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著名将军傅恒在历史上有什么事迹?
2023-03-22
更新时间:2023-03-22 11:45:46 作者:知道百科
清朝名将傅恒在历史上有何事迹?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他很像汉武帝时的卫青,居功却不自傲,位高却不自负,虽备受乾隆恩宠,却从不恃宠而骄,知分寸、懂进退,这就是对傅恒最贴切的评价。
看完急报后,乾隆皇帝大惊失色,当即下诏,用严厉的口吻,命令傅恒火速班师回朝,并且还在上谕中强调,仗可以不打,但傅恒必须完完整整的回到京师。
仅此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乾隆对傅恒的偏爱,为了他情愿放弃战机,而纵观傅恒的一生,类似的事情可谓是数不胜数。
毫不夸张地说,乾隆对傅恒,称得上是宠到了骨子里,甚至为了他大行双标也不在乎。
但傅恒却犹如汉代的卫青一般,虽贵为外戚,又屡立奇功,却依然行事低调谨慎,《清史稿》有云:“傅恒乃慎重将事”,是对他最真实的形容。
傅恒全名富察傅恒,他的亲姐姐,是乾隆皇帝心中唯一的白月光富察皇后。
乾隆皇帝一辈子有不少女人,但最爱的一个,莫过于是皇后富察氏,两人从年少时结为连理,一路相知相伴,感情极为深厚。
而得益于乾隆对于富察皇后的深厚感情,富察家族也由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额外照顾,而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就是这份照顾的最大收益者。
不过,傅恒与其他喜欢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不同,他用自己的能力,赢得了乾隆皇帝的厚爱。
早在乾隆登基之前,傅恒就被选入宫中,担任乾隆的伴读,到了乾隆登基之后,傅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乾隆的贴身侍卫。
而他的官职,也从当上侍卫不久之后,开始了火箭般的蹿升。
乾隆五年,傅恒被提拔为蓝领侍卫,仅仅一年后,他又升任头等侍卫,到了乾隆七年,乾隆皇帝更是大笔一挥,晋升傅恒为御前侍卫兼内务府大臣。
这还不算完,又过了一年,傅恒再次得到升迁,出任户部右侍郎,算是正式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位。
而在四年后,也就是乾隆十二年,傅恒已经升任户部尚书,同时身兼军机大臣以及议政大臣等多个重要职位。
从乾隆五年到乾隆十二年,短短七年的时间,傅恒从一个普通的六品侍卫,一路蹿升至一品大员,这种升迁速度,用火箭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那么,乾隆如此厚爱傅恒,并给他了常人所没有的殊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很简单,乾隆如此升迁傅恒,大致有三点原因:
其一,傅恒是富察皇后的亲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这一点在前文就已经讲过,乾隆皇帝出于爱屋及乌,给与了傅恒这个机会。
其二,傅恒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错,他很早的时候就是乾隆的伴读,史载他生性谨慎,勤奋好学,因此就深得乾隆的喜爱。
其三,傅恒的家世显赫,除了他的姐姐是皇后之外,傅恒的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朝时的重臣,父亲李荣保也是雍正朝时的重臣之一,另外,傅恒的伯父马齐,更是康熙、雍正两朝时的显赫人物。
当然,不管是家世还是背景,这些都是外在因素,乾隆提拔傅恒确实考虑到了这些不错,但与傅恒有着一样背景和家世的八旗子弟不在少数,为何就偏偏提拔他呢?
这要是说起来,就要说到乾隆登基之初,当时朝堂上的局势了。
乾隆登基时,朝中有张廷玉、鄂尔泰以及讷亲三个旧臣,他们均属于雍正临终时留下的顾命大臣,但对这三个人中的张廷玉和鄂尔泰,年轻的乾隆着实喜欢不起来。
为什么呢?一来这二人是雍正的嫡系,二来即便是乾隆想把他们培养成自己的心腹,难度也确实太大,毕竟当时这两人的年纪也着实不小了。
因此,初登大宝的乾隆皇帝,急需培养一个自己的嫡系之人,看来看去,他就看上了讷亲。
讷亲是满洲贵族出身,其人品和能力都十分出色,并且当时他还算年轻,把他培养出来的话,就足以顶替张廷玉和鄂尔泰在朝中的地位。
乾隆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而讷亲从乾隆二年开始,就屡次升职,不仅进入军机处,还在之后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到了后来鄂尔泰病逝时,讷亲就名正言顺的顶替了鄂尔泰。
不过,在讷亲被提拔起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将来谁去制衡讷亲呢?
