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荀彧反对曹操封魏公?
2023-05-13
更新时间:2023-05-13 13:19:18 作者:知道百科
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锡,但当他询问荀彧时,却得到了反对的意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此事惹得曹操大为不悦。不久之后,荀彧突然死的不明不白!《魏氏春秋》称曹操赐荀彧食盒,荀彧打开发现是空盒,被迫服毒自尽。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为什么会突然和曹操唱起反调呢?
荀彧出身大名鼎鼎的颍川荀氏,属于典型的世家大族。东汉末年,素有“汝颍多奇士”的美名,荀家更是其中佼佼者。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荀彧早早便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才学,被南阳名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
后荀彧举孝廉入仕,在宫中担任守宫令。董卓专权,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弃官回乡,为躲避战乱带领宗族投奔冀州,和弟弟荀谌,同郡辛评、郭图等称为袁绍麾下谋士。
但唯独荀彧看出袁绍徒有虚名,改投曹操。二人一见如故,曹操欣喜地称其为“吾之子房”。
荀彧也不负美誉,在军事上为曹操设定了一统北方的战略部署,并曾于吕布叛乱时为曹操力保兖州三城,官渡之战前后为曹操击败袁绍坚定信心、巧妙布局;政治上,荀彧向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等人,曹操的军事智囊和政治辅臣,大半都出自荀彧的举荐。
二十余年间,荀彧为曹操居中调度,是名副其实的大管家。而曹操也待之不薄,封荀彧万岁亭侯,食邑两千户,还多次表示要授予其三公官职。
这样的一份履历,任谁都会认为荀彧是曹操的死党,自然应该在所有问题上都无条件为曹操服务。但是,正史《三国志》旗帜鲜明地提出,荀彧与曹操麾下的大多数文武官员不同,他帮助曹操只是手段,保全汉室才是目标。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价:“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意思是荀彧这个人什么都好,但是这么聪明,却不能完成自己的志向。什么志向呢?复兴汉室!
荀彧面对风雨飘摇的时局,匡扶汉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但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又哪来的力量扭转乾坤呢?这个时候,荀彧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助强有力的诸侯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
荀彧于191年投奔曹操,仅仅五年后,他就为“兴复汉室”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迎奉天子!
汉献帝先后被董卓、王允、李傕、郭汜等权臣裹挟,从洛阳到长安,从长安再返回洛阳,风餐露宿、四处飘零。曹操有心迎奉天子,但阵营中大多将领并不赞同。
唯独荀彧力排众议,用晋文公迎奉周襄王而后称霸,和汉高祖为义帝发丧从而击败项羽的例子,劝谏曹操要竖起正义的大旗,今后必能无往而不利!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亲率军队前往洛阳,迎奉献帝迁都许昌。而荀彧的官职,也变成了汉侍中守尚书令,正式成为大汉朝堂的一员。从此刻开始,荀彧不再是曹操的属官,而是汉朝的栋梁。
诚然,为曹操谋划迎奉天子,客观上确实让曹操不断做大,所以世人常嘲讽荀彧“协规魏氏,以倾汉祚;君臣易位,实彧之由”,说他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荀彧为曹操提出的,可不是《三国演义》里那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原话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就是说,荀彧的本意,是用强有力的曹操,来保护危如累卵的汉室。
民间常说曹操是“汉贼”,殊不知这个所谓的“窃国大盗”,早年间曾一身正气地严惩权宦蹇硕的叔父,丝毫没有徇私枉法。而后天下大乱,曹操起兵,其志向也是能在墓碑上刻下“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可以说,起兵之初的曹操,并没有要篡位的样子。这时候,荀彧依靠曹操帮助汉献帝,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但是,等到北方基本一统,曹操地位不断提高,当初的治世能臣蜕变为乱世奸雄,终于有了开头说的“进魏公、加九锡”。
这个时候,或许之前还在隐忍、还在自欺欺人的荀彧,再也不能忍下去了,原本可能选择委婉劝说的他,难得一次犯颜直谏。
要了解,西汉初年刘邦设立的汉朝爵位制度,其中根本没有公爵,王爵之下最高只是列侯。况且有刘邦与群臣的“白马之盟”作为汉朝基本国策,“非刘氏不得封王”。
虽然魏公并非王爵,却也已经超越了侯爵的异姓功臣爵位顶点。整个两汉时期,也只有王莽曾经做过安汉公,如今曹操是第二个公爵,这岂非步王莽后尘?而加九锡也是王莽篡位前的重要一步。
曹操的种种行为已经在彰显,离改朝换代不远了!所以,明知劝谏无用,明知可能会死,荀彧也只能义无反顾,舍身取义。
这点,裴松之可以说是荀彧的知音,他在批注陈寿对荀彧“未能充其志”的评语时,认为荀彧是借助曹操的力量,让百姓得以平安,汉室得以残存。而一旦曹操野心膨胀无法控制,荀彧却也做到了不肯苟活于人间,当真是为汉室忍辱负重的一代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