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九大镇国之珍

更新时间:2024-03-27 10:12:04 作者:知道百科

中国历史悠久,九大镇国之珍是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遗产。这九大镇国分别是乌盘国、鸡首国、甄珍国、虎头国、鸥鸭国、东理国、南顺国、西藩国和北甸国。每一个镇国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渎山大玉海

它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特大型玉雕,它代表了元代玉作工艺的最高水平,也预示了明清时代又一个玉作高峰的到来。《国家人文历史》将渎山大玉海评为镇国玉器之首,现收藏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

渎山大玉海又称玉瓮、玉钵,它是一件巨型贮酒器,一次可储酒3600斤。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于1265年令皇家玉工制成,意在反映元初版图之辽阔,国力之强盛。它重达3500千克,玉料取自新疆。

它是由一整块黑质白章的椭圆形大玉石精雕而成,玉质斑驳变幻,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体外周身饰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案,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划漩涡作底纹。周身浮雕没于海浪波涛中的龙、鹿、猪、马、犀、螺等,形体各异,神采俱佳,制作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渎山大玉海原来被放置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中,是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时所使用的酒器。根据《日下尊闻录》记载:“琼岛,元之渎山,即明之琼岛也。”琼华岛是远古河道残留下的水泊中的山,故有“渎山”之称,所以大玉瓮被称为“渎山大玉海”。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经到过北海。在他的《东游录》中记载了对此的见闻:“宫中央有一大瓮,两步多高,纯用一种称作密尔答哈的宝石制成,而且是那样精美,以至我听说它的价值超过四座大城。瓮的四周悉绕金,每角有一龙,作凶猛搏击状。此瓮尚有上垂的以大珠缀成的网缒,而这缒宽为一扎。瓮里的酒是从宫廷用管子输送进去,瓮旁有很多金酒杯,随意饮用。”还说:“魔术士把盛满美酒的金杯飞过空中,送到愿喝者的嘴上。这些事和许多别的事是在君王的面前做的,该君王之威风以及他宫中发生之事,说起来必定使那些没有亲眼看见的人难以相信。”

后来不知渎山大玉海由何途径不翼而飞,遗落在西华门外真武庙中,道士们将其用以腌咸菜。直到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宇时,才被辅臣高士奇发现,可是当时并没有立即追回宫内,仍旧留在真武庙中。清乾隆年间,皇帝以千金相赐,才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安置在团城之上,并建玉瓮亭,还令四十多位词臣各写诗一首刻于亭柱上,乾隆皇帝也亲自写了一首《玉瓮歌》刻于渎山大玉海的内壁以示纪念。

当年乾隆皇帝只将渎山大玉海赎回宫内,但放渎山大玉海的石座却不知道为什么遗落于真武庙内,并且遣人另外雕刻了一个石座安放渎山大玉海。尔后有人又雕凿了一个石瓮安置于元代渎山大玉海的石座之上以示纪念。自此,真武庙又被称为“石钵庵”。

令人意外而高兴的是,1988年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与元代玉瓮的原配底座。

在20世纪60年代,真武庙因为破损荒废而改为民居,原来的渎山大玉海石座和后刻的石瓮于20世纪70年代被移到宣武门外唐代建的悯忠寺内,也就是今天的法源寺。

定窑孩儿枕

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曾经为宫廷烧造贡瓷,因此身价倍增。孩儿枕就是出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世上仅存三件,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两件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枕作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做枕面,故名”孩儿枕“。

从整体上看,枕做孩儿伏卧于榻上状,以孩儿背做枕面。孩儿两臂环抱垫起头部,右手持一绣球,两足交叉上跷,身穿长衣坎肩,长衣下部印团花纹。榻边模印花纹,四面开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龙,相对的一面光素,其余两面凸起如意头纹。枕身釉做牙黄色。底素胎,有两孔。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定窑孩儿枕的传奇故事。北宋时期,定窑已成规模。有一对夫妻,同为烧窑能手,虽然成亲十余年,却无子嗣。在中国古代,民间流行一种习俗叫“栓(拴)娃娃”,也叫“抱娃娃”。是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到当地的天后宫,拜求送子娘娘赐子,然后用红线拴上一个泥娃娃,抱回家,再供奉起来,就能顺利怀孕。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请了一个泥娃娃。 但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夫妻二人仍然没有得子,妻子日日为此伤心,丈夫则一气之下将泥娃娃摔了个粉碎。但这一摔却将妻子的心摔了个粉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怀孕生孩子的可能,在哭泣中蒙胧地进入梦乡。

