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天会让人想起“秋千”?
2024-06-04
更新时间:2024-06-04 18:05:01 作者:知道百科
春天,是多彩的季节,是万物复苏的时刻。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里,人们往往会不经意间想起那个简单而美好的童年记忆——秋千。或许是因为在春天的柔风拂过脸颊时,我们能感受到与秋千荡起时同样的轻盈和愉悦;又或许是因为在春天的阳光下,我们可以回忆起那个在秋千上荡来荡去,无忧无虑的时光。无论是哪种原因,春天总是能唤起我们心中对秋千这个简单而美好的记忆。
春光明媚,新柳青青,花开嫣然,正是出门游玩的大好时节!
提到春天的活动项目,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些“必备项目”,包括放风筝、野餐、赏花、登山远足等……不过有一项被大多数人都忽略的活动,却是古人“春游”的必备游戏,那便是荡秋千。
我们今日所称的“荡秋千”,在古代常常称为“蹴秋千”。“蹴”字意为“踏”,“蹴秋千”便是“打秋千”、“荡秋千”的意思。秋千作为游戏器械的一种,是古代的一种重要娱乐活动。明清时期朝廷甚至直接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宫人嫔妃相邀嬉戏,享受大好春光。
“秋千”运动的发展史虽然名为“秋千”,但“秋千”与“秋季”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秋千”最早是北方民族的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之外的一种嬉戏活动,即《古今艺术图》中所谓“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轿者。”秋千也是春秋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族用于军事训练的一种器械。齐桓公讨伐山戎后,“秋千”被引入中原。
而“秋千”这个名字的形成与这项活动在宫廷的流行,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
唐人高无际在《汉武帝后庭秋千赋·序》中记载道:“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秋千一方面得到帝王的青睐,另一方面又有着“千秋万寿”的吉利寓意,因此渐渐开始在宫廷中流行。
唐代,“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另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开元天宝遗事》卷三)。婀娜的宫娥嫔妃身着彩装,脚踏秋千上下翻飞,长发飘飘,衣袖缎带在风中摇曳,可不就是“小仙女”么。据民间传说称武则天就曾在后宫荡秋千的活动中“艳压群芳”。
韦庄在他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里写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春日长街,枝条如丝,柳色青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似乎是春风吹拂着盛开着鲜花的树丛摇曳晃动,走近一瞧,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子们在荡秋千。
“动”的不只是“花树”,也不只是“秋千”,更有作者因这活泼春日而充满欢喜的“诗心”。
到了宋代,“荡秋千”的活动又衍生出了具有杂技性质的“水秋千”:“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东京梦华录》)。这种“水秋千”看起来似乎与今天的跳水运动极为相似。
出了名“爱玩”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也是秋千爱好者。
少女随秋千上下翻飞,玩得都出了一身薄汗,罗裳微湿。终于玩累了,下来懒洋洋地活动一下手臂。这时候忽然有客人到访,少女慌忙避开,连鞋都没顾上穿,只穿着袜子抽身就走,连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倚靠着门,假装嗅嗅门前的青梅,其实是在回头偷看来客。
而在苏东坡笔下,荡秋千这件又有着另一番风情:“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春景》)。墙外行人经过时,听见墙里有女子在荡秋千,欢声笑语,不时从墙内传出,让路过的行人禁不住停下脚步。
明清时,宫廷中的秋千活动更具有节日性与普及性。《明宫史》中有记载:“清明则‘秋千节’也……坤宁宫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清代除了在各类文献中有相关记载外,在许多画作上也展现出了秋千活动的流行。
在清人所绘的《万树园赐宴图》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利用秋千的原理做成道具,用来表演仙人在海岛仙山上飞跃穿梭的“半仙之戏”。
清末的时候,宫廷仍根据需要安装秋千。《清宫述闻》里记载:“翊坤宫廊下有秋千,今尚存,逊帝时安设。”翊坤宫的廊下仍留有当年悬挂秋千的大铁环,这里便是末代皇后婉容曾经荡秋千的地方。
你上一次“荡秋千”是什么时候呢?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联系「紫禁城礼物:城主」(添加微信gugongwc123)说明,万分感谢。
故宫时事热点跟踪、旅游攻略指点、正版图书文创……微信公众号:紫禁城的礼物(gugonggift)城里城外陪着你!
以上就是为什么春天会让人想起“秋千”?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什么春天会让人想起“秋千”?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