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饮食文化有多与众不同?
2023-03-14
更新时间:2023-03-14 18:04:00 作者:知道百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中记载:“夫大礼之初,始诸饮食”,由此可见,饮食是古代礼仪的起源。那么,明朝时期的饮食文化是怎样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纵观历朝历代,对于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的记载十分详尽,但对于饮食文化的记载却寥寥可数。明朝乃封建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且明朝中后期引进了玉米、花生、辣椒等农作物,对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朝有怎样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呢?
一、明朝饮食文化思想
1.养生之道
明朝养生学家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写道:“饮食——活人之本也……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
高濂从身体器官的构造以及功能方面阐述了饮食的重要性以及饮食对于身体的益处。此外,高濂还认为:“故修生之士,不可以不美其食”。直接点明了高濂对于饮食的看法与见解,并非所有的美味佳肴都能养精聚神,如若饮食不注重规范与禁忌,极有可能会危及生命。
因此,在生活中多加注重饮食,才是养生长寿之道。《养老奉亲书》曾记载:“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器官逐渐老化,越发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年轻时不注重饮食,饥一顿饱一顿,食用生冷之物,尚且因年轻力壮、肾气充盈而不容易患病。然而,年老后,气血虚弱,肾气衰竭,再不注重后天的饮食调养,十分容易沾染恶疾。
总之,明人格外重视个体生命,因而崇尚饮食养生。明朝士大夫十分讲究饮食之道,并在饮食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看法。张岱在《山人张东谷》中写到:“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意为:家中时常举办宴会,因厨子烹饪技术精湛,且精心制作,因而酒菜可在当地称甲。
由此可见,张岱格外重视饮食,因此宴会的食物大都精致美味,赢得众宾客的称赞,使得主人倍感荣幸。此外,明人对于饮食的规范与禁忌上也格外用心,懂得趋利避害。明人龙遵在《食色绅言》中提及“戒奢侈”、“戒多食”、“戒贪酒”等观点。其中,戒奢侈篇提到:“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吝淡薄,有长久之礼,是可以养寿也”。
由此可见,龙遵认为在饮食上要遵循节俭之道,更要把握一个度,不可过分贪食,才能保证身体安康。《食物篡要》也多次提到“知节”的观点,即饮食要懂得节制,方可保证身心俱泰。
《寿世青编》记载:“无侯焦渴而引饮,饮不厌细呷。无待饥甚而食,食勿过饱”。
作者建议人们千万不要渴了再饮,饿了再吃,这种不良的习惯会对身体器官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同时,吃饭与喝水也必须控制量,不可过度饮水与吃饭。只有定时定量饮食,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人称“华山老人”的贾铭也曾强调饮食时应当注意所食之物的性质是否相适宜,有无存在相克的情况。贾铭认为:“饮食籍以养生……丛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贾铭直指饮食相克而造成的危害,并告诫世人要注重饮食调配,莫要应饮食搭配不当而有损健康。
综上,明人除了在食物制作上追求精益求精外,还更为注重饮食习惯的养成,并慎重考虑食物本身的宜忌问题,避免因不恰当饮食而致病。
2.清淡思想
