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包拯:并非神探,铁面确实无私,忠恕亦通人情
2023-10-10
更新时间:2023-10-10 14:06:01 作者:知道百科
包拯,正史中的名人,尽管并非神探,但他以其铁面无私的公正立场而闻名于世。包拯不仅仅是一位司法官,他更是一位通人情的聪明人。以忠恕为原则,他在审理案件时,既能凭借法理进行严谨判断,又能体恤人情,寻求公平和谐。包拯的存在,让人们对真正的公正和司法制度充满信心。
历史上的包公(包拯)素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著称。他进士及第后,在朝廷,主要担任御史和谏官;在地方,主要担任转运使。这些职务都具有监督和监察职能,尤其是御史和谏官等“台谏官”,主要职责就是监督弹劾违法乱纪的官员。包拯在御史和谏官岗位上,不惧权贵,“数论斥权倖大臣”。他担任御史时,就多次弹劾转运使王逵,最终迫使宋仁宗免去了王逵转运使的职务。他任知谏院时,又同御史们一起,阻止宋仁宗任命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而世人对包拯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认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办案方面,这无疑是受到戏剧舞台上包公戏的影响。实际上,包拯担任开封知府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留下什么具体的办案记录。他于嘉祐元年(1056年)12月被任命为开封知府,嘉祐三年(1058年)4月调任权御史中丞,在开封知府任上不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但从史书中关于他在开封知府任上“立朝刚毅”的记载来看,也充分反映了他的这种性格。
按照惯例,百姓告状不能直接到官府大堂上递诉状,而是由胥吏收受后转交。而包拯上任后,下令将开封府衙大门敞开,百姓可以直接前来申诉曲直。这样一来,胥吏就不敢弄权作弊了。开封府是达官贵人、豪门望族聚居之处,他们的私家园林侵占了惠民河,堵塞了河道。正好遇上开封发大水,包拯便借此机会将这些权贵们侵占河道而建的亭台水榭统统拆掉。这样一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这些举措,自然赢得了普通百姓的欢迎,“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并且“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
然而,包拯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似乎并不是那么僵化,有时也是要看情况的。《宋史》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有过这样一个评价:“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显然,所谓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也有例外的时候。
先看执法如山。包拯任三司使时,河北都转运使李参一下子裁减清退了老弱士兵万余人,被裁的士卒自然不满,“颇出怨言”。骁骑张玉素来性情凶狠,怀疑是包拯因皇室祭祀临近,为节约经费,减少受赏士卒人数(一般祭祀后都会给予军士一定的奖赏),故意授意李参提前裁减军士员额。因此,公然闯入三司使衙门,当众大骂包拯。而包拯不仅不治罪,反而叫来医生给他诊治,说他有精神病,将他交给禁军衙门殿前司处理。倒是负责京城治安巡逻的官员看不过去,向宋仁宗作了汇报,将案件交开封府审理。而台谏官交相认为张玉“骄悖,敢凌辱大臣,不可不诛”。结果开封府将张玉杖杀。
驻守泾州的士卒因对朝廷欠饷不满,密谋叛乱。虽然被及时平定,但朝廷认为三司衙门官吏在这件事上负有责任,下令追查。而包拯竟然袒护下属,“护吏不遣”。提举在京诸司库务胡宿认为,包拯这一行为“可谓曲法申慈。而拯不知省惧,公拒制命如此,则主威不行,纲纪益废矣!”结果包拯“皇恐遣吏就狱”。
从这两件事来看,包拯对违法者的“宽容”和“袒护”,可能有他的理由,但也反映了他“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的性格,说明他的确有“曲法申慈”的一面,在执法如山方面还是打折扣的。
再看铁面无私。包拯在这方面最受当时和后人诟病的,就是在三司使人选问题上的“蹊田夺牛”。张方平曾经担任三司使之职,是一个著名的理财专家。嘉祐元年(1056年),张方平再度出任三司使,向朝廷提出了漕运十四策。宰相富弼向宋仁宗读张方平的奏折,时已半夜三更,卫士都打瞌睡了,而宋仁宗听得很投入,“太息称善”,要求按照张方平的建议施行。富弼对张方平赞叹道:“自庆历以来,公论食货详矣,朝廷每有所损益,必以公奏议为本,凡除主计,未尝敢先公也。”然而,张方平因低价购买了开封富商刘保衡的宅子,被时任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说他身为三司使,“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无廉耻,不可处大位。”结果张方平被免去了三司使之职,出任陈州知州。
张方平免职后,朝廷任命宋祁为三司使。任命发布后,包拯又上奏说宋祁之兄宋庠为当朝宰相,宋祁应当回避,不宜担任三司使,而且“累论之不已”。结果宋祁没做几天就被罢免,出任郑州知州。
宋祁被罢免后,朝廷又任命包拯为三司使。任命发布后,舆论大哗。翰林学士欧阳修上书反对,认为这一任命对包拯而言是“逐其人而代其位”,有损名节;对朝廷而言是“贪拯之材而不为拯惜名节”,希望宋仁宗为包拯的名节考虑,“别选材臣为三司使,而处拯他职,置之京师,使拯得避嫌疑之迹,以解天下之惑,而全拯之名节,不胜幸甚!”
虽然宋仁宗最后还是维持了对包拯三司使的任命,而且从后来包拯在三司使任上的所作所为来看,也算是称职的。但这一事件,尤其是欧阳修对他的“蹊田夺牛”(牛踩踏了田地,不仅责罚牵牛人,还要将牛据为己有)的指责,确给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是非曲直,至今仍难有定论。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殷啸虎
以上就是正史中的包拯:并非神探,铁面确实无私,忠恕亦通人情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正史中的包拯:并非神探,铁面确实无私,忠恕亦通人情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