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中后期对武将非常吝啬?
2023-05-16
更新时间:2023-05-16 10:24:50 作者:知道百科
明朝立朝之初的时候,功勋卓著的武将们地位是很高的,一点儿也看不出什么重文轻武的印象。这一点从明初文武官职品阶的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来,有资格排班列朝的武将几乎都比文臣高上两三品,更别说他们还占据了绝大多数公、侯、伯三级超等爵位了。朱元璋时期在殿中开朝会的时候,按照品级高低依次入殿,武将们总是走在文臣的前面,之后他借胡惟庸案废除沿袭千年的宰相制度后,更是让没有了首领的文臣们在朝中势力大衰。
不过一场土木堡之变彻底打破了朝堂的平衡,有爵位的高级将领们在战场上被瓦剌人屠戮一空,后来继承他们爵位的大多数是家族中的无能后辈,文官集团掌控的朝廷才真正开始了打压武人的政策,从此武将们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这一局面唯一有所翻覆的是肆无忌惮的正德皇帝在位时期,作为最后一个敢于亲临战场一线的明朝皇帝,他超常规的提拨了不少自己信得过的将领,不过他也没能彻底扭转文贵武贱的趋势。而从他的继任者嘉靖帝开始,这种趋势反而越演越烈。
从嘉靖元年一直到万历年间,明朝内外战事不断,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武将,他们的才能功绩并不逊色于太祖开国和成祖靖难时那些同行们,可惜能够获得爵位的仅只一人,而且只得到了伯爵之位,这就是获封宁远伯的辽东名将李成梁。除了他以外,像我们熟知的俞大猷、戚继光、马芳等人,都与哪怕是最低的伯爵之位无缘。这时候我们再读起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来,难免会体会到其中蕴藏着的一丝郁结之气。
近百年间仅一人得爵,这种刻薄寡恩之事历代罕有,开创这一风气的正是聪明忌刻、权术手腕高超无比的嘉靖帝。他以远支藩王继承大统,和朝廷中原有的勋贵都不太亲近,唯一信得过的武人只有他的乳兄陆柄,而即使这位绝对的亲信也没能得到封爵的待遇。当然他的本意倒不是要刻意打压武将,实际上可能单纯是出于抠门,不愿意给立功的武人以爵位是因为封爵后要提供相应的食邑世禄,明朝中期以来的财政危机已经十分明显,从皇帝到朝臣在这种非必要开支上都是一省再省,当然他们自己的享乐花销倒是非常舍得的。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这么做的后果开始显现,武人们变得毫无荣誉感,明军的战斗力下滑到了最低谷,此时皇帝才开始病急乱投医,爵位也开始像不要钱似的大把放出,不过此时的武将都它已经变得不屑一顾。滥封滥赏没能阻止崇祯走向他宿命中的那棵歪脖子树,当然也更不能挽救明朝的衰亡,此后偏安江南的南明皇帝们不要说社么封侯封伯了、连公爵、王爵也毫不吝惜的批发了出来,同样没能挽救这些小朝廷覆灭的命运。
以上就是为什么明朝中后期对武将非常吝啬?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什么明朝中后期对武将非常吝啬?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