睡梦中,她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草地上欢笑着奔跑,口中还不停地叫着娘。跑累了,小娃娃头倚靠在胳膊上,笑盈盈地躺在了地上。一觉醒来,她的心情好了许多,睡梦中孩子的笑脸也一直留在了她的心里。思来想去,她画了一个样子,挑了一块上好的坯土,描摹出了一个小孩样的瓷枕头。丈夫见妻子如此这般,就将妻子所描绘的枕头精心烧制。这只孩儿枕,精巧秀丽、栩栩如生,特别惹人喜爱,妻子枕着它睡觉,仿佛便能在睡梦中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娃娃。没想到过了半年,竟然怀孕了。夫妻二人喜出望外,认为孩儿枕起到了天后宫泥娃娃的作用。依照民间习俗,请回泥娃娃的妇女成功怀孕后,每餐要给泥娃娃安排碗筷,逢年过节还要摆上水果糕点,换上“百家衣”。于是,家里的孩儿枕便也有了同样的待遇。后来,他们的孩子顺利出生,孩儿枕就成了孩子的大哥,还要按照民间的习俗,叫这瓷枕为“娃娃大哥”。

瓷枕是我国古代的夏令寝具,有人以为瓷枕“最能够明目益睛,到老了都可以阅读字体很小的书籍”,所以无论“富贵贫贱”,都有喜好者,甚至连皇宫中也多用之。瓷枕始创于隋代,流行于唐、宋、元间。

北宋真珠舍利宝幢

真珠舍利宝幢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制作的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用珍珠等七宝连缀起来的一个存放舍利的容器。现收藏于苏州博物馆,由于这座真珠舍利宝幢过于珍贵,它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公开展出的文物。现在苏州博物馆里摆放的那件宝幢其实是一件复制品。

1978年,3名小学生放学回家的路上去苏州盘门内的瑞光塔掏鸟窝,没想到鸟窝没掏到,却无意中打开了瑞光塔的天宫,天宫中摆放了数件佛家珍宝,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这座佛门秘宝真珠舍利宝幢。后来,文物局对瑞光塔天宫中的珍宝进行了发掘整理,并给发现这些宝藏的小学生每人奖励了50斤粮票。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古塔,这座塔是三国时期的东吴首领孙权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所建造的一座十三层宝塔。瑞光塔在过去的一千多年中,曾数次毁于战乱,北宋大中祥符年间重建瑞光塔时将古塔改为七层八面。

宝幢通高122.6厘米,发现之初被放置于两层木函之中。主体部分由楠木制成,自下而上共分为三个部分——须弥座、佛宫、以及塔刹。

须弥座,呈八方形,象征着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层,包括底座,须弥海及须弥山。须弥海山通体描金, 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云,“四大天王”站立在云端之上,手持各种武器,气势非凡,而站在他们边上的“四天女”则是温柔美丽,阿娜多姿。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涌柱,上面即为须弥山。一条银丝鎏金串珠九头龙盘绕于海涌柱,传说是龙王的象征,掌管着人间的旱和涝。须弥山上面分别站立着佛教传说中的 “八大护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

护法天神中间所护卫的,即为宝幢的主体部分——佛宫。佛宫中心为碧地金书八角型经幢,经幢中空,内置两张雕版印大随求陀罗尼经咒,以及一只浅青色葫芦形小瓶,瓶内供奉有九颗舍利子。

华盖上方即为塔刹部分,以银丝编织而成的八条空心小龙为脊,做昂首俯冲状,代表着八大龙王。塔刹顶部有一颗大水晶球,四周饰有银丝火焰光环,寓意为“佛光普照”。

真珠舍利宝幢造型之优美、选材之名贵、工艺之精巧都是举世罕见的。制作者根据佛教中所说的世间“七宝”,选取名贵的水晶、玛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银等材料,运用了玉石雕刻、金银丝编制、金银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绘等十多种特种工艺技法精心制作。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世。整个真珠舍利宝幢用于装饰的珍珠差不多有4万颗;塔上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见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厘米,雕刻难度极大。

从真珠舍利宝幢身上,人们可见五代、北宋时期苏州工艺美术的繁荣和精美,同时也可见五代、北宋时期吴人高度的审美水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牛图》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更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右至左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一俯首吃草荆棵蹭痒,一翘首前仰缓步前行,一纵峙而鸣,一回首舐舌,一络首而立。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五牛图》画卷上无作者名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五牛图》的命运很是坎坷,在历史上,曾被多人收藏过,最后一次是在乾隆十一年十二月,此后《五牛图》流入清宫。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几经辗转,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20世纪50年代初,吴氏企业濒临破产,吴蘅孙自知无法再完好地保存这幅名画,便忍痛决定出售《五牛图》。

消息传出后,周恩来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再确定真迹后,经过多方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此时名画已伤痕累累,经过专家重重修复才得以展现世人面前。

《平复帖》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

一封信为什么能成为国宝?

