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蠡被尊为“商圣”?他经商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2023-05-13
更新时间:2023-05-13 14:39:25 作者:知道百科
范蠡,春秋末期的旷世奇才,是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经济学家,也是道家学者。他的一生三迁,三次改名换姓,三次散尽家财,每次都能出名,最后迁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范蠡的相关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范蠡先从楚国到越国为相,辅佐越王从亡国的穷国走向富强的大国,功成名就后从越国弃官从商到了齐国,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没多久便积累万贯家财,甚是出名,但他却散尽家财,分于乡亲好友。
他认为陶是中原地区是商业都集中区域,各国往来商客聚集之地。到陶定居没过多久,他又是家财千金。随着年龄的老去,他的经商理念传于后世,因此他的后人家族造就了历史上最早、最富有的亿万富翁。后人称他为一代“商圣”—商人的始祖,又称他为财神爷,他走到哪成名到哪,为官则是卿相,经商则是巨富。
范蠡在齐国时,依海而居,充分利用海上资源进行盐业生产和养殖技术,在盐业生产中他是始祖,在养殖技术上曾著有《养鱼经》;在经商过程中他力求公平交易,故此还发明了最早的—秤;在农业社会中,商业范畴多以农产品为主,以求生活之需,在生产过程中他亲自劳作,尽心勤劳,后来又发明了用来制作腌菜的大缸,他凭着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在19年当中曾“三掷千金”
在今天的江浙一带,下海经商也是走在全国的先列,很多地方依然把范蠡——陶朱公供奉为财神爷,甚至经济管理学校也从陶朱公的一生传奇经历中研究他的经商之道。陶朱公的时代,本是重农抑商的时代,他为何能如此会赚钱呢? 他曾说:“财为养命之源,人岂能无有,不会营运,则如蚕食桑尽,须生放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之策也”。
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钱财是生活的保障,人无钱财怎能生存?如果人不会经营,有限的资源就如同蚕吃桑叶,终会坐吃山空,所以必须学会商业运营,获得利润,这才是安身立命之策。纵观范蠡的一生经历,便能悟出其中奥秘,他经商能获得巨大财富有五大原则:
一、博才多学,远见卓识
范蠡虽然是出身贫苦,身份卑微,但从小爱读书,尤其是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很有见解,不但具有儒家的仁义道德观,也践行着道家的“道法自然”。
本人在前篇文章《春秋战国的旷世奇才, 做官可以为臣为相, 经商则是富甲天下》中曾简述了他的一生经历,他在出道前,乡村邻居都说他寡言少语、行为异常是个疯子。
而当地县令——文种却一语道破玄机,他说,但凡大智之人,其内心必有独见之明,表面看似傻乎乎,常被人们所轻视,此类人不是一般常人所能看得出来的。
可见范蠡却是个大智之人,只是鹤立鸡群,才显大智若愚,正验证一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后来辅佐越王成功复国、大功告成之际,他凭着敏锐而长远的眼光选择了不贪名利、急流勇退。
而在当时的文种就是贪图名利,落得悲惨结局,在危机没有来临之前,他却能发现危机,可见其不但博才多学,而且眼光看得很远,具有先见之明,正因如此,以致后来从商却成了一代商圣。
二、心态平和,不求暴利
范蠡有个最大的优点和特点就是:居贫不卑、居功不傲、临危不惧、遇险不躁,从容淡定,懂得适可而止,进退适时有度。
在从政时,随勾践在吴国为奴,勾践在危难之时一筹莫展,而范蠡却能在危难之时捕捉到生机,上演一出苦肉计才得以安全回国。回国后面对国破民穷之状,而范蠡依然胸有成竹,并安慰勾践说:吴国有忧,越国富强指日可待。
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把越国带向富强,在此期间勾践就显得急躁,恨不得马上报仇雪耻,而范蠡就非常沉稳,做好一切准备,最终一战取胜,可见其心态是常人难以做得到的。
常言道,商场如战场,任何事情能否成功,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自己的心态,范蠡经商就凭着沉稳、淡定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才得以家财万贯。
