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胜利后,东吴都得到了什么战国呢?

更新时间:2023-05-19 14:49:05 作者:知道百科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赤壁之战后,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西蜀和东吴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双方矛盾加深。建安二十四年,蜀汉荆州守将关羽率军北攻襄阳、樊城,与曹军大战,孙权乘机派吕蒙偷袭关羽的后方江陵。关羽闻讯率军回救,兵败被杀,孙权占领了荆州。

  黄初元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章武元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刘备称帝后,为了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准备大举伐吴。诸葛亮、赵云等人对刘备此举不持赞同意见,认为曹魏是国贼,而孙权不是。现在曹操虽死,但曹丕篡汉,正好应该顺应民心去讨伐凶逆。从目前的局势看,大举伐吴对蜀汉是不利的。持这种意见的人还有许多,他们也都再三劝谏刘备不要出兵伐吴。此时的刘备已然做了皇帝,既志得意满,又报仇心切,根本听不进去众人的意见,他固执己见,决意伐吴。

  这年七月,刘备亲率五六万大军,大举伐吴。孙权面对刘备强大的攻势,为了保证荆州不再失守,将都城从建业迁到了武昌。同时,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五万人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刘备在东进的过程中,又得知了张飞被杀的消息。而且杀害张飞的张达、范强又投奔了孙权。刘备听罢,犹如火上浇油,更加坚定了他伐吴的决心。孙权虽然占领了荆州,但他仍不愿意破坏业已形成的孙刘联盟。他得知此事后,曾派遣使臣向刘备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也给刘备写信,劝他罢兵,但都被刘备拒绝了。

  刘备首先派遣吴班、冯习率先头部队,在巫县击败吴军,占领了秭归。治中从事黄权劝说刘备应坐镇后方,刘备不听,以黄权为镇北将军,驻扎长江北岸,自己亲率大军继续向长江南岸进发。同时,刘备还派侍中马良到武陵,联络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助作战。

  吴军大都督陆逊虽然年轻,但沉着冷静,机智勇敢。他认真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地形等情况,认为刘备率军东下,锐气正盛,求胜心切,而且居高守险,难以立即攻破,吴军应该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后发制人。当时,吴军将领们都不理解陆逊的意图,认为陆逊年轻胆小,十分不满。在陆逊的耐心劝说下,终于说服了众将。陆逊命令吴军退出山地,将数百里的山地留给了蜀军,把军队后撤到猇亭一带,等待蜀军的到来。

  章武二年正月,吴班、陈式的水军已进入夷陵地区,在长江两岸驻扎。刘备没有料到陆逊会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不得已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线数百里的土地上设立了数十座营寨,犯了兵家大忌。从正月到六月,双方相持不决。刘备为求速战,派人到阵前骂阵,陆逊毫不理睬。

  为了引诱吴军出战,刘备又派吴班率数千兵马在平地扎营,还在山谷中埋伏了8000人马。吴军将领纷纷要求出兵,陆逊识破了刘备的计策,稳住军心,仍然坚守不战。此时正值暑热季节,蜀军将士酷热难耐,加之兵力分散,运粮困难,军心开始涣散。刘备无奈,只得将水军转移陆上,在深山密林中扎营,等到秋后再发动进攻。此时,陆逊认为反攻的时机到了。陆逊首先向蜀军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进攻,虽然没有取胜,陆逊却从中找到了击败蜀军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火攻。

  一天夜里,天气像往常一样,依然潮湿闷热。疲惫不堪的蜀军懒散地沉入梦乡。刘备在大营中烦躁不安,久久难以入睡。他不知道,灾难正在一步一步向自己逼近。陆逊命令士卒们每人各带茅草一把,乘着沉沉的夜色,做好放火焚烧蜀军营寨的一切准备。一声令下,所有到达蜀军营寨的吴兵一齐点火。刹那间,火借风势,蜀军营寨被熊熊烈火吞噬了。数百里的联营变成了一条火蛇,拼命地挣扎着。

  陆逊乘蜀军大乱之际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朱然率军率先突破蜀军前锋,与韩当所部切断蜀军退路。潘璋率兵击败蜀军冯习率领的军队。诸葛瑾、骆统、周胤等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吴军连破蜀军营寨40余座,并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将张南、冯习和少数民族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投降了吴军。

  刘备仓皇逃遁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部署军队,凭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从四面围攻,蜀军再次被杀得大败,车船、器械及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数万将士喋血沙场。刘备乘夜突围,逃到白帝城,暂避一时。镇北将军黄权在长江北岸防御魏军,刘备战败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率众降曹。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陆逊顾忌曹魏乘机偷袭后方,不宜深入蜀境,下令撤兵。

