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荀氏家族的地位如何?官渡之战时担任什么角色?
2023-05-18
更新时间:2023-05-18 12:30:50 作者:知道百科
在古代荀氏家族是什么地位?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后汉乱世,没有哪一个家族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经常是两头押宝甚至三方投资,这其中以诸葛家族最为典型: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亮在季汉当了丞相武乡侯,谥号忠武侯(不仅仅是忠武两个字);他们的本家兄弟诸葛诞也很了不起,在曹魏先做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山阳亭侯,然后又获封征东大将军、高平侯,临死前的职务是大司空,跟官渡之战时的曹操一样。
按照这样的布局,无论曹操刘备孙权谁取得了天下,都能保证诸葛家族成为天下第一等世家。与诸葛家族做法相同的,还有一个家族更有意思:哥哥帮袁绍,弟弟帮曹操,袁绍失败后哥哥失踪,弟弟却成了忠臣楷模。这个家族就是颍川荀氏,荀淑有八个儿子,人称荀氏八龙,跟司马八达齐名。
荀氏八龙的老二济南相荀绲生了五个至少五个儿子,其中老五就是大名鼎鼎的荀彧荀文若,因为敬重其人品,大家一直尊称其为荀令君,是一个似乎比诸葛亮还忠于大汉天子的忠臣。
荀氏家族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历史更悠久
袁绍袁术一直以“四世三公”而沾沾自喜,但是荀彧的家族要比袁家历史悠久得多,他们的十二世先祖是荀况。说荀况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还是按照当时的敬称,称之为荀子、荀卿,那就尽人皆知了。
儒家的代表人物除了孔子孟子,一下就应该轮到荀子了,荀子的三个弟子更是大大有名,他们分别叫李斯、韩非、张苍,秦代一个丞相,西汉一个丞相。
从《春秋》看到《后汉书》,荀家长盛不衰,远的不说,单看《后汉书》就知道,就会知道荀家人丁兴旺、高官辈出,列传六十二、列传七十都有他们家的人:“(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昱为沛相,昙(荀攸的祖父)为广陵太守。兄弟皆正身疾恶,志除阉宦。”“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荀爽字慈明)无双。’”“南阳何颙名知人,见彧而异之,曰:‘王佐才也。’”
荀家除了以清正著称,跟宦官集团的关系也不错,荀彧荀令君的妻子,就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儿。这位唐衡在汉末可是大大有名,“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里面的“五侯”,说的就是与合谋诛灭外戚梁冀的宦官唐衡、单超、左悺、具瑗、徐璜,唐衡当时受封汝阳侯。
关于荀彧娶宦官之女,史学家还吵过架。《典略》说唐衡一开始想把闺女嫁给别人,别人不要,但是荀彧的父亲替自己的儿子要了:“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彧。父绲慕衡势,为彧娶之。彧为论者所讥。”
《后汉书》则替荀彧开脱:“彧以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
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也荀绲替抱不平:“唐衡以桓帝延熹七年死,计彧于时年始二岁,则彧婚之日,衡之没久矣。慕势之言为不然也。”
不管荀彧娶唐衡之女是不是政治婚姻,都无损荀彧清名,但是这件事也证明,荀家在汉末君昏臣奸的乱世,很吃得开,起码不像刘备家族,传到刘备那一辈,已经成了织席贩履的白丁。
官渡之战,也是荀氏家族的兄弟叔侄之战
官渡之战的领军人物自然是曹操和袁绍,但是荀氏家族至少有两代三人参与其中并起重要作用,荀彧荀攸自不必说,那是帮曹操制定战略战术的两个最主要人物,被吹成“郭宇宙”的郭嘉郭奉孝,跟荀彧荀攸叔侄不在一个档次上。
不知读者诸君发现没有,在袁绍阵营中,排名在田丰之后许攸之前的那个“谋主”,就是荀彧的四哥:“(袁绍)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出攻许,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及南阳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帅。”
荀彧的四哥荀谌为袁绍谋主这段记载,《后汉书·卷七十四》和《三国志·卷六》的记载一致,可见其事不假。
如果没有荀彧,官渡之战打不起来,如果没有荀攸,官渡之战曹操早就输了,如果没有荀彧劝曹操再坚持一下,曹操半路就罢战休兵了,就是火烧乌巢,也是荀彧给曹操提的醒。
当年曹操还真有点怵袁绍,所以袁绍很嚣张,而曹操只能忍气吞声以致失态:“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
被气得手脚冰凉的曹操拿着袁绍的信去找荀彧商量:“我想揍他一顿,可是又怕打不过他,咋办?”荀彧用“四胜论”给曹操吃了定心丸,而且还拿项羽和刘邦举例,以证明并不是谁人多势众兵强马壮说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
曹操的大白脸阴沉了好多天,被荀彧一番话说得阳光灿烂,就留荀彧看家,带着荀彧的侄子荀攸上了前线——荀彧的侄子荀攸,比荀彧还大六岁。
官渡之战,荀彧在后方足兵足食,荀攸在前方出谋划策,关羽斩颜良,就是荀攸的主意:“从救刘延于白马,攸画策斩颜良”。
除了策划斩颜良,烧掉袁绍粮草车,也是荀攸的主意:“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就连下定决心奇袭乌巢之前,曹操也是对许攸有所疑虑的,是许攸和贾诩力劝,曹操这才下了决心。
曹操之所以能熬到最后,也是荀彧在后方给他打气:“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
官渡之战打赢了,曹操上表给大汉天子刘协(当然是要通过荀彧转手的),也是把荀攸列为第一功臣:“冀州平,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荀彧荀攸叔侄炙手可热纷纷封侯的时候,我们的郭嘉郭宇宙在哪里呢?不好意思,此人到死也仅仅是司空军(师、谋)祭酒,食邑二百户的洧阳亭侯,跟了曹操十一年,官职从未升迁。
荀彧的四哥荀谌是失踪还是归隐?
