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古时候有什么农书呢?
2023-04-21
更新时间:2023-04-21 12:57:52 作者:知道百科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官一方,搞好农业是根本。但不懂“农作之事”,“安能劝人”。王祯作为一介小小县尹,以其对农业的精通钻研和对老百姓的关爱,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称赞。他的诸多农业著作也得以流传后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王祯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王祯农书》一书中。
中国先秦的农书,只在《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一些片断;汉代的《范胜之书》只残存了3700字,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后魏的《齐民要术》虽然具有农业全书的性质,但在整体性和系统性上不如《王祯农书》,它在总论方面,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在粪田和灌溉等方面都没有专篇论述。至于“农器图谱”就更是缺了。早于《王祯农书》40年成书的《农桑辑要》是元初宫撰的农书,主要摘录元代以前农书的资料编辑而成,新的创造较少,并且主要是适应北方需要的农书。
《王祯农书》是王祯呕心沥血的代表作。全书约有13万多字,图版300多幅,共分36卷(另有22卷本,文字全同),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是古代中国一部对农业生产作出完整系统论述的著作。《农书》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农桑通诀》
《农桑通诀》是王祯对农业科学(包括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综合性的总结。它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
首先,它以“授时”和“地利”两篇探讨了农业生产客观环境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强调了农业生产中“时宜”和“地宜”的重要性。在尊重天时、地利等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事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专篇,概述了农业种植中的各项问题。由于王祯对天时与地利格外重视,所编绘的“援时指掌活法之图”与“天下农种总要图”既颇具创造性,又富有实用性,使农夫们便于运用(可惜其中的“天下农种总要图”已经失传,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难能可贵的是王祯并不为已总结出来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所框死,比如他认为农作物的生长地域并不是死板而一成不变的,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即使是南方的作物也可以引种到北方。这样富于创造性的见解,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农桑通诀”还分列了“种植”、“畜养”、“蚕级”等专篇,阐述林、牧、副、渔等广义农业各个方面的内容。它还以“孝弟力田”、“劝助”、“蓄积”等篇,宣扬了封建官府的重农思想和劝农措施。读完“农桑通诀”之后,使人们对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以及农业生产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各个方面,都能有个清晰明了的认识。这是《王祯农书》的一大特色。
《百谷谱》
《王祯农书》中的“百谷谱”中阐述的是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利用等技术知识,所介绍的农作物共有80多种,王祯将它们分为谷、蔬、果、杂类等6个大类,这已经具备了对农作物实行分类学的初步萌芽。这一部分同其他古农书比较,多了植物性状的描述,这也是《王祯农书》的一项创举。如谷属中的粱,就有“其禾,茎叶似粟,其粒比粟差大,其穗带毛芒”的描述;谷属中的蜀黍,有“茎高丈余,穗大如帚,其粒黑如漆、如蛤眼”的描述;瓜属中的冬瓜,有“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厚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如涂粉,其中肉及子亦白”的描述,瓜属中的芋,有“叶如荷,长而不圆,茎微紫,乾之亦中空,根白,亦有紫者,其大如升,食之味甘,旁生子甚多,拔之则连茹而起”的描述;成属中的芡,有“叶如荷,皱而有刺,花开向日,花下结实”的描述;蔬属中的巍,有“叶似韭而阔,本丰而白深”的描述;蔬属中的韭,有“丛生、丰本、叶青、细而长、近根处白”的描述。
《农器图谱》
《农器图谱》是《农书》全书的重点,也是最能展现王祯科技思想精华之所在。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来耙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泽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由此可见。《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