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刘秀称帝之路(一):随兄起义,鏖战昆阳
2024-01-08
更新时间:2024-01-08 21:49:01 作者:知道百科
公元24年,汉朝的帝位岌岌可危,民不聊生。正值此时,一位名叫刘秀的英雄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他身穿戎装,握着长矛,伴随着数万勇士,他毅然决然地起义反抗,终结了吕、刘两家的割据局面。这是刘秀称帝之路的起点——随兄起义,鏖战昆阳。
论文武兼备者,观两汉帝王,无出汉光武帝刘秀之右者。
若论文,光武刘秀兴建太学、尊崇儒术此为汉文帝所不及;
若论武,光武帝能上马杀敌、南征北战,汉武帝亦不能比。
毛主席曾说过:刘秀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
被称作“位面之子”的刘秀从种地到称帝不过三年时间,其到底拥有怎样的文治武功得以逐鹿中原?又在何等的艰辛困境之中迎难而上呢?今天我们就来真实还原汉光武帝刘秀的“称帝之路”!
刘秀的家族关系:高祖刘邦创立汉室,经惠帝吕氏之乱又传于文帝,文帝传景帝。景帝有第六子名刘发,立为长沙王;又有第十子刘彻,是为汉武帝。
武帝一系,历经昭宣元、成哀平,七世而遇王莽,此龙脉遂断;长沙王一系,亦经六世而出刘秀,以成“光武中兴”。
由上图可见,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与汉成帝刘骜是平辈关系,王莽所鸩杀的汉平帝是刘秀的族侄。
长沙定王这一支,传至刘秀时早已经与王侯爵位无关。刘秀的父亲只是县令,在刘秀9岁时就已去世,另外刘秀有两位哥哥,分别是刘縯、刘仲。
成年后的刘秀勤勉耕田,他的哥哥刘縯经常笑他为乡巴佬,只知种地而无大志。其实刘秀心机深沉,性格内敛,与他的大哥刘縯的慷慨豪迈、刚强坚毅完全不同。
当时星相、谶书等预言一类兴起,在一次宾客宴会中,有人说出谶语(即预言):“刘秀当为天子”。当时宾客都认为是国师公刘秀(王莽的心腹大臣),没想到刘秀在座下说道“怎知不是我?”,于是宾客大笑。可见刘秀并非胸无大志,而是深藏不露。
舂陵起义连捷胜,急攻兵败小长安王莽末期,四方盗贼豪杰并起。
荆州南阳,刘氏兄弟也在谋划起兵,那一年刘秀28岁,跟随大哥刘縯起兵。
起兵便需要找帮手,单打独斗实难成功。当时刘秀兄弟三人在舂陵,与宛县的李氏兄弟约定立秋起事。
刘縯、刘秀等人在舂陵召集刘氏子弟和众豪杰共七八千人;正准备等宛城的消息,可是噩耗传来,李氏兄弟还没行动就泄露消息,宗族家属有64人被处死。然而乡众已经聚集,刘氏兄弟已经走上了不归路,只能另找盟友。
当时在全国,有两支起义军声名最大,一是东方的赤眉军,二是南方的绿林军。但绿林军因为遇到瘟疫,一分为二路,“新市兵”和“下江兵”;后来又有一路称为“平林兵”,与“新市兵”汇合。所以此时的南阳附近共有三支武装:
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于是,刘縯便与最近的新市、平林兵约定一同攻城掠地。这三队兵马一路北进,攻克唐子乡、湖阳、棘阳,连胜连捷,刘縯也建功心切,直逼南阳郡中心: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宛县对于长安的安全极其重要,当年刘邦入关,就是先取宛县,经武关入关中。宛县是入关东南路的最后一座坚固城池,若失宛县,就等于打碎了关中南大门的门锁。
宛县如此重要,刘縯知道,王莽的部将当然也知道;但刘縯却低估了敌军的实力,贸然进军。在小长安聚就遭到沉重打击,不仅损兵折将,刘氏宗族也有数十人在此战中丧生,其中包括刘秀的二哥刘仲,和姐姐刘元。
看到汉军惨败,新市兵、平林兵到底是些无忠无义、贪财近利的墙头草,正要解散离去;这时,另一支武装“下江兵”来到宜秋,共五千多人。遭遇惨败的刘縯刘秀知道新市兵、平林兵并不可靠,于是两人亲自去下江兵的兵营游说,希望一同进军,那下江兵首领也见刘縯等人是刘氏后裔、气度不凡,决定联合。
至此,南阳境内四路部队:汉兵、新市兵、平林兵、下江兵,合兵一处,重整士气。刘縯将军队分为六部,暂时掌握军队指挥权,重新布置新的作战计划。当然,看似团结一致的四支部队实则内部已经产生了分歧。
奇袭蓝乡得辎重,刘玄淯水称新皇遭遇失败的刘縯,得出不能直攻宛城的教训。在得知莽军的辎重在蓝乡的情报后,制定攻打蓝乡的计划;日期选在公元22年除夕之夜,此前刘縯已经令士兵休息三天,当天深夜,刘縯率军奇袭蓝乡,缴获敌军全部辎重。