“淡味思想”也在明朝思想体系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陆树声曾在《清暑笔谈》中写道:“都下庖制食物…… 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
很显然,明人日常的饮食大都重口味,几乎所有食物都失去了其本身的味道。且在长期重口味的饮食习惯下,味觉也逐渐麻木,故养生学家纷纷提倡“淡味”饮食,一致认为清淡的口味对于人民来说才是真味。
此外,高濂也在《饮馔服食笺》中反复阐述淡味思想:“人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是得养生之道也”。显而易见,高濂认为“淡味”饮食习惯对于身体有益,而重口味的大鱼大肉则会使身体受损。
《读书镜》有语云:“醉醴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虑,无滓无秽。”
意为:若长期大吃大喝、酒足饭饱,会导致人神志昏沉;若食用蔬菜、粗粮或羹汤,则能促进肠道消化,保证肠胃虚空清爽,没有渣滓与污秽,如此一来,定能令人神清气爽、保志养神。很显然,这也是从清淡饮食对于人的身体以及精神具有好处的角度来阐述淡食的必要性。
《内经》有云:“然醴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
古人普遍认为,精气不足定要靠食物来补充。然而,浓重浑厚的味道无法生精,只有清爽的食物才能滋补精气。且万物本身皆有味,若是添加重口味的佐料,反而削弱了食物本身的味道,还会影响食物对人体的功效。因此,不论是何种食材,只要清淡烹饪,便会带着一股甘甜本味,最终滋补人的肠胃。
《煮粥诗》有云:“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诗人认为,煮米饭需要不少大米,但同样多的大米可以煮好几顿粥。若给客人喝粥,并不用准备烫菜。粥本身的味道的确寡淡,却最能滋补身体,预防疾病。
此外,明人还将淡食与人的品性相挂钩。例如,《时习新知》中记载:“口之味于味也,淡可以养衷”。此话堪称一语双关,既体现了对淡味饮食的支持与追求,又反映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直指清淡饮食得以修身养性。
3.享乐思想
明朝士大夫认为饮食是一种享受,更是人生一大乐趣。将饮食视为人生重中之重的士大夫尤以张岱为代表。张岱是明末清初的史学家与文学家,号称“六休居士”。他探寻全国各地有名的食物,并将其一一纪录在著作之中。
在张岱眼中,食物不仅只有“果腹”的作用,更多的是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张岱对各地特产的食物十分熟知,诸如福建福桔、江西青根、山西天花菜等。除此之外,张岱还会亲手改制食物的烹饪方式,使其变得更加鲜美,并作为张氏秘方。
《陶庵梦忆》中记载:“乳酪自驵侩为之,气味已失,再无佳理。”意为:奶酪是由商人市侩制作的,气味已然消失,已无美味可言。
因此,张岱竟自己豢养一头牛,用每日挤出的鲜牛奶制作奶酪,气味浓郁,口感醇厚。“或煎酥,或作皮,或缚饼……无不佳妙。”可见张岱对饮食颇有研究心得,当真是以吃为乐。此外,张岱还举办了“蟹会”,同兄弟好友共同享受美食。
《陶庵梦忆》记载:“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
由此可见,每年秋风起、蟹肥菊黄的时候,张岱都会成立蟹会,以吃会友。“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在张岱看来,膏香肉鲜的螃蟹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来得美味。如此“以吃会友”、“以吃结社”的社交方式在明朝可谓是司空见惯。
张岱的祖父张汝霖曾组建过“饮食社”,对全国各地的美味佳肴进行品鉴与研究,并写下了《饕史》。总之,在文人士大夫看来,吃喝并非俗事,而是促进人际交往的风雅之事。不少文人雅士钟情于以吃会友,以酒联谊,使得吃会与酒社遍布于明朝的大江南北,不仅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促进了明朝饮食思想的进步以及饮食文化的发展。
综上,明代文人已经不再避讳物质享乐,也不再坚守“肉食者鄙”的教条。可见商品经济的繁荣早已冲破了人们思想的枷锁,促进了百姓思想的解放。不少文人终生以“吃”为乐,这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明朝饮食文化
