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小传|闻一多:永不遗忘的记忆
2023-12-30
更新时间:2023-12-30 10:00:01 作者:知道百科
闻一多,字十山,乳名明心,江西南康人士也。自幼聪慧过人,深爱读书,成为当地学界的佼佼者。其才华不仅令人瞩目,更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信念坚定、热爱民族文化的精神。而正是这份热忱,使得闻一多成为了一位永不遗忘的记忆中的名家。本文将探索闻一多的人生历程,揭示他的光辉与挣扎,为读者展示这位伟大学者的真实面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1999年澳门回归时,一首《七子之歌》曾让多少同胞潸然泪下。《七子之歌》,原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创作的组诗作品。爱国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斗士是闻一多在世人心中的形象。其实,闻一多的身份不止于此。他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公民,却也是一位可以列入现代中国文化巨人序列的大写的人。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不幸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今天,我们谨以此文,来缅怀这位民盟英烈。
闻一多
一、他人眼中的闻一多
友人眼中的闻一多
梁实秋是闻一多的同学、朋友,也是同事,他在短文《再谈闻一多》中这样写道:“一多非常热心政治,好像是和民盟一帮人关系密切。他的这一变化, 我能了解。因为我知道他是性情中人,激烈刚肠,喜作不平之鸣,好几位同学都是民盟中坚分子,如罗努生、潘光旦,他曾受他们的影响。”
留美时的好友熊佛西得知闻一多惨遭暗杀时,十分沉恸地说:“我以为,你是真正伟大不朽的,而永远存念在中国人民心里,而为世世代代子孙歌颂的,不是你以文字写的《红烛》与《死水》,而是你这一次因争取民主而流的血写成的诗篇。你的‘行动’才是真正的不朽的诗篇啊!”
1921年,闻一多(二排左二)、梁实秋(二排左一)、顾毓琇、吴文藻等文学社成员合影 闻一多为发起人之一
学生眼中的闻一多
闻先生教楚辞,爸爸记得最牢的是他的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为名士。” 闻先生教的古代神话,爸爸的评价是非常“叫座”,因为闻先生讲的这门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条理严密,文采斐然。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 ,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 ,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当时工学院与文学院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听闻先生讲课,工学院的学生要穿越整整一座昆明城,但是他们也觉得值。
——汪朗《老头儿汪曾祺》
著名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翻译家何兆武求学西南联大期间,曾去旁听过闻一多的课。他在《忆闻一多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
闻先生早年是搞美术的,又会绘画,又会雕刻。现在北大西门一进门的地方有个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面的篆字就是闻一多写的。碑文上书“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写得非常好,而且只有公认的大手笔才有资格题。所以说,搞美术乃是闻先生的本行,写字、篆刻都是他的专业。当然他也是因为贫困,挣点小钱补贴家用。但如果过分强调为生活所迫的一面,刻字竟成了他不务正业的谋生手段,不免有些过分渲染的味道。
何兆武
儿女眼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长女闻铭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忆道:
“抗战时期,生活很苦,我们家里人口多,虽然父亲是教授,但日子过得很拮据,他的工资只能支撑半个月。最困难时只吃豆渣和白菜,吃不到肉,最好吃的就是豆腐。每每买到了豆腐,父亲会戏谑为白肉。父亲在困难时期也不以为苦,积极面对。父亲美术根基和古文字功底好,会篆刻,所以抗战后期,在同事劝说下父亲开始刻图章养家,父亲认为这是自食其力。当时物价飞涨,家里的生活开销主要是靠父亲刻图章来维持的。我们总是在父亲刻图章的声音中入睡和醒来,睡梦中醒来还能看见父亲刻图章的背影。虽然生活很困难,但父亲很有骨气。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代主席来找父亲刻图章,还准备了优厚润例,却被父亲拒绝了。”
闻一多长女闻铭
在闻一多的次子闻立雕心目中,父亲既是慈父也是严父。闻立雕读小学时,有天因犯胃病,中午没回家吃饭。父亲不放心,就亲自拿药赶到学校,找到儿子,要他吃药。闻立雕回忆道:“当时我觉得父亲这样做,让我在同学面前很丢脸,我就对着他大吵大闹。但父亲一声不吭,坚持要我服了药之后才离开。”
在读书、做人方面,闻一多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昆明抗战期间,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当地学校便上午放假,给小学生留作业,下午上课。年幼的闻立雕淘气,有次回家顾着玩,骗父亲没有作业。闻一多脱掉一只鞋,拿起来就要打儿子屁股。“其实,父亲一直是不打孩子的,那次可能也只是吓唬我,说明他对我撒谎特别生气。”闻立雕回忆当时的情景,感慨不已。
闻一多家庭合影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挚友
