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无奈叹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与诸葛亮无关,主角出乎意料
2023-12-28
更新时间:2023-12-28 19:56:02 作者:知道百科
曹操,一个权谋家和军事统帅,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人物。然而,当他无奈地叹息着,“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被混淆、曲解时,我们不禁为历史的变幻所叹。实际上,这个令人惊讶的计谋和诸葛亮并无关系。那么,历史中真实的“草船借箭”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主角绝非我们所熟知的巧妙智谋家,而是一位令人意想不到的人物。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许多故事都非常精彩,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演义不是正史,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周瑜陷害诸葛亮,也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过,罗贯中在编写这个故事时,实际上是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将三国时期发生在其他人物身上的故事,经过改造放在了诸葛亮和周瑜身上。那么,真实的“草船借箭”是怎样的呢?主角又究竟是谁呢?我们先来简单地叙述一下《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然后再说正史中“草船借箭”的原型。在罗贯中笔下,具有儒将风采、胸怀宽广的周瑜被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设计陷害诸葛亮,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可没想到,诸葛亮利用草船和大雾,向性格多疑的曹操成功地“借”来了十万支箭,让周瑜的陷害计划彻底落空。
当然,其实这个故事的漏洞还是蛮多的,笔者在之前也有一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为什么草船借箭不可行,也欢迎各位前去阅读。这里我们就接着说一下正史“草船借箭”究竟是怎样的,或许更恰当地说,草船借箭的原型出自哪里,主角又是谁。
如果非要说草船借箭的原型和赤壁之战有联系,我想这个联系得从曹操说起。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可以说是惨败,这个惨败一直是曹操的心病,他一直想要打败孙权,也一直在增强实力,等待机会。我们前面的文章也说过,曹操的失败,和客观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来曹军就不熟悉水战,再加上当时流行瘟疫,曹军未战已经损失不少士气。也正因此,曹操从内心深处是不服这场失败的。所以,自从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开始训练自己的水军。终于,在赤壁之战五年后,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再次挥军南下。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征讨孙权,想要一雪耻辱,他与孙权对战在濡须口。刚开始时,曹操取得一点儿小成绩,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甚至还俘虏了当地的都督。但是后来,又陷入了被动胶着的局面。可能是受到赤壁之战失败阴影的影响,曹营军队都显得惊恐不安。孙权多次挑衅,可曹操就是按兵不动,固守阵营,不敢轻易出击。
有一天,孙权决定亲自去查看曹营军队部署情况,所以就带着一小队亲兵,亲自乘坐一条船,连同亲兵船队,前往查看。曹操得知孙权亲自来了,怕是有诈,但又怕对自己不利,就命令手下军队士兵严加戒备,不得轻举妄动。就这样,孙权大摇大摆地带着船队围着曹军阵营转了大半圈,甚至还击鼓奏乐了一番。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权能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大霸主,也和他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有着莫大关系。
曹操因为不能轻易选择出战,不得已只能让士兵放箭,飞箭全都落到了孙权所乘木船的一面,因为箭太多,重量都在一侧,影响了船身的平衡,孙权就让人把船掉个头,让另一面也被箭射满。就这样,孙权大摇大摆地乘着射满箭的船转回自己的阵营。这段故事在正史《三国志.吴主传》和《魏略》中都有记载。
曹操看到孙权敢于亲自探营,如此临危不乱,不禁发出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句话其实也很有意思,既有感叹孙权是个英雄,贬低刘表儿子软弱无能外,还有不服孙权想出口气的意味,将其以儿子相比。这句话,可以说其既有对孙权的赏识,又有羡慕嫉妒恨那种无奈感叹的味道。
这便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其实就是濡须口孙权探曹营,曹操让士兵放箭。至于船,并不是什么草船,孙权乘坐的船,如果能够挡住曹操的箭,人有隐藏之处,肯定是一条大木船。关于“借”,就更谈不上了,曹操是正当戒备,孙权也仅是巡查敌情,并不缺箭,也没打算去借箭,更何况,如果是木船,箭射入木船之中,也很难再次使用。
罗贯中将草船借箭的故事,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从曹操和孙权之间,转移到曹操和诸葛亮之间,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刘备阵营的褒扬和保护,让人觉得刘备阵营猛将威武,谋士神机妙算。其实,正史中,武将和谋臣最多的阵营并不是蜀汉,而是在曹魏。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魏略》
以上就是曹操无奈叹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与诸葛亮无关,主角出乎意料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曹操无奈叹息: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与诸葛亮无关,主角出乎意料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