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将其官职置于现代,你可能比他更疯狂

更新时间:2024-01-17 19:30:01 作者:知道百科

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可以追溯到身处异境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当代我们或许能更加理解这种压力带来的疯狂感受,因为现代社会对于官职的追求与竞争同样激烈。想象一下,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努力拼搏,挣扎求职,最终荣耀与压力交织在一起。也许,我们会被逐渐吞没的焦虑感和超出承受能力的压力击垮,也会像范进一样,踏入疯狂的境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古以来,读书进取就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自从隋朝首创科举考试、以科考来网取天下英才之后。读书就是许多有志之士的毕生追求。

人们从此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获得阶层的跃升,跻身王朝的统治阶层,进而有机会成为流芳百世的治世名臣。

“学而优则仕”也是一个千古信条,正是因为全社会都极力推崇读书人,人们也的确可以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整个中国社会的活力也被调动了起来,阶层之间的流动也由此成为了可能。

而科举考试也成为了全社会都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在宋朝的时候还出现了“榜下捉婿”的奇闻异象,而北宋的相公韩琦甚至还喊出了“东华门唱名者方为好汉”的诳语。

所谓“东华门唱名”就是指皇帝在东华门外逐一喊出高中进士的名字,面赐及第,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无上的荣光。《儒林外史》你的范进在中举后骤然发疯令人啼笑皆非,然而,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范进中举的难度和意义后,如果这样的幸运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可能你会比他还要疯狂。

一、科举制度下的中举之艰难

毫无疑问,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项伟大的发明,甚至后世诸国的公务员考试,也是由此演变而来。正是因为中国实行了这样的伟大制度,才终结了魏晋时期的门阀专制,使得下层百姓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成为王朝的中流砥柱,也结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社会禁锢局面,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到了唐朝时期进行了完善,而最终在宋朝得到了发扬光大。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十分的成熟,整个社会都在这样的制度影响下有序的发展着。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分为五个等次,分别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五级。就像攀爬阶梯一样,读书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次进行考试,然后才能晋级。而也只有在上一等级的考试合格并取得一定的身份后,才能进行更深等级的考试。

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前一般没有称谓,其只有参加了最基础的童试并合格后,才能被称为童生。童试一般是由县、府两级组织考试,只有通过了考核,才有了考秀才的资格。可是很多读书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童生,连秀才都考不上。

而院试是在州、府举行,参加考试的童生每年都会进行一场“岁试”,考中之后就成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生员”已经是进入“士”的阶层了,可以见官不跪,与百姓区分开来。不要小瞧秀才,秀才中的优秀者可以获得朝廷的赏赐,每月都有衣食供给,还能免除劳役和税赋。

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是由各省的省府举行,每三年一次,这是科举考试中第一个十分重要的考试,因为其考试的难度和录取的难度都呈直线上升。许多人或许能够考中秀才,但他很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迈过秀才的门槛。

而全省的秀才每三年集聚在省府参加考试,考中的名额却只有100名左右,录取比率约为百分之五,已经是十分的低了。

乡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举人”,这也是范进考中后发疯的那个类型的考试。举人就已经进入到了王朝的统治阶层,实现了身份和阶层的跨越。进可参加会试,运气好跨越成为进士,成为真正的封建精英,即使会试不中,也可退而求其次的谋取地方官职。

二、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范进能够中举,说明他已经具有了秀才的身份,但是这个身份对于他人生的改变影响不大。人们经常说“酸秀才”或者“穷秀才”,就是因为秀才本身具有一定的学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或者地位,可他们又有着读书人的傲气,和现实社会有冲突,就显得又酸又臭,还十分的贫寒,令人排斥。

可没有人说过“穷举人”,因为一旦考中举人,就已经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官府的门槛,可以做“老爷”了。范进考中举人之前,连他的岳父都十分的瞧不起他,可是一旦其身份转变,范进的岳父竟然称之为“贤婿”,人情冷暖至此,不得不令范进抓狂。

举人的好处自然是十分的多,就算范进暂时不继续参加科考,也不在本县谋求县丞等实权官职,他也能够拥有免除徭役,豢养家仆奴婢的权力。而且举人是被本地的地方官视为同僚的,双方可以谈笑风生,没有身份高低之别。