他经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任何生意不追求暴利,其实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财取于民,而义于民,所以他认为赚的是老百姓的钱,就必须义字当先,不能过于追求利润,其实到今天也是如此。
三、诚信经商,用人得当
范蠡经商深受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影响,重义气、讲诚信,所以他识人,用人都是以诚信和仁义来判断一个人能否重用或是共事。在他的商训里也曾仔细描述道:经商过程中如何识人、如何与人合伙,对于不诚信之人,不相为谋,也不赊欠货物。
他不仅有长远的眼光,善于捕捉商机,而且对商人品德形象是非常重视的。本身在封建社会里,商人的身份是低贱的,而范蠡却与众不同,显得非常务实和诚信,因此与他交易的客户对他都是非常的钦佩和尊重。
他曾说:“经商之人,若欺人一两则失福气,欺人二两则损阴德,欺人三两则折阳寿。”,也就是说,销售货物要公平,不能缺斤少两,少人一两就会减少自己的福气,少人二两就会遭到报应,少人三两就会减少自己的寿命。
四、富而好施,长久盈利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十九年间,曾三次获得巨大财富,都是"千金之财",按今天说法,至少也是十万、百万。在齐国经营盐业时,他就赚到巨大财富,而在离开齐国时,他把“资财散于知友乡党”。他曾三次散尽家财,所以史记说他是“富而好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个仗义疏财,乐善好施的慈善家。
他虽然曾经是个朝廷的大官,却能安身于低贱的商人之位,经商后成为富甲一方,还能体恤贫穷的老百姓,不取暴利,乐善好施,三散家财,救济穷人。对于这样经商的非凡智慧,可以说他才是真正的赚大钱,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做任何生意,都能做得长久。
这些行为不仅表现其有远见卓识,也从中看出他的人品和道德,可以说,做到这些就足以留芳百世,这也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善举。之所以后人称他为商圣,敬奉他为财神爷,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品得到世人的认可,否则再有钱也不会有世代敬奉他。
五、看准时机,候时转物
范蠡经商营销最大的技巧就是这八个字:“看准时机,候时转物。”,做到这点说来容易做到很难。经商之人时刻都在寻找商机,关键是要有捕捉商机的智慧、眼光和心态,范蠡之所以经商能赚大钱就是凭才识、心态、眼光和人品。
在他从政期间,他辅佐越王勾践振兴复国之时,充分体现了超凡的经济智慧。在越国振兴经济之时最早提出,将产业分开,资源聚集。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故此采取“国储粮政策”,也就相当于现在的粮食价格调控,即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充实了国家的粮库。
他能够从供求关系中发现规律和商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而反贱,贱下极而反贵”。他所说的候时转物,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别人没有时,我再销售,货物贮存时就一定要好的精品。
他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在天旱时用不到船,但是要明白,过不了多久也许就会用到,所以这时投资造船就是商机;在雨涝之时是用不到马车的,但是灾后车是必须的用品,所以这时投资造车就是商机。
范蠡经商在当时也多以农产品为主,所以他总能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和节气、不同的风俗人情这些实际情况来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范蠡卖马的典故就是一个经典的商机,当时他发现吴、越战争不断,需要马匹,而齐国安定,马匹较多,于是就从齐国贩卖马匹去吴国,但路途较远,费用又高,也不安全,何以赢利呢?他想出妙招,张贴告示:本人有马队运输即将开业,首批业务免费去吴国。果不其然,当时有名的大商人常有货去吴越,并且一路都有关系畅通,就来找到范蠡,从而范蠡的马匹得以平安送到吴国、越国,赚取了巨大财富。
总之范蠡在两千多年前,他能有如此独到的眼光和经商智慧,以及当时所提到的粮食调控政策,和产业分开政策,到今天都是我们宏观经济所重视的领域和范畴,可见范蠡的号称商圣和财神爷一点也不为过,他的高尚品德和经商之道也是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