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夺皇位,李世民不惜杀兄逼父,是何原因促使他这样做?
2023-09-14
更新时间:2023-09-14 20:18:07 作者:知道百科
李世民在谋划晋阳起兵时就积极参与,起兵后,与父亲李渊,兄长李建成一路过关斩将,拿下长安,建立大唐王朝。在统一战争中,李世民更是所向披靡,立下无数大功,被高祖李渊授予“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的殊荣。
但李世民夺位的野心也随着成长与战功日益增加,在影响高祖李渊,改立太子无望的情况下,与太子李建成的斗争逐渐白热化,最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夺取皇位。
有人站在帝王建功立业的角度为李世民辩护,也有人从封建伦理出发谴责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他的千秋功罪不好评说。但李世民一步步走向武力夺权必然有其逻辑,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
我认为可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规律:
主观因素:一、李渊性格谨慎,城府很深,晋阳起兵之前,为保密起见,连自己的亲儿子都很少提及。但李世民已经看到隋末天下滔滔,心中的野心已按捺不住,于是他结纳豪杰,暗中准备。
晋阳令刘文静暗中观察李世民,并对裴寂说:“世民绝非常人,有汉高祖、魏武帝的气魄。”便对李世民和盘托出自己的起兵计划,李世民听后非常高兴说:“君言正合我意。”便与刘文静、裴寂一起劝说父亲李渊起兵。
可以说,李渊暗自谋划起兵之时,李世民也在盘算,可以看出李世民从小便雄心勃勃。
二、李世民个人能力很强。他们兄弟四人,从小在母亲窦氏的悉心教导下,个个出类拔萃,李世民表现的尤其突出,射箭百发百中,特别喜欢曹操注释的《孙子兵法》。
晋阳起兵后,李世民常有过人的见识,表现出很高的军事素养。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李世民横扫北方群雄,立下了不世之功。
所以从主观方面,李世民对当上帝王,既有能力又有野心。
客观规律:一、李世民二皇子的身份与他的年龄都是优势。
大唐建立后,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古代的传统是太子必须留在皇帝的身边,一是学习政务,二是守卫京师。而大规模军事行动让外人挂帅,古代帝王都不会放心。再一点,武德元年(618)李世民21岁,在古代这是一个很成熟的年龄。
所以,李世民以二皇子身份挂帅出征是习惯上的安排,派他征战四方,李渊很放心。李世民也非常乐意这样的安排,一是可以通过战争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力;二是他的表叔隋炀帝杨广,正是以二皇子的身份夺嫡成功,当时的情况与现在何其相似。
二、李渊对储君人选的摇摆不定,促使了李世民的野心。
《资治通鉴》记载,随着李世民战功的日益显赫,“上常有意以代建成”,但是转而又记载:“无易太子意,待世民浸疏。”
一方面对李世民有所偏爱,想改立太子;一方面又派李建成率部对战刘黑闼,分李世民的军功。在杨文干造反事件时李渊对世民说:“造反平定后,立你为太子,可将建成安排的蜀中,对你构不成威胁。”玄武门之变之前,又对李世民说:“太子无错,如何废除,你们斗的这么厉害,不如你去洛阳,允许你像汉梁王刘武那样,打出太子旌旗。”
如此翻来覆去,活脱脱像个舐犊的老牛,没有一点政治家的风范。既加剧了太子与李世民的斗争,又刺激了李世民的野心。
三、李世民常年征战,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利益集团。
在李世民扫荡群雄的过程中,身边聚拢了一大批文臣武将,他们虽然各有各的小算盘,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李世民夺位成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飞黄腾达,获取更大的利益。从而结成了一个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整日对李世民煽风点火,增加了他对皇权的贪欲,从而导致李建成集团与李世民集团斗争的加剧。
这时李世民自己也有对功高不赏的顾虑,即使放弃夺位也会遭到建成的猜忌而被杀。他已被牢牢地绑架在这辆利益的战车上,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伦理道德、家人亲情都不能让战车停止。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综上所述,李世民杀兄逼父,夺取皇位既有主观因素,又是事情发展的必然。但这种兄弟相残、父子相逼的现象,在封建帝王之家比比皆是,也充分体现出了生在帝王之家的无情与无奈。
以上就是为夺皇位,李世民不惜杀兄逼父,是何原因促使他这样做?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夺皇位,李世民不惜杀兄逼父,是何原因促使他这样做?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