即使举人不小心触犯了律法,他也能够凭借着功名去冲抵一些罪罚,审讯的官员不能对其用刑,也不能进行逼供,否则就是和整个士林为敌,会遭到反噬。

所以范进中举之后,许多人马上就见风使舵的来巴结他,送田地,送铺面房屋,甚至还有卖身为奴求他庇护的。真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

范进不仅中举,而且高居第七名,这样的好成绩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范进能够在科举路上更进一步,考中荣耀门楣的进士。《儒林外史》中也介绍了范进后来的情况。范进此后的人生也犹如开挂一般。他在为母亲丁忧三年后,再度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

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范进中了进士后,整个人生也再次升华,他先是做了御史,后来又成为山东学道,也就是负责整个山东省的文风和科考,其权责比后世现代的一省教育厅厅长还要大,是真正的高官。

范进从一个蹉跎了半生的穷酸秀才一跃而成为具有实质利益的举人,怎能不发疯?这种大喜之后的癫狂也算是一种“人之常情”吧。

三、读书使人进步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读书学习。毛主席说“三天不读书,赶不上刘少奇”,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要想在世间立足,拥有卓越的知识,能够在书山之路取得优异的成绩无疑是最轻松也是最便捷的方法。

古人用科举为广大老百姓打开了一条晋升之道,这是中国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和不断前行发展的一大内因动力。而今在新时代,在祖国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为祖国的富强和强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读书能够丰富人的内涵,沉淀人的底蕴,一个真正有学识,有见识的人是谦逊而礼貌的。这个世界也没有无缘无故和随随便便的成功。虽然现今社会已经没有了科举制度,人们也不需要再啃那些艰涩难懂的“四书五经”,但是读书仍然是一个人必须全力以赴的行为,因为它将会带你前往你从来无法想象的美好远方。

小结:

“何时共乐升平事,风月箫笙声一夜间”,乡试之后的新科举人会吃上“鹿鸣宴”,苏轼的这首《鹿鸣宴》就生动的描述了那些春风得意的新科举人的荣耀、不易和苦尽甘来的喜悦、兴奋之情。

范进中举后的发疯或许是一种封建时期的丑态,但是我们也应该从中看出范进的努力和坚持,如果他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温故而知新,坚持学习,又怎么会有其最后的光宗耀祖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为何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将其官职置于现代,你可能比他更疯狂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为何范进中举后会发疯?将其官职置于现代,你可能比他更疯狂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为什么清朝人口会呈爆炸式增长,从2000万增至四个亿?

清朝人口呈爆炸式增长的原因众多,主要是由于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改良,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保障了人民的温饱。

2024-01-17 13:47

清朝人口短短两百多年间如何实现从不到1亿到4亿多的爆炸式增长?

在清朝这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从不到1亿迅速增长到4亿多,实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爆炸式增长。这一巨大的变化背后,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政府政策的推动。自然资源丰富、

2024-01-17 11:23

揭秘清朝人口激增:从2000万到四个亿的真相

清朝人口从2000万到四个亿的激增现象一直让人纳闷。通过揭秘,我们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有着许多真相。首先,清朝时期,国家稳定和繁荣经济带来了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丰富和种植技术的

2024-01-17 10:33

曹操抢走徐庶:真爱还是为了削弱刘备实力?

自古以来,爱情和利益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曹操非常聪明,他足智多谋,深谙世故。当他亲手抢走徐庶,这位被後世称为“卧龙”的智囊,我们的思绪不禁纷飞。是真正的爱情使他如

2024-01-17 08:04

曹操费尽心思获得的徐庶,与诸葛亮、庞统相比,实力如何?

曹操被誉为东汉末年的一代战略家,他费尽心思争取到的徐庶,与诸葛亮、庞统两位杰出的谋士相比,其实力可谓不可小觑。徐庶聪颖过人,对兵法战略以及政治智慧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与

2024-01-16 21:44

刘备与曹操——评徐庶的离开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上,刘备与曹操被誉为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之间还存在许多令人称道的谋士和忠诚之士。其中,徐庶更是备受瞩目。他以卓越的才智

2024-01-16 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