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却思想水平却较低?
2024-04-25
更新时间:2024-04-25 09:24:01 作者:知道百科
有些人虽然读书无数,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却相对较低,这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为什么呢?叔本华在他的著作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的量,更重要的是要有批判性思维和深刻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所以,对于那些读书无数却思想水平较低的人来说,或许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好奇心、批判性思维,或者只是为了迎合他人而读书,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朱熹阅读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成长方式,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提升自身知识与认知,同时丰富我们生而为人的思想,更好的去过完这一生。
书籍之中,囊括着前人知识与经历的总结,亦有思想层次的精粹,往往我们遇到的问题或迷津,通过阅读总能在书本当中找到那一份答案。不过一切有赖于从阅读当中获得真的正确吗?叔本华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一、读书易读懂难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许多人而言,读书往往形同翻阅,匆匆而过在书本所呈现的世界或思想之中遨游一番。随着一本书读完,但实质上依旧空空如也,从中似乎有所共鸣却不知因何而起。
因此翻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这一本书当中所凸显的一切悉数浮现为止,而浮现的便是作者的思想核心。似这般勤能补拙读书百遍的人自然是寥寥无几的,往往更多的人只是匆匆阅览之后,能够记得其中的某些片段就算读过。
因此,读了许许多多的书,但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收获,对于自身的思想水平也并没有产生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读书可以划分为三个简单的层次,翻书、读书、思想碰撞。而上述之中,读书却看不到其中的思想本质,仅仅停留在书中字面内容的,便是翻书。
翻书意味着通过文字内容来汲取相应的知识以及理念等,以此丰富自身的认知。而读书,意味着能够体悟到作者文字内容背后潜在的思想,从中丰富自身的思想觉悟。
而思想碰撞的读书方式,意味着在读懂作者自身思想的同时,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完全的照搬硬套。
三者相较显然是后者更胜一筹,通俗来看,翻书意味着浅显的去照搬一些道理,作为束缚又或勉励自己的工具,是教条式的存在,换言之便是被书籍当中的潜在思想所完全左右。
而读书则意味着思想与作者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能够抛却那些文字,体悟到作者说出相应道理的环境等附加信息,继而产生思想上的获得。
思想碰撞的读书,意味着有着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能够客观的看到作者书本之中思想方式的来龙去脉,确定其中的利与弊,取其中的有益之处融入自身思想当中,对于有失偏驳的地方加以摒弃。
因此,方才产生了不同人读书有着不同的收获。有的人以自身思想为核心,客观的去看到一本书当中的自然规律等。而有的人只是听故事一般看待。其间在思想层次上便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那么为何导致同为读书,不同的方式有着思想上的大幅度差距?便在于阅读的同时思考与否。
二、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与思考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却并不决定一个人思考的层次与深度。有的人阅读只是为了满足自身阅读的欲望,并没有想要从中获取更多信息,因此思考的程度小。
而有的人则是刻意的去寻求潜在思想,因此思考固然要增量。但或浅或深思考对于阅读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以网络小说为例,通常所谓的无脑爽文并不富有可以深究的逻辑与思想,但是其畅销却是显而易见的。反观一些具有缜密逻辑与思想的文章却被觉得晦涩难懂等。
便在于前者无需思考便能够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满足阅读欲望。而后者需要几经思考揣摩之后才能与其中的思想产生共鸣,引发出阅读的快感。其间便能够立竿见影的窥见出,人与人阅读之时关于思考的不同之处。
