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普通话一说 皇帝上朝是怎么面对方言的轰炸的
2023-05-16
更新时间:2023-05-16 09:45:04 作者:知道百科
在许多宫廷戏剧中,皇帝和大臣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讲普通话是如何交流的?当皇帝去朝廷处理政务时,他怎么能解决对方言的轰炸?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第一、古代官话发展历程
现代社会中之所以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原因就在于我国的领土面积比较大,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大融合的社会。
所以不同民族间的人语言不通,就达不到沟通的目的,而且从大方向上来看,还会影响政通人和,因为语言不通很多法律和条例就难以推进。
但由于当时并没有较为发达的语言体系,所以便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语言世界。唐朝建立之后,由于李氏父子都是山西人,但山西话说起来晦涩难懂,所以很容易出现沟通障碍。
在定都西安之后,就发生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到底是说山西话还是陕西话呢?其实,古代也有“普通话”,不过古代普通话称之为“官话”。
如果追溯古代官话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期,因为当时的西周朝廷使用的汉语,在周朝时就被称为“雅言”,后来到了明清时期已称“官话”。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定下官话,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不同的民族相互交流。而官话的名称也源自古代对汉语官方标准语的称呼,古代官话会根据祖宗流传下来的语言;以及定都的语言和经济繁盛地区流行的语言为标准。
虽然说语言会随着人口迁移,或者致政权更迭而改变,但官话还是有一定继承性的。就像现在大家使用的国语,基本上都是从古代中原洛阳的读书音,逐渐演化、发展而形成的。为了方便古代官话的定型和流传,历朝历代的皇帝是都会制定统一的文字呢。
第二、统一文字便于推行官话
秦始皇扫六合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在李斯的建议下开始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这其实对语言统一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但在历代帝王中贡献最大的却是雍正皇帝,他可以称得上是推行“普通话”的鼻祖。据一些史料记载,雍正皇帝在上朝的时候,每当听到不同的方言时就会特别反感,甚至还会因此而质疑官员的能力。
所以为了改变官员讨厌的口音,他规定所有秀才选举时,都需要在八年内学会官话,不然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甚至为了推行“普通话”,还规定官员任职不能在本省,也就是异地任职。当时的很多地方官员都不是当地人,所以根本听不懂当地的方言,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通过推行“普通话”的方式,让自己能够听懂当地人的语言,
虽然古代历史上并没有“普通话”一说,但却依然能让国人听懂彼此的语言,不得不说,古代皇帝为此操碎了心,至此也改变了“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窘态。
第三、官话推行及演变
古代官员在上朝的时候,都需要根据君主的要求,采用大家都能听得懂普通话发言,例如,周代的 “雅言”、秦汉时期的“通语”,以及隋唐时期的“汉音”等,到了宋元时期又被称为“正音”。
直到明朝直至清末年间,又将这一标准语称作“官话”。到了1909年,晚清政府甚至还成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至此“通语”又被称之为国语;
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才被定名为“普通话”。而今天中国人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所定制而成的通用语言。
结 语
或许大家一直都认为我们所说的语言,早在古代社会中就已经定型了,殊不知语言的发展也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去推广“普通话”,原因就在于希望能够加强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进而增强王朝对老百姓的统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