  建兴元年,兵败白帝城的刘备由于在夷陵之战中遭到重创,一病不起。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将诸葛亮等人请到白帝城托付后事。四月,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夷陵之战,以吴军取胜告终。由于刘备的固执,葬送了自己和数万将士的性命,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孙刘联盟,葬送了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三国鼎立局面、也为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敲响了丧钟。

  夷陵之战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第一,蜀国的大军就人数来说并不占什么优势的。而小说之中说什么七十万大军,那只是小说作者为了可看性而夸大其词而已。事实上孙权上书曹丕,想要让曹丕帮忙抵抗刘备的时候,也只是说刘备有几万人而已,这还是为了让曹丕出兵而故意多说了。而根据《蜀记》的记载,司马昭灭蜀国的时候蜀国一共才十万的兵力。按照彰武元年也就是221年蜀国记载的人口才九十万人而已。而且蜀国还要担心魏国的突袭,所以说那时候蜀国能出动的兵力最多也就几万而已,和吴国出动的兵力应该是差不多的,这样算起来,蜀国的兵力兵力并不占什么优势。

  第二,就是这个时候刘备手下能出动的将领已经不多了。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关羽已经被杀,张飞也因为随意殴打手下,被手下杀了。黄忠也在公元220年就病死了。这个时候刘备的五虎上将只剩下马超和赵云两个人了,还有一个大将魏延。其中马超要坐镇西羌,因为只有他才能镇得住西羌。赵云因为多次劝阻刘备攻打东吴,所以这时候刘备就不喜欢他了,让他去后方接应。至于另一个大将魏延呢,被派往镇守汉中地盘了。所以说这个时候刘备攻打吴国,手下是没有什么厉害的将领的。

  至于第三个,就是准备不足。虽说刘备早就想要攻打东吴了,但是做的准备工作还是不太足。从蜀国到吴国,中间隔着川东大巴山,大巴山斜贯长江南北,崇山峻岭,河谷深切,地形复杂。军队是过去了,可是粮草等缀重可不是那么容易过去的,说以说运粮这件很关键的是就出问题了,蜀国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才能供应前线。还有就是水军的准备,太差了。有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是能不能大败吴国的关键,在夷陵之战可以看出来,蜀国的水军和吴国的水军差的太远了。反过来看孙权,早就做好了被攻打的准备了,所以说准备方面,蜀国差的太远了。

  第四,就是刘备的自身原因了,他骄傲了。在开始的时候,蜀国士气非常的高昂,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在彰武元年即221年的时候,蜀国军队一直在打胜仗,把陆逊等人打得落荒而逃,接连攻下很多的城池。下一年,又攻下了很多城池。又有吴国的很多人响应,背叛吴国而投靠蜀国,在这里虽说又陆逊故意打败仗的原因,但是也能证明这个时候蜀军是很强的。

  这样连续的胜利让刘备变得骄傲,变得轻敌。再有就是,古语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陆逊就是等的这个机会,这个刘备因为骄傲,轻敌而心生懈怠而没有防备的机会。这个机会被陆逊抓住了,说以放火烧了刘备的大营,最终导致夷陵之战大败,刘备只能逃往白帝城。

  综上所述,刘备在夷陵之战之所以失败,是有很多的原因的:兵力不占优势、缺少能征擅战的将领、准备严重不足、水军战力差距太大。还有就是刘备骄傲了,轻敌松懈了。但是小编认为刘备虽然有问题,但这次夷陵之败的原因绝对不只是因为刘备的不知兵。刘备这一生能有如此成就,又怎会连兵都不知。

  东吴从夷陵之战的胜利中得到了什么?

  第一,战争方面。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刘备东进的目的一是为关羽报仇,二是占领荆州,刘备并没有七十万大军,而吴国也没有二十万大军,兵力比并非3.5:1如此悬殊,双方兵力基本都在五万上下,算是持平。而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备进兵秭归,兵四万余”可以见得,甚至作为进攻方的蜀汉兵力还略少一些,加上蜀军没有靠谱的军师,没有合适的大将,而东吴以陆逊不逊于当年周瑜的才干和谋略,在水军优势的情况下,击败进攻方的刘备并不困难,所以火烧连营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在预料之中。

  那么单就战争角度而言,东吴成功阻止了蜀汉达成其克复荆州的战略目标,并且成功歼灭蜀汉军队主力,取得了战争胜利,保住了荆州四郡,也挫败了蜀汉的野心使其不敢也无力再次东进。可以说,此战为东吴争取到了相对安定的地缘环境。

  第二,政治方面。有些读过历史的朋友一直感觉夷陵之战损害了吴国和蜀国的关系,对兴复汉室不利,但殊不知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你就已经被《三国演义》洗了脑,失去了作为历史研究者的客观。因为三国中,只有蜀国的战略思想是北伐抗魏,兴复汉室,东边的吴国从来就没这么想过,而且恰恰相反,人家就想在江东安安稳稳待着,我不打谁谁也别打我。至于损害实力这点,笔者更不认同,东吴的实力并没有被实质性削弱,反而在此战后获得了无形的增强。

