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于禁和姜维为什么在投降将领中比较出名?
2023-05-07
更新时间:2023-05-07 11:07:31 作者:知道百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何同样身为降将,为何于禁背了骂名,姜维却可以收到好评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两人投降前的待遇不同。
投降这事在古今中外都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就拿汉末三国时期来说,很多名将都有过投降的经历,比如关羽、张辽、张郃、徐晃、黄忠等等。于禁和姜维也是投降将领中比较知名的两位,只不过前者留下的多是污名,后者留下的却是美名。
二者待遇天差地别的原因很简单,就四个字——传统道义,我国的传统道义其实是排斥投降的,从古至今的主流都是精忠报国,但同时,传统道义也给投降留了一个合理的空位,降将能不能坐上这个空位,取决于他在旧主那里获得的待遇。
《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的老主家范氏和中行氏都是被智伯干掉的,但这两家对豫让都只是普通的待遇,所以豫让也以很普通的忠节回报他们。而在智伯手下,豫让享受到了国士的待遇,所以当智伯被杀后,他不惜自残也要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这就是国士的忠节。虽然最后刺杀失败了,但赵襄子深受感触,把自己衣服给豫让刺,成全他殉节的愿望。
那于禁和姜维在曹魏集团受到的待遇是怎样的呢?
五子良将中,徐晃、张辽、张郃都是降将,于禁和乐进却是很早就跟了曹操,而且都是从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做到将军。
在于禁的晋升中,军功极为重要,这其中,有随同曹操出征,服从命令的军功,也有自己独领一军,指挥得力的军功。
早在193年曹操进攻陶谦的时候,于禁就开始单独领军作战,攻占徐州的广威,这既表明了曹操对他的信任与重用,也证明了他的能力。这之后,于禁经常单独率军出战,战果颇丰,最终在216年获封左将军,假节钺。
在战时,假节钺的权限很大,可以专杀两千石以下官吏,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假节钺的人也就只有董卓、曹操、于禁、关羽、曹真、满宠、诸葛亮、曹爽、王凌、司马师、司马昭和陶濬,一大串名单里有自封的,如曹操;有因事任命的(征伐前),如诸葛亮;有政治安抚的,如曹爽;单纯为了给权限显示地位的,只有于禁、关羽和满宠。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投降之前,于禁基本算是曹魏头号异姓武将,搞不好是曹魏数十万将士共同的偶像,然而,他却投降了。
219年,关羽发动北伐,樊城被围,曹仁在城内苦苦支持,于禁亲率大军前去救援,徐晃率兵驻守宛。结果援军刚刚赶到就被关羽水淹七军,近乎全军覆没,于禁就投降了关羽。
照此发展下去,如果不是孙权背刺,樊城根本挡不住关羽,曹魏的国运将迎来重大变革。当然,这是于禁战败的结果,不是投降的,毕竟他不是不战而降,可话说回来,曹操这么以“国士”待你,你就这么“众人”报之,连个新投降的庞德都比不上,太不合规矩了吧。
姜维在曹魏阵营,可能连“众人”都算不上,因为他是被曹魏“抛弃”之后才投降的蜀汉。
《三国志·姜维传》载: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诸葛亮出兵的时候,天水太守正在外出巡视,姜维和功曹等官吏随行。巡视途中,太守受到蜀汉军队来攻、各县纷纷响应的消息,担心姜维等人把他绑了去邀功,就连夜跑回上邽,闭门自守。
等到姜维等人发现后追赶,哪里追的上,到了上邽城下,根本进不去。他们就返回冀县(天水郡治),可冀县也不让他们进。无奈之下,一行人只得投奔了诸葛亮。
《魏略》的记载略有不同,《魏略》称天水太守马遵是跟着雍州刺史郭淮去巡视的,姜维等人随行。听到诸葛亮出兵后,郭淮立刻前往上邽,马遵怕死,想跟着郭淮走,姜维劝他应该返回郡治,马遵不听,还是跟郭淮走了。
姜维等人挂念在冀县的家人,无奈返回,却被父老乡亲推为代表,去向诸葛亮投降。还不等诸葛亮派人去接收冀县,马谡战败的消息已经传来,诸葛亮不得不率军撤退。不管哪种记载,姜维的身份都是一个被太守抛弃的属吏,郭淮对他都毫无印象,更别说曹魏朝廷,级别连“众人”都算不上。
反观蜀汉这边,诸葛亮一见姜维就非常器重,直接给他封了侯,征辟为自己的属官,之后不久就被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诸葛亮死后,姜维在蜀汉仍是颇受重用,曾多次率军北伐,当他出征的时候,身为皇帝的刘禅既没有派人监视,打败仗后也没有惩罚,这足以使姜维明白谁更器重自己。
所以当蜀汉灭亡后,姜维还来了一手诈降的戏码,虽然失败了,却也不是于禁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