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的踏青诗词作品中,领略春光明媚
2023-05-10
更新时间:2023-05-10 11:30:42 作者:知道百科
踏春,也被称作踏青、踩青、采青,就是春天到郊野游览。古人的踏春是怎样的呢?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草长莺飞的春日,阳光正暖,微风正熏,柳絮飘飞,春花烂漫,一派风和日丽的景象,人们珍惜这大好春光,纷纷结伴出外游春。
古代踏青内容丰富多彩,吹杨柳风,淋杏花雨,赏百花,放风筝……好不惬意!
古人游春又极富仪式感,约伙伴,套车马,备吃食,换春装,每一环节都准备得很用心。
先秦时期人们便有踏春的习俗,《诗经·溱洧》就描绘了少男少女在溱水和洧水岸边结伴游春的美丽图景。
到了汉代,上巳节兴盛,祓禊等巫术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之一。魏以后,固定每年三月三日为上巳节的习俗,俗称“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游玩采兰,除灾祈福,后演变为水边游春宴饮。
魏晋时,上巳节得到士大夫青睐,盛行文人雅集。最著名的就是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等41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兰亭雅集。
唐时,赵璜的《曲江上巳》,一句“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就让我们想象出上巳节曲江岸边的无限风光。
宋代,吴帷信在《苏堤清明即事》里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是一幅清明时节,人们恋春游春,留连忘返,日暮方归的画卷。
历代文人雅士,逢春游乐,或观山川风月,或览古迹胜景,寄情山水之间,俯察品类之盛,感怀之余,吟诗作赋,留下许多春日名篇。
现下,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假期去饱览神州壮丽的山河,去一睹各地秀丽的春色,但跟着诗人的脚步,我们一样能感受那份春意盎然!
01、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盛誉。
韦庄一句“洛阳城里春光好”就将洛阳的春色写尽了。春色满古都,花开洛阳城。对洛城而言,她的春色就盛放在牡丹花开的时节。
宋陆游《天彭牡丹谱》写道:“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因此,一提起牡丹,人们自然而然和洛阳联系在一起。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牡丹在暮春时盛放,花期短暂,千金难买,只叫人生出无限怜惜:“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作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牡丹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而被称为“花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是她的得天独厚;“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是她的仙气神韵;“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是她的惊为绝伦。
她的颜色是“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她的花朵是“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她的香味是“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牡丹花事之盛,始于唐朝。正所谓“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直到唐末,牡丹仍然是“万花中第一流”。
唐时,洛城人赏花的盛况,从诗中也可窥见一斑,如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每当牡丹盛开,洛阳人赏花、贡花、品花、戴花、插花、唱花、咏花、画花、刻花等活动达到极盛。
宋代文人雅士偏爱牡丹更甚,常围坐于牡丹花旁,赏花议事,饮酒赋诗。
“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邵雍一首《洛阳春吟》,是宋代洛阳人狂爱牡丹,夜半游人犹未归的真实写照。
洛阳的千年底蕴,承载了牡丹的华贵。人间四月,芳菲未尽,秾艳清香,始共春风。
赴洛阳,看一场最盛大的花事,作为春末的告别吧!