  大家可以好好读读之后的三国历史,蜀汉和东吴之间再也没有过战争,连摩擦都没有。而且就在仅仅一年之后,刘备去世,刘禅继位,东吴立刻和蜀汉完成了二次结盟,此后的四十多年一直没出任何问题,直到蜀汉灭亡。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夷陵之战后的吴蜀二次联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盟,远比第一次刘备心怀鬼胎,遮遮掩掩,四处找空子钻来的实际,因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阶段性结论,夷陵之战,并没有损害吴国蜀国的关系,相反,还促进并巩固了之后的吴蜀二次联盟。

  第三,国策方面。这点其实很关键,东吴政权在孙策死后就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当初孙策活着的时候想着的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而孙策死后,孙权继位,提出的指导纲领是“固守三江之险,静观中原之变”,而鲁肃在之后更完善了这个大战略的战术细节,即“进可横扫中原,退可雄霸一方”,说白了人家东吴的国策跟进攻没有啥关系,属于积极防御战略。

  当然人家也有这么做的资本,一是有地利“三江之险”,二是兵力充足“带甲百万”,还有水军优势,最后整个国家心态良好“江汉为池,何惧之有”,就是俩字,不怕。说到底,东吴国策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字“耗”,耗到你们内乱,耗到你们撑不住来打我,打我你也打不过,以逸待劳,积极防御,最后至少也能保住自己一亩三分地。所以在国策上,夷陵之战也未能改变东吴的国策,相反,夷陵之战的整个过程都是东吴自身战略战术思想的具现化,因此,此战更加坚定了东吴上下对国策的贯彻和实施,提高了凝聚力。

  第四,地缘方面。在刘备借荆州以后,曹魏攻打东吴走的是庐江到合肥再南下的线路,对东吴而言,和北方的庞然大物硬碰硬十分危险,一有闪失必然就是亡国,比如赤壁,比如建安十九年的曹操亲征,都很危险,不过还好,三军用命,军师靠谱,没出岔子,但是这危险的地缘环境也确实让当年的东吴没什么发挥空间。但自从建安二十四年夺取荆州以后,北方的曹魏大军就算是倾力南下,东吴也没有亡国危机了,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必须两线进攻才可能有战果,但两线进攻的绝大部分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毕竟神如郭嘉的谋士,曹魏政权也没出来第二个。

  而如果蜀国进攻,在孙权没有江陵之前,关羽从江陵带兵出征,优哉游哉江上漂一天就能打到孙权行辕,但在江陵归属东吴以后,刘备就算是东征,也得出川,先过三峡天险,然后才能顺流而下,这可不是一天两天才能做到的事情,而这个时间足够东吴做出预警和反应了。因此在地缘上,夷陵之战巩固了东吴政权对江陵要地的控制,使其地缘优势相对明显,在其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思想下,可保国土不失,政权不亡。所以,夷陵之战对于东吴而言,积极意义极大,百害无一利的观点并不正确。

  夷陵之战的胜利不仅使东吴巩固了优越的地缘条件,也打消了蜀汉对荆州的野心,而且巩固荆州尤其是江陵一带还使魏国对东吴的南侵变得困难重重,同时,此役的胜利使东吴君臣上下对既定国策方针的贯彻和执行力更上一层楼,也为东吴政权此后几十年的延续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为您推荐

土木堡之变是何时彻底结束的?与夺门之变是什么关系?

  很多人都不了解土木堡之变,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本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可是,被困在土木堡的明英宗、随同明英宗亲征的文官和

2023-05-19 14:42

诸葛亮多次北伐,他的战争开支是如何来的?

  蜀汉是三国时期政权,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

2023-05-19 14:42

生日快乐的文案

1 生日快乐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带有祝福和美好的祝愿,也蕴含着爱和关怀。当这句话从心底被传递和接受时,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愉悦和明媚。2 生日快乐这句话不仅

2023-05-19 14:42

血鹦鹉能和什么鱼混养

1 血鹦鹉是一种鲜艳多彩的鸟类,非常适合作为家庭宠物。不过,如果你想和血鹦鹉一起养鱼,就需要特别注意了。2 首先我们要知道,血鹦鹉是南美洲的鸟类,它们的食性比较特殊,

2023-05-19 14:41

国本之争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都不了解国本之争,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起始于万历十四年朱常洵出生,结束于万历四十二年梃击案发生后朱常洵被迫就藩洛阳,前后持续

2023-05-19 14:40

新中国什么时候成立的

1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宣告成立。2 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件伟大历史事件。此前,中国先后经历了100多年的鸦片战争、太平天

2023-05-19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