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宣布15个“不征之国”,这15个国家指的是哪些地区?

更新时间:2024-04-16 11:52:01 作者:知道百科

明朝为了保障国家的疆土安定,曾宣布了15个“不征之国”,这些国家包括朝鲜、越南、琉球、琉球、安南、柬埔寨、孟加拉、锡金、尼泊尔、缅甸、波斯、印度、凉州、琉球、东巴拉。这些地区被明朝视为友好国家,不需要征收赋税或兵役。这一政策向外交和贸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升了明朝在东亚和南亚的影响力。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训》,针对东亚诸国列出了15个“不征之国”, “颁行天下诸司”。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对明初的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贯穿整个明朝的外交基石。

明初为什么要建立“不征之国”的朋友圈呢?

上图_ 《皇明祖训》之不征之国

朋友圈里都有谁?

细数15个国家,可以分为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等三个圈子。

东北亚的圈子里有朝鲜国(今朝鲜半岛)和日本两国。

东亚圈包括大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和小琉球国。

东南亚的成员最多,有安南国(今越南北部)、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后被安南灭国)、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八昔)、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今爪哇岛)、湓亨国(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文莱)等11国。

上图_ 明朝《坤舆万国全图》中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位置

据统计,洪武年间的127件外交诏令中,除1件针对中亚的撒马尔罕外,其余126件均和“不征之国”有关。诏令显示出的信息量很大,表现出明朝对“不征之国”的不同态度。

首先,对待朝鲜和日本,凭借绝对的武力威慑,使两国“皆喜且惧”。

其次,对大小琉球与中南半岛诸国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双重策略。最后,其余国家处于明朝外交的第三层级,外交手段根据具体形势灵活处置。

总体来说,明朝根据距离的远近实施差异化的对外手段,距离越近,政治、军事与文化的作用越强,距离越远,经济牵制效果越大。

上图_ 出使琉球王国的明朝官船

反思前朝 改弦更张

朱元璋深信传统外交思想恪守的“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原则。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九月,朱元璋坦言:“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招至“载诸史册,为后世讥”。他指出:通过战争征讨蛮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而元朝穷兵黩武、疲师劳民最终导致倾覆逃亡。

朱元璋认为盲目对外扩张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的战争加剧了百姓的负担,造成国家内部动荡不安。基于这些考虑,他主张海外国家“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以此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对于没有威胁的国家,中国决不轻易兴兵讨伐。

《皇明祖训》明确提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他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自功,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其实,朱元璋在总结前朝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征之国”的构想,构建和谐友好的聊天群,显然很有必要。

上图_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位皇帝

北元尚存 全力攻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义军风起云涌,元朝政治摇摇欲坠。七月二十八日,元顺帝退守塞北,史称“北元”。当时,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和明朝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尽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遗余力地打击北元,仍然无法根除北方边境的危机。

为了防备北元军事力量对中原的骚扰和反扑,明朝“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上图_ 北元(1368年—1402年),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政权

永乐年间,九边投入兵力68万,随后人数常有变动,万历时达到峰值,多达88.5万人,崇祯时期,戍边兵力也有59万人。《明史·兵志》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满怀忧虑:“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其中透露出对北元的警戒防备之心。明朝的军备资源被北元大量牵制,朱元璋倡导“不征之国”, 强调“今朕统天下,惟愿民安而已,无强凌弱、众暴寡之为”的宗旨,实质上是“南抚北缫”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减轻军事行动对社会和经济形成的压力。明朝此时建群,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

上图_ 作战中的明军

元亡明替 重塑秩序

元朝是横跨欧亚的多民族帝国,其影响力远播东南亚。三屿国位于现今菲律宾群岛西南部。元世祖曾“命选人招诱之”,三屿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当元朝“军船过其国,国人饷以粮食”,充分展现了对元朝的诚意。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宣谕各国:“朕肇基江左,扫群雄,定华夏,臣民推戴,已主中国,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顷者克平元都,疆宇大同,已承正统,方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惟尔四夷君长酋帅等,遐远未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这份诏书既是一份表明立场的国书,又是一份重建秩序的宣言。

它一方面宣告了明朝“已承正统”,具有不可辩驳的合法性。各国应该服从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

另一方面要求各国“相安于无事”,遵守明朝制定的游戏规则,才能“共享太平之福”。诏书恩威并施,义正词严,后来发展成为朱元璋和平外交的中心思想。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朱元璋以“祖训”的形式,强化“不征之国”的权威性,严令后世子孙“一字不可改易”。他告诫继任群主切忌“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东亚诸国应该“彼既不为中国患”,换取自身的安全稳定。

从根本上说,朱元璋之所以宣布“不征之国”,是因为他必须要对继任者和东亚诸国进行双重约束,前者“不得无故而征”,后者要有遵奉明朝的清醒认识。朱元璋不只是给“兴兵”划定了红线,还为东亚诸国明确了底线。可见,“不征之国”并非单纯提倡和平外交的聊天群而已,还象征着明朝担任着群主的职责,掌握着管理、仲裁和惩罚的权力。

上图_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朱元璋着力加强明军的建设,以此为后盾,他深知谋略和外交远比军事更具优势。明初提出的“不征之国”,继承和发扬了长久以来的“朝贡体系”,建立起广泛认同的汉文化政治圈,成为各番邦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实际约束者,这一成就足以证明朱元璋政治理念“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文:计白当黑

参考资料:

【1】郑 宁 “不征之国”与明初国际秩序的构建

【2】万 明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和实践

【3】官修史书 《明太祖实录》

【4】官修史书 《朝鲜太宗实录》

【5】官修史书 《明史》

【6】官修史书 《明实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就是明朝为何宣布15个“不征之国”,这15个国家指的是哪些地区?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明朝为何宣布15个“不征之国”,这15个国家指的是哪些地区?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墨子与老子、孔子最大的不同:余秋雨眼中兼爱非攻的墨子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主要思想,主张关爱他人,反对暴力和战争。与老子和孔子不同的是,墨子强调的是以兼爱之心来构建和谐社会,而不是依靠道德修养或权力统治。他认为,唯有尊重他人

2024-04-15 17:41

墨家思想:兼爱非攻的哲学理念及其导致墨家消失的原因

墨家思想提倡的兼爱非攻的哲学理念,旨在推崇爱与和平,主张克制暴力,平等对待所有人。然而,正是这种理念的推行,却导致了墨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逐渐式微。因为在乱世之中,兼爱

2024-04-15 16:27

五子登高:探索儒家、墨家、道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是四大思想学派,各自具有独特的政治理念和观点。儒家注重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主张以德治国;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侵略;

2024-04-15 16:22

东西方哲学对于“爱”之探讨

在东西方哲学中,对于“爱”的探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方哲学强调爱是一种情感,源自于个体的内在感受和需求,是一种自由选择和奉献。而东方哲学则认为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和普遍

2024-04-15 15:48

正确理解墨家兼爱非攻的含义

墨家兼爱非攻教义,是儒墨道三家中墨家的核心理念之一。兼爱即指广泛普及爱的观念,不分亲疏,平等对待。非攻则是主张避免使用暴力手段解决争端,而以仁爱和和平来化解矛盾。墨家

2024-04-15 15:47

“兼爱非攻”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

兼爱非攻是中国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遵循道德规范,以和平与仁爱来化解冲突与争吵。这一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反对使用暴力与冲突来

2024-04-15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