那么结合上述之中阅读的三个层次,思考显然是向后者进步的唯一途径。通过思考阅读才能够不停留在翻书层次,继而成为真正的读书。反观读书与思想碰撞之间又是如何决定的?在于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与思考之间,虽然仅仅多了两个字却有着天壤之别。思考意味着从文章当中捕捉到作者的潜在思想。而独立思考意味着捕捉的同时能够自成体系的加以辩驳延伸等,简而言之便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所谓思想,实质上是思想体系的冰山一角,而能够通过文章所呈现的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思想相较于思想体系是片面的,可以这样来看待,思想是针对于一件事情的观点与看法,而我们通过阅读获取的思想,通常是针对于一件事或某一领域片面的看法与观点,通过思考的方式我们能够将其中的观点转化为自身的看法。
而当我们拥有自身思想体系之时,意味着能够针对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观点与看法。在遇到不同观点之时,方才能够有所碰撞,去辩驳利弊。
其实简单来看,现当代多数学者又或作者是不具备自身思想体系的,而在他们的书籍当中亦是套用了旁人的思想罢了。为何如今的书总是独来千篇一律?便在于其间的思想源自于相似或相同的思想体系。
如今的书籍可以这样看待,其中所被赋予的思想,乃是由旁人思想所拼凑而来的,很少有着自身独特的思想。其间所欠缺的便是自成体系。一本书之中,引经据论将无数涣散的思想进行整合,实质并没有任何的思想体系。
又或后人总是针对前人思想观点进行利弊评判,如在典籍之中加入自身的注解与认知,那么站在先人思想体系基础上的理解,其只是思想上的片面解读,依旧是属于先人的并不属于自身。
那么真正的思想体系是什么?又或独立思考是什么?通俗来讲可以理解为不为其他思想困扰的开宗立派,如儒家开创者孔子又或道家开创者老子皆被称为思想家。而后来者能够被称为思想家的寥寥无几。
儒家孔子之说,是对周礼进行整合之后更深层次的拔高,继而形成了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而道家老子依旧是建立了自身的思想体系。换言之,所谓的思想体系,也就是说摒弃片面的思想,在一个或多个核心的支撑下,建立起整个思想体系。
将思想体系作为一棵树,那么对于儒家而言,礼与仁便是树种也就是核心,逐步扩大之后形成整个体系,而大树扎根的地方不是在任何人的思想上,而是整个自然世界的本质。如此才能够不为旁人思想左右,形成自身思想体系。
对于没有思想体系的人而言,无论堆积怎样数目繁多的思想,往往也只是一个积累,形同浮空楼阁。一如当代许多哲学家,只是继承了前人的一应思想,难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延伸。
他们的文章,套用着前人的思想以增添其中的权威性,或是在思想上加入自己的观点,实质上也只是观点而已,不足以称之为思想。孔子著作不多,但透过其中能够明显窥见出整个思想体系,而在诸多书本之中,思想却并不能够融会贯通,又或存在核心支撑。
而思想体系的树立,便在于独立思考来获得。虽然多数人很难摒弃固有观念来建立思想体系,但是独立思考或是基础的客观角度看待问题是足以做到的,而独立思考便是决定读者思想获得的根本。
三、尽信书不如无书
那么经由上述解读,实质不难窥见读书与思想之间的联系。从读者以及作者角度去看待书籍本身,亦能窥见其中瑕疵。如作为读者不同的读书层次,而作为作者,赋予书籍思想的不同。
因此,对于读者而言,独立思考的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决定了读者能否在思想本身便杂乱的书籍当中,找到真正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思想。往往对于读书人而言,似乎同一件事情有着两种或多种思想的冲突,而且任何一种都具备相应的说服力。因此,也就造就了思想上的混淆与冲突。
当其间不同思想汇聚到一定程度之时,想要获得突破瓶颈的升华,便在于由思考向独立思考过渡,找到支撑所有思想的核心,凝聚出相应的体系。
实质上由此而映射出的两者区别,可以归纳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当然此一语绝不是浅显的,觉得想听就听,不喜欢的就摒弃。而是在那些思想当中存在着很大一部分是符合逻辑且有理可循的,正因如此方才造就了思想上的冲突。
而真正的阅读一如上述,是在建立自身思想体系之后,对于通过阅读所窥见的思想采取包容或摒弃的选择。其间道理通俗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随着思想碰撞融合之后,其间有益的一部分转化为自身思想体系的营养成分,扩大了自身思想体系的规模,而摒弃的一部分则是通过自身体系去证实不可取的一部分。
因此,为何读书多的人虽然能够头头是道的引经据论,但思想层次上并未能得到良好的提高,究其本质便在于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以上就是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却思想水平却较低?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却思想水平却较低?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