荀谌字友若,曹操的组织部长陈群曾经评价说:“荀文若、公达(荀攸)、休若(荀衍,荀彧三哥,以监军校尉守邺,督河北事)、友若、仲豫(荀悦,秘书监、侍中),当今并无对。”
这位四哥在袁绍阵营,属于头等谋士,袁绍之所以能在河北站稳脚跟,全是荀谌的功劳。正是荀谌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当时的冀州牧韩馥引狼入室。
荀谌说服韩馥那段话,简直可以跟荀彧的四胜论相媲美。
据《后汉书·卷七十四》记载,荀谌先是吓唬韩馥:“公孙瓒从北面往南攻击前进,所到之处望风披靡诸郡纷纷投诚,车骑将军袁绍从西边往东打,也不知道要干啥,看来韩使君你的处境不妙呀。”
韩馥问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然则为之奈何?”
荀谌连发三问:“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又孰与袁氏?”“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又孰与袁氏?”
韩馥被忽悠瘸了,连着回答了三个“不如也。”荀谌“好心好意”地给韩馥支招儿:“你既然知道有三个不如,那还不赶紧把冀州让给袁将军?这样你既有让贤之名,又能保住小命儿,何乐而不为?”
韩馥听了荀谌的话,让出了冀州,却没保住小命——在厕所用刻字的小刀自杀了。
荀谌帮袁绍谋取了第一桶金,但是却闹不过弟弟荀彧侄子荀攸(或许本身就没想闹),所以在官渡之战中,这位“谋主”几乎是一言不发(史料中未见荀谌出谋划策)。
官渡之战后,曹操的几大谋士田丰沮授荀攸纷纷人头落地,审配、逢纪为曹操袁谭所杀,只有荀谌的下落无人知晓,此公可能早就在弟弟侄子保护下,返回老家逍遥快活去了——袁绍完蛋了,荀家在河北投资失败,我的任务结束了……
荀彧和诸葛亮谁才是汉末第一忠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放翁的两句诗,把诸葛亮推上了汉末第一忠臣乃至千古第一忠臣的位置。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自然毋庸置疑,但是他忠于的,并不是大汉天子刘协,而是后来的季汉昭烈皇帝刘备——诸葛亮给刘备当丞相的时候,山阳公刘协还活着呢。如果说给刘协开追悼会并且上谥号“孝愍皇帝”的时候,诸葛亮和刘备都不知道自己是在演戏,估计是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
大家翻阅后汉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当时除了互派间谍,就是诸葛亮跟司马懿之间,也经常有互动沟通和书信往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刘备和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当时是“上坟烧苞米叶子——糊弄鬼。”
诸葛亮帮刘备称帝,无可厚非,因为刘协已经没有什么威望了,如果刘备坚持尊奉刘协,关羽当时已经牺牲,尚在的张飞马超魏延等人是不会赞同的,诸葛亮和赵云即使有这个心,也不可能跟绝大多数人唱反调。
诸葛亮赵云没有在刘备称帝的时候唱反调,那是因为刘备也姓刘,只要刘家人做皇帝,都不影响他们成为大汉忠臣。
荀彧与诸葛亮不同,他是敢公开跟曹操唱反调的。
荀彧,或者说荀家之所以两头押宝,也是对出于对汉朝的忠诚,同时也是为自己家族的未来着想,所以荀彧唱反调,荀攸不唱。
当董昭等一群马屁精表示曹操应该“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的时候,荀彧站出来反对:“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反对有效,曹操在荀彧薨逝之前,一直没有进魏公加九锡,直到荀彧“以忧薨”,曹操才如愿以偿。
在曹操进魏公加九锡进程中,荀彧的侄子荀攸保持沉默,所以荀攸依然受到信任和重用,曹操谆谆告诫自己的接班人曹丕:“荀公达,人之师表也,汝当尽礼敬之。”
荀彧薨逝,曹操如释重负;荀攸离世,曹操痛哭流涕。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其实算无遗策的未必就是荀彧荀攸,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还是由于大家族的深厚底蕴、良好教育和周密布局——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营盘总有一天会垮掉,而大家族却能像流水一样生生不息,王朝轰然倒下,大家族却能像泰山一样巍然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