俗话说有备无患,况且乾隆皇帝历来喜欢利用一方势力来制衡另一方势力,因此,为了将来考虑,乾隆皇帝就开始寻找另一个新的人选。
而乾隆的小舅子傅恒,就成了当时最合适的人选。
之所以合适,有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傅恒的人品和能力确实不错,加上又是乾隆的伴读,这就让乾隆对他极为熟悉,因此就优先考虑;
第二呢,就是傅恒的家世,祖上都是有功之臣,称得上是名门之后,又是满洲贵族,这一点也是加分项之一。
第三嘛,那就比较直接了,毕竟他是乾隆最爱的那个女人的亲弟弟,不提拔他提拔谁呢?
于是,在乾隆五年开始,乾隆皇帝就开始有意识地提拔傅恒,而傅恒也从一个普通侍卫一路升迁至朝廷的一品大员,这一切,既是命运的结果,也是时运的使然。
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发生叛乱,乾隆皇帝先后多次派兵前去平叛,但屡遭失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在乾隆十三年,乾隆委任讷亲为经略,主持征讨大小金川战事。
不过,讷亲虽说政务能力不错,但军事能力较差,在到达前线后,他从不亲临一线了解战事,只是坐在大帐中遥控指挥,并且,他与大将张广泗不合,造成了军中政令不一。
而这样一来,就让乾隆分外生气,要知道讷亲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如今却这么没用,这简直是在打乾隆的脸。
最终,乾隆下旨,痛斥讷亲劳师糜资,损兵折将,将其定为死罪,随即处斩。
十分讽刺的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乾隆处斩讷亲的那把刀,还是讷亲的爷爷遏必隆当年用过的刀,用爷爷的刀砍孙子的头,乾隆出的这个主意也是没谁了。
但讷亲被治罪后,大小金川还得打,关键时刻,乾隆小舅子傅恒主动请缨,表示愿意揽下这一摊子烂事。
最终,在大将岳钟琪的配合与帮助之下,傅恒只用了半年,就平定了大金川的叛乱。
乾隆十四年二月,傅恒得胜班师还朝,大喜过望的乾隆皇帝晋封傅恒为忠勇一等公,赐宝石顶、四团龙补服,并在不久后,特意在东安门附近为傅恒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府邸。
通过征伐大金川一战,傅恒奠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虽说他是乾隆的小舅子,但其能力也得到了朝堂上下的普遍认可。
在此之后,傅恒再接再厉,又多次为姐夫乾隆分忧解难,而最帮助乾隆分忧的一次,是清廷征讨准噶尔一战。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发生内乱,乾隆皇帝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有意出兵,想一举平定准噶尔。
但在乾隆一心主战的同时,朝中的大臣却大多并不赞同,不少人提出了主和的条陈。
关键时刻,又是傅恒站了出来,力挺乾隆皇帝,主动表示愿意负责此次战役。
傅恒主动请战的举动,在当时可谓是深得乾隆之心,最终,欣慰加高兴的乾隆批准了傅恒的申请,任命他为最高统帅。
之后,傅恒全身心地投入到此次战役的各项筹备工作中,针对前线战况,傅恒带着军机处官员,“日夜随侍,候报抄录”,并积极配合乾隆皇帝指定各种策略。
在姐夫和小舅子的密切配合下,清军于次年攻克准噶尔,并且还俘虏了准噶尔大汗达瓦齐,至此,令清廷头疼了七十多年的准噶尔终于彻底平定。
准噶尔一战,是乾隆皇帝一生中最值得引以为傲的战役之一,而这场战役的成功,离不开当初傅恒力排众议支持姐夫乾隆,因此,在战后,乾隆皇帝论功行赏时,对傅恒尤为大方。
原本,在大金川一战后,傅恒因为战功已经被封为一等忠勇公,而这次准噶尔一战,乾隆再次加封傅恒为一等公,这种再次封公的待遇,实属旷世恩典。
不过,傅恒却十分有自知之明,他坚持向乾隆辞去封赏,称自己在大金川一战中受封一等公就“已为过分”,因此,坚决不肯接受这次封赏。
最终,乾隆皇帝同意了傅恒的