因为《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流传有绪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重大。

《平复帖》对研究文字和书法演变等方面都有极高参考价值。《平复帖》上承汉简,下启今草,属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的产物,填补了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历史空白,起到了改变章草的取势而向今草迈进的历史价值。

《平复帖》成书于西晋,几经转手,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后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孙子兵法》书简

1972年,山东临沂的郊外,有一个小山坡,当地的政府准备推平了之后盖一座办公大楼,没想到在施工的时候却发现了一座古墓,随后考古专家过来挖掘,一开始发现的只是一些木制品和陶器,在泥浆当中又发现了一些草叶状的物件,差点被当做垃圾给扔掉,幸好考古专家发现这些草叶上竟然写有文字。经过研究,这些正是西汉时期的《孙子兵法》竹简。

然而让人更加惊奇的是,专家们还发现了《孙膑兵法》。此发现可谓意义重大,这两本兵法的出土,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人。孙子是孙膑的祖先,百年之后才有了《孙膑兵法》。出土的《孙子兵法》书简,不仅让专家们查明了作者,而且作为比较早期的版本,内容比较符合原版,能够弥补在流传的过程中缺失的部分。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的《孙子兵法》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秦石鼓文

石鼓文即刻有籀文(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的鼓形石,为中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传世国宝。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从定论。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因被弃于陈仓原野,也称“陈仓十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

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西周利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亦称“四鸟绕日”金饰),属商代晚期作品,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近郊的金沙村的管道施工中,挖出了部分铜器、石器等文物,考古人员随即展开大规模科学发掘,大批金器、玉器、铜器和象牙不断出土,一件特别的金饰件被发掘出土。刚出土时金饰件已被揉成一团,在考古人员认真、科学地记录之后,小心翼翼地将金饰复原展开——金饰上刻画的“太阳”和“鸟”的图案清晰地呈现出来。

太阳神鸟金饰的外径为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整器呈圆形,器身极薄。图案采用镂空方式表现,分内外两层,内层为一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图案围绕在内层图案周围,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四只鸟首足前后相接,朝同一方向飞行,与内层漩涡旋转方向相反。

对于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为旋转的火球是太阳神,围绕着它的四只鸟是太阳神的四个使者,寓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是旋转的火球是太阳,四只鸟是托负太阳在天上运动的神鸟,该图案展示的是“金乌负日”这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说中国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是帝俊与羲和所生,他们住在东方汤谷的扶桑树上,太阳被金乌所背负,一只返回后另一只又接着出去,每天轮流着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

出土太阳神鸟金饰的金沙遗址,时间距今三千多年,大概处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的又一个古蜀国都邑所在。古蜀人源自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向东南迁居。他们在成都平原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早期城市,在城市周围进行农业耕作。得天独厚的地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藏,孕育出与黄河流域大不相同的文化:古蜀人梳高高的椎形发髻,穿衣左衽,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长,像长着尾巴一样;他们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装盛酒浆;还将海贝作为法定货币进行买卖。

古蜀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使用黄金的古老部族之一。当时中国的北方、中原地区也已经出现了金器,但出土数量很少,且基本都是装饰用的金叶或金片。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总数超过了二百件,其制作工艺显然高于同时期其他地区,器型包括金面具、金带、圆形金箔、喇叭形金饰等,图案诡异,展现了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特风格。

古蜀人还有崇鸟信仰。金沙遗址应当是属于第三代蜀王鱼凫统治后期。鱼凫同时也是水鸟鱼鹰的古称,太阳神鸟金饰上的神鸟,长长的颈脖、尖尖的利喙,就很像是鱼凫。大概古蜀人迁徙到成都平原时,由于有水患,成都平原多为沼泽地,蜀人便豢养了许多鱼鹰捕鱼,久而久之形成鸟(鱼凫)图腾,是为“神鸟”。

以上就是我国九大镇国之珍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我国九大镇国之珍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城中村改造的深度解析:周期、模式和对楼市的影响探讨

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城中村的改造周期常常较长,涉及房屋拆迁、规划设计、建设等多个阶段。同时,不同地区的改造模式也各有特点,有的采取政府主导,有

2024-03-26 18:14

城中村:城市还是乡村?

城中村,这个城市中特有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城中村是城市的破败之处,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污点和难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城中村是乡村的一部分,是传统与现代交

2024-03-26 18:08

大城市中的城中村为什么需要改造,改造计划如何进行,以及改造可能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在大城市中,城中村一直是一道难题。这些城中村区域经常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因此,改造城中村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造计划一般包括提升基础设

2024-03-26 17:49

广州一线城市工作生活指南:探索各大区域城中村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吸引着无数人来此谋求发展机会。然而,在这座现代化城市的繁华都市之中,却隐藏着许多特色独具的城中村。这些城中村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广州特

2024-03-26 17:33

“城中村”:如何打造成为都市里的心灵绿洲?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一块绿色宝地,拥有着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底蕴。然而,许多城中村却因环境恶劣、治安问题等诸多原因备受诟病。如何将这些城中村打造成都市里的心灵绿洲?这是一个

2024-03-26 17:32

拆迁政策再次升级!住建部明确,2024年起城中村“统统”这样处理

近日,随着拆迁政策再次升级,住建部明确表示,从2024年起,城中村将全面进行清理整治,届时所有城中村将统统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处理。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城中村改造进入了新

2024-03-26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