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魅力:探讨聊天的多种方式”
2024-04-11
更新时间:2024-04-11 12:32:01 作者:知道百科
文学的魅力无处不在,它既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思想的交流途径。在当今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开聊天,包括文字、语言、影像等。而文学,则是其中一种深刻而具有艺术性的聊天方式。笔下的文字和情感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在文学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真实世界所无法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陈嫣婧
文学体验三十讲
相信绝大部分真爱文学的人是愿意谈论文学的,哪怕只是作为一种谈资,撇开个别形式独特内容怪异的作品,文学总的来说不至于高冷乖僻到让人难以进入。更何况通过大众文学传播和通识教育,我们总有机会阅读到一些作品,认识一些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并且了解一些时下流行的文学观念。但也因此,如何谈论它们反而成了一个难题,当文学处在一个熟悉而散漫的氛围中,仿佛人人可知,却又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时,谈论或者评价本身就成了一件危险的事。但苗炜似乎不太介意这些困难,比如他在序言中就拿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开了一个“玩笑”。鲁迅曾抱怨过邻舍们发出的噪音打扰了他老人家的清净,便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但在去世前,他又在最后一篇散文《“这也是生活”》中写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一个连邻舍们的嘈杂生活都无法忍受的大文豪又怎么会认为远方的人们与他有关呢?似乎很难理解,但这两篇文章确实都能在二十大卷的《鲁迅全集》中找到。
这就是文学的一个真实切面,一个来自于作家的切面。写作本身不能回避人自身在不同境遇下的矛盾,健康时盼着耳根清净的鲁迅和重病下心境寂寞、渴望通过理解他人来延续生命之火的鲁迅,当然是同一个人,但境遇不同,自然也会有一种截然相反的表达出现在作品中。文学就是各种矛盾的真实反映,就是作家复杂内心的鲜活显现。它从不要求一种高度的统一性,甚至现代文学都不再要求作品自身的完整性。因为我们既然已经陷于碎片化、片段式的现实中,又凭什么要求作家去构建一个来龙去脉都给捋得清清楚楚的乌托邦呢?看,苗炜就是有这个才华去完美避开讨论文学可能出现的窘境:因为某一种价值判断的不统一而没办法让话题继续下去。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文学体验三十讲》,当将文学作品放在一个主体体验的位置上,强调个人经验的即时性和丰富性时,一种铁板钉钉式的、以结论为导向的谈论方式被悄无声息地移除了。文学是与人的经验、阅历乃至细微的五感息息相关的,难道不是吗?
加之倾诉意味很浓的谈论方式,这可能与书中的大部分来源于苗炜所做的播客节目有关。谈讲与分析、阐释以及论断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甚至很多时候都不需要非常明晰和直接。谈讲的目的首先是敞开自己,以期对方的接受。并且,谈讲中的文学作品也不适合以一种玄奥为妙的哲理形象出现,更不需要论证和辩难所带来的紧张气氛。就如当谈到菲利普·罗斯的《垂死的肉身》时,老教授大卫的行为是否有违叙事伦理从来都不应成为倾诉的重点,但我们却很难抵挡康秀拉因为生病而失去美丽身体的那种失落。
苗炜聊文学的技巧将人带入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不仅是由作品情节所构成的环境,也是由一些特定情绪所形成的场域。既然强调的是“体验”,那么人们在生活中能感受到的、体会到的,在文学中多少都能找到对应与共鸣。文学接地气的那一面即在于此,它不是抽象的存在,需要作者、读者、文本乃至现实环境的共同在场;作者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文本自身的生命力和现实世界对它的接纳和评判共同组成了一种“文学行为”,也构成了一个“文学场”。而对文学的谈论,其实就是在做一个不断把大家都拉到一起,以便能复现这个“场”。
但这种复现行为本身其实是存在难度的,它意味着谈论文学的那一方必须成为主导者,把人带进去,让人愿意投身到这个“场”特有的魅力里面。不得不承认苗炜谈论不同文学作品的视角是非常巧妙的,他自己说这种独特的经验可能来自于之前在《三联生活周刊》工作时每周例行的选题会。
就书中所涉及的这大几十部文学作品自身的深度和质感来说,基本没有一本不是难啃的骨头,比如《白鲸》,麦尔维尔这部创作于1851年的长篇小说一直都是笔者认为最难去谈论的作品。这样的鸿篇巨制却几乎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读者如何去适应,至少是不抵挡那可能的沉闷呢?于是苗炜让我们想象海,以及如果有一部摄像机,我们应该如何去展现大海。要知道大海是难以拍摄的,所有擅长对自然景观进行拍摄的摄影师都知道,静态自然景观的拍摄是最有难度的,比如高山,又比如大海,它们的岿然不动会让摄像机变得无效。但当我们想象着自己去观察大海,并试图使用摄像行为来理解并诠释它的时候,我们就明白,原来也可以这样来理解《白鲸》,以及《白鲸》里头的大海。作为一部在当时极具先锋性的作品,它的作者麦尔维尔要叩问的其实是“人性的海洋”,在这片看似几乎静止的汪洋大海里,时刻潜伏着足以置人于死地的“白鲸”——各种欲望,或宗教意义上的“罪”。人的一生实际上是与罪缠斗的一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哈船长那样的孤胆英雄,偏执、疯狂,不顾一切。
小说的叙述人以实玛利从那场毁灭了几乎所有人性命的灾难中逃出来,写下这个故事。以实玛利是《圣经》中的一个人物,而《圣经》中的许多人物,那些先知、圣徒、初代的教父们,他们实际上都扮演着以实玛利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报信人,一个报告好消息,并将它传扬出去的人。而在很多时候,作家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一个故事的叙事者,一段与人性有关的消息的报送人。而我们聊文学,不过是接替作家们将这些信息继续地传递下去,让它们不至于在历史中完全销声匿迹,因为它们的固有价值,对至少一部分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当下的文学已经很难再轻易地构成一种现象,或引起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了,正常情况下,文学作品在一个规模不大、人数不多,且彼此熟稔颇能敞开心胸的环境里最容易被提到。但话题打开得顺利与否,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这仍然取决于谈论者们是否拥有共同的阅读基础,换句话说,它有它的门槛和尊严。所以这绝不是一本能够帮助你解决一切文学难题的书,甚至它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像市面上的教辅书那样有着精准投放的对象。这或许就是它的尊严,也是它所指向的文学的尊严。
总之,如果愿意在阅读这件事情上花去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打开从而与所读的文本有一个更深层也更真诚的交流,那么它会成为一个还不错的陪伴,毕竟,苗师傅为了“聊”文学,真的已经打通任督二脉,使出浑身解数了。
以上就是“文学的魅力:探讨聊天的多种方式”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文学的魅力:探讨聊天的多种方式”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