1937年北平沦陷后不久,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后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在长沙开学,闻一多将在该校文学院执教。后来南京沦陷,长沙也经常遭受敌机轰炸,临时大学决定再迁云南昆明。
1945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
左一为朱自清,左四为闻一多
这时,闻一多毅然放弃了教授可以乘车坐船的权利,参加了由两百多名男学生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过军事化的生活,步行入滇。
三千里的行程,碰巧多半是三年前红军长征所走过的路线。闻一多沿途听说了许多关于红军的故事,使他对共产党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祖国的存亡和民族的危难面前,在现实的教育和自身的反省之中,闻一多逐渐认清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看清了国民党消极抗日、极尽独裁专制的实质,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闻一多认识到,艺术、教育不可能真正救国,要救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于是,闻一多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闻一多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倾尽全力为民主运动奔走呼号,始终战斗在民主革命的最前沿,成为一名勇敢的民主战士,与共产党并肩战斗在一起。
闻一多作品手稿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遇害的噩耗传出以后,毛泽东和朱德立即从延安联名向昆明发来唁电称:“全国志士,必将继先生遗志,再接再厉,务使民主事业克底于成”。正在上海的中共代表周恩来闻讯后,悲愤地流下了热泪。他与董必武、邓颖超、李维汉、廖承志联名给闻一多夫人拍电致哀,并痛斥国民党特务:“此种空前残酷、惨痛、丑恶、卑鄙之暗杀行为,实打破了中外政治黑暗历史之纪录,中国法西斯统治的狰狞面目,至此已暴露无余。”
同年10月19日,在上海文化界举行的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上,周恩来致词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象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
1946年10月,周恩来同志
在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上讲话
三、艺术志趣
闻一多自幼痴迷绘画,幼时经常临摹书中的绣像。
青年闻一多
1912年,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家乡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学校开设的图画课上,闻一多的绘画天赋开始显山露水。
1915年6月,闻一多的画作获全级第一名,作品还被选送到巴拿马博览会参展。同年11月,《清华年报》(后改名《清华周刊》)创刊,闻一多被校方指定为美术副编辑。1922年,闻一多获美籍艺术教师司达尔推荐,赴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深造,他是清华历史上第一个主修美术专业的学生。
闻一多作品《夕潮拍岸》
但美术并不是闻一多的最爱,正如刚去美国时,他在给父母的信中所说:“美术一途,当然没有穷境,不要说三年学不完,便是三十年也是不够的。但我现在对文学的趣味还是深于美术……我学美术是为了帮助文学起见的。”的确,诗人、学者也是闻一多身上的重要标签。
1919年9月,闻一多(三排左三)等发起
成立美术社,图为美术社成员合影
闻一多在写作大量振聋发聩的新诗之余,也钟情于篆刻艺术。
1944年4月,正是抗战中后期,闻一多挂牌治印。虽是“手工业”,但他把每方印都作为艺术品精心设计加工。闻一多的篆刻,师法秦汉又别具匠心,分朱布白,疏密有致,古朴而充满韵味。
闻一多工作照
闻一多为挚友华罗庚刻印并边款:“顽石一方,一多所凿。奉贻教授,领薪立约。不算寒伧,也不阔绰。陋于牙章,雅于木戳。若在战前,不值两角。”
闻一多目前留存下来的印模约有560方,大部分作于1943至1946年牺牲前夕。
对于绘画、诗歌和篆刻,闻一多在致好友、诗人饶孟侃的信中,以幽默风趣的比喻,展示出自己的从艺轨迹和情感变化。他说:“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海外归来,逡巡两载,发妻背世,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如花面貌,亮能笼擅专房,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
闻一多为吴晗治印
结语
闻一多身上既有知识分子的热情和刚烈,同时亦有柔和细腻的一面。在历史中,他被定格成一个永恒的壮烈形象,其实在闻一多47年短暂的生命里,蕴藏着艺术家、诗人、学者、斗士多重身份。他更是一个不能被忘却的人。
中央美院教授、闻一多之子闻立鹏
创作的布面油画《红烛颂》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人物周刊》《长江商报》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8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年出版)
以上就是名家小传|闻一多:永不遗忘的记忆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名家小传|闻一多:永不遗忘的记忆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