1.宫廷美食
明朝太监刘若愚长期生活在皇宫,通过细心留意皇室饮食风尚,最终著成《明宫史》,为后人提供最真实的宫苑饮食。此书不少地方逐月逐日记载了皇宫的衣着服饰以及饮食习惯,十分详尽,对正史专著无法过分着墨之处作了补充,同时也令后人看到了明朝宫廷内部的饮食与节日风尚。
例如,“正月,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炙羊肉,羊肉包,浑酒”;“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进香,吃烧笋鹅,吃凉糕,糯米面蒸熟加糖碎芝麻”等。总之,每一道美食都被事无巨细地纪录下来,可见刘若愚的用心程度。
此外,明朝宫廷还喜食时新的瓜果佳肴,从《典礼记》中可以窥见一二。每月的时新希馔各不相同,正月有韭菜、生菜、鸡鸭等,三月有茶、笋、鲤,六月有莲蓬、西瓜与冬瓜。
同时,明朝皇家的饮食并不单一,而是每日都会更换口味,制作不同的菜肴与点心。
孙承泽曾在《典礼记·供养物》中纪录:“初一日卷煎,初三日沙炉烧饼……二十八日象眼糕,二十九日酥油烧饼”。
总之,明朝各个朝代都坚持制定每日食谱,并将前朝的食谱进行翻新使用。明朝中期以后,宫廷御膳的种类日益丰富,御厨的烹饪手法也显著提高,出现了不少创新菜系。
例如,《事物钳珠》记载了明超宫廷的一部分美食品类。米面食便有五十余种,诸如“八宝馒头、宝妆饼、灵芝饼、剪刀面”等。宫廷御汤也有二十余种,包括“牡丹头汤、珍珠糕子汤、月儿羹”等。肉食种类多如牛毛,有“凤天鹅、清蒸肉、荔枝猪肉、五丝肚丝”等。
综上,明朝宫廷的美食种类繁多,异常丰富,不但齐聚全国各地的美味特产,连同一种食材的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宫廷里的每日饮食都会翻新,从不重样,可见御厨烹饪技巧之高超。此外,明朝宫廷与民间风俗习惯极为相似,所有的瓜果蔬菜、鱼肉以及农作物都能在其出产时就品尝到。可见明朝饮食十分注重季节性与保健性。
明代的宫廷筵宴由礼部的光禄寺一手操办。与此同时,宫廷内部还有尚膳监、甜食房以及御酒房等专门负责宫廷内部饮食的部门。明宫御膳机构组织严密且庞大,人员众多,所有官员各司其职,却导致了奢靡之风。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明朝上层阶级十分重视养生保健。明太祖朱元璋即位不久,便立即召见了百岁老人贾铭,并向其寻求长生之道。
贾铭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写的《饮食须知》呈献给明太祖。朱元璋大喜过望,立刻派人将此书在宫内广泛传阅。
2.私人宴席
明人好客,且喜欢以吃交友,因此史料中有不少明人举办私人宴席的记载,且私人宴会的形式与规模也越来越盛大、规范且讲究。
《客座赘语》记载:明英宗年间请客吃饭“如六人,八人 ,只用八仙桌一张,肴只四大盘……无后散席”。
其后十余年,“先用一贴,贴阔一寸三四分……但具姓名拜耳”。又后十余年,“始设开席两人一席,设果肴七八器”。由此可见,明朝的私人宴会在用贴、音乐、器皿以及座次等方面皆有变化。此外,明朝的用贴礼仪也十分讲究,从最初请客无请帖转变为后来的一张帖子,甚至三张帖子。
《利玛窦中国札集》里说:“就在规定的宴会开始不久前,又送出第三份请帖,照他们的说法,是为在半路上迎接客人”。其实,第一张请帖已足够表示主人的请客之意,剩余的两张看似显得多余,实则将主人请客的殷勤、诚意以及热情展现无遗。
此外,名人对宴会的座次与礼仪也格外重视,不论是主人亦或是客人,都会遵循“南北开卓”、“东客西宾”的规矩。
倘若客人参加完宴会后不能完全尽兴,主人还会寻其他地方继续设宴。
综上,明人之间的交往常以宴会作为媒介。宴会不仅能够联络人们的感情,还能巩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宴会中的食物、器皿、礼仪与形式的变化无不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
结语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明朝的封建等级制度也有所松懈,再加之人文主义思想的感染,人们对于“衣食住行”的欲望也能得到社会肯定与宣扬。
明人开始追求自由的生活状态,让饮食变的更为精致、高雅与浪漫,且将其视为人生最大的乐趣与享受,这未尝不是一大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