02、长安水边多丽人
秦中自古帝王州,长安人人在咏叹。长安春色几许?唐诗已给了最详尽的描述。
长安城东的早春是“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诗人杨巨源早早地就到东郊赏景了,他不想等到繁花似锦时,人流如织,挤挤攘攘,怕没了看花的心情。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都城南郊的桃花那样美丽,去年崔护不止欣赏到艳丽的桃花,还邂逅一位巧笑倩兮的姑娘,只可惜今年再去寻,已不知人去向何处了,唯有桃花在迎风含笑怒放。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细密春雨,润物无声,长安的春色,让韩愈笔下流淌着真真的欢喜。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壮士去国,生死难料,长安的春色,是边塞将士们心头一抹温暖的慰藉。
长安的春色,从来都有灞桥柳的一席之地。
《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唐时在灞桥还设有驿站,人们多在此处迎宾送客。
灞桥柳多情,离人更多愁。“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灞浐风烟函谷路,曾经几度别长安。”不知久远年代里,灞桥柳见证了多少难分难舍的别离。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别。碧玉妆成,万条垂下,只叫人愁肠百结。多少人奉命离去,回望故园。多少人西出阳关,前路漫漫……
一条灞水,两堤烟柳,阳春三月,柳絮飞花。古城长安的春色里,只因灞桥柳的存在,便多了淡淡的忧伤,多了片片的深情。
灞水悠悠,杨柳依依,这是千年袅袅的流韵;含情脉脉,欲说还休,这是绵绵无绝的情意。
长安的春色,与曲江这一泓碧水也脱不开关系。
唐长安城有个烟水明媚、波光潋艳的风景区——曲江,负有盛名,乃都城里有名的游览胜地。
“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水清如碧的曲江,自有一番胜景。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有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日迟迟,赏芳踏春,衣着明丽的女子们,笑语嫣然地聚集在曲江池畔。
“春风得意马蹄,一日看尽长安花。”新榜初放,进士及第,也在曲江岸边举行宴饮,酒酣尽兴,再乘烟波画船,一览曲江风韵。
然而,长安沦陷,满目疮痍,曲江繁华不再,变成了杜甫江头的哀语:“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四方无事的太平年华,已成旧梦,曲江再无昔日容颜。
正是春风和煦的好时光,你是否愿意去长安,感受古都的春色?
03、江南最忆是杭州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的美,是柳永笔下的风光旖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美,也是苏轼笔下的奇妙空灵。
少年时期,白居易曾随父避乱越中,广游江南,苏杭留给他绝美的江南印象。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授予杭州刺史。
远离朝中的朋党倾轧,宦官专权,又能在天命之年来到风景怡人的杭州做地方官,于白居易而言,反倒是一件乐事。
赴任的路上,记忆中的杭州风光再次浮现脑海,“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他期待这般悠闲自在的日子。
白居易喜爱杭州的春天,爱那一湖碧水,爱那一片青山。他笔下的杭州,是《杭州春望》里“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兴旺繁华,是《晚兴》里“草浅马翩翩,新睛薄暮天。柳条春拂面,衫袖醉垂鞭”的旷达闲适。
春天的西湖,荡漾着白居易心底的诗情,《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西湖诗词中比较有名的一首: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转眼,三年的任期很快就要满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他对西湖的深情依恋,“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是他对西湖的难分难舍。“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是百姓对他的惜别相送。
离开杭州后,西湖有多少次来过他的梦里。晚年,身在洛阳的白居易望向江南,吟咏给杭州的诗篇: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千百年来,西湖的美丽让多少文人士子魂牵梦萦,文思泉涌。而白居易则是历代写西湖诗最多的诗人,虽则他到老都没能再重返杭州,但人们在他的西湖诗篇里,已沉醉了千百年。
04、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淮扬。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诗性的城,翻开诗词史,单是写扬州春色的都有许多。
儿时的我们就背诵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时只觉得朗朗上口,从未去细细体味诗句的广阔与美妙。到年岁渐长,才发觉“烟花三月下扬州”之于这座城市的巨大价值。
后来又学了姜夔的《扬州慢》,词调虽主伤怀,叹悲凉,但读到“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还是让人心驰神往。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自古繁盛富庶之地,不止吸引鸿商富贾,更吸引文人墨客,扬州也不例外。
去过扬州的人,哪一个不传唱一首留恋的诗?
风流才俊杜牧与扬州的情缘最深,他在城里寻花问柳,留下不少赞美的佳作。比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梦情长,难忘那青楼的倩影,更难忘扬州生活的岁月。
送亲友去往扬州的人,也有赠别的诗篇:
韦应物诗曰:“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
刘长卿诗曰:“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
独孤及诗曰:“五两得便风,几日到扬州。莫贪扬州好,客行剩淹留。”
扬州的春,有“漠漠春烟间曙楼”的烂漫,有“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的柔情,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的热闹……
或许,在诗词里看扬州的美,是看不尽的,正值烟花三月,你是否要去“怜一怜”瘦西湖,游一游二十四桥,感受一下千年前的扬州古韵。
05、结语
不知此刻的你,是更喜欢江南的春色,还是更喜欢古都的春色?
有人说:“四月,踩着仲春与暮春。一半是极致的绚烂,满树繁花。一半是将到的凋零,落英缤纷。”
四月,日初长,天初暖。
趁时光正好,微风不燥,去游春吧!
愿你不负春光,不负最美的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