莽军得知蓝乡遭袭,慌忙之中急忙来救,但为时已晚;汉兵、下江兵乘势进攻,歼灭敌军2万多人,一路行军,包围宛城。
蓝乡之战让起义军重整旗鼓、实力大增;随着对外的胜利,其内部矛盾渐渐凸现,主要表现在争夺指挥权、拥立谁当皇帝的问题上。
可拥立为皇帝有两个人选:平林军中的刘玄、汉军中的刘縯。
当时四支部队总和共10万余人,其中新市兵、平林兵的人数超过一半,他们当然不想服从军纪严明的刘縯等人的管教,而想拥立比较软弱的刘玄;
支持刘縯的只有汉兵和下江兵的部分将领。
两种分歧只能开会解决,刘縯表示先不要立皇帝,但怎奈新市、平林人数众多,且刘縯也不想内部分裂,一番争论之下只能同意立刘玄为皇帝。
结果就是在育水边上设立坛场,刘玄面向南方称帝,是为更始帝。更始政权设立三公职位,任命各路将军,其中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就是在此时,刘秀才真正的走上历史舞台。
更始军主力包围宛城。刘秀被派往昆阳,巩固宛城战场的北部边防。
刘秀等人率先攻克昆阳等地,此时王莽也征召42万大军,派将军王邑等人从洛阳出发,经过颖川,在昆阳与刘秀相遇。
昆阳之战昆阳(今河南省叶县),扼住南入宛县的咽喉通道。昆阳城虽小,但城池坚固,南有昆水,北有滍水,水运便利,是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现在我们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这场战役:
①兵力:王莽征召42万军队从洛阳进发,但是到了昆阳城下,集结的还不到10万。另一边更始军城中只有八九千人,所以从人数上讲,有十倍的差距。
人数虽有悬殊差距,但士气却不同:王莽军队多是从各个郡县抓过来的劳役,还有刚刚赦免的囚犯,他们本来就怨恨王莽的政权,人人皆思归汉;更始军虽然人数少,却是走投无路的贫民起义军,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推翻王莽。所以从团结程度来讲,莽军是远不如更始军的。
②将领:莽军的主要将领是王莽的心腹王邑、王寻,以及之前与汉军作战的严尤、陈茂。在到达昆阳时,王邑就与严尤产生了分歧,严尤建议直接攻打宛县的叛军;王邑不同意,他认为昆阳小城非常容易剿灭。事实证明王邑和严尤都错了,昆阳城小而坚固,并不容易攻打;另一方面,如果不攻下昆阳直接进入宛城,则莽军的后方便受到威胁。最后结果当然是王邑拍板决定兵围昆阳。
而更始军这一边,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刘秀坚持守住昆阳,为宛县战场争取时间;而其他将领都要弃城。在一番商讨下,刘秀说服了各部将领,并亲自出城求援。
③地形:昆阳城小坚固,且南有昆水,北有滍水,虽处平原地带,也有南北两道天险。莽军10万军队,把昆阳包围了几十重,兵营有上百个,然而莽军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把中军安排在河水岸边。兵法云:“绝水必远水”,即渡河后一定要远离河水安营扎寨,莽军扎营河边,便只能背水一战了。
上百兵营陈列,这阵势吓得还留在昆阳的守将想要投降,可是莽军贪功,不许其投降,这就更让来昆阳城内士兵死战。
莽军十万对战一万,依然久攻不下,早已士气低落;同时宛县那边传来消息,更始帝部队已经攻下宛县。
这时刘秀收拢1万援兵赶来,并亲自带领一千敢死部队如利箭一般冲向敌军。
刘秀冲锋陷阵斩杀几十人,大胜归营。众将士的胆量因此愈发雄壮。
正巧雷雨交加,刘秀率领各部队一同反击,在滍水岸边杀的莽军落荒而逃,可是莽军哪还有退路,纷纷落水逃亡,溺死的数以万计,直接将滍水堵的断流,剩下的严尤等人只能踩着河中的尸体逃走。
正是“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刘秀以2万人战胜10万人而一战成名,自此各郡县豪杰纷纷起义响应更始军。
更始军在宛县、昆阳两大战场获胜,政权渐已稳固,刘縯、刘秀在此两大战场功不可没。然而“树大招风”,新的祸患也紧随刘氏两兄弟而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后汉书》)
以上就是还原真实的刘秀称帝之路(一):随兄起义,鏖战昆阳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还原真实的刘秀称帝之路(一):随兄起义,鏖战昆阳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