是左必藩和赵晋,于是大街小巷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左丘明有眼无珠;赵子龙浑身是胆
以上就是清朝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手段探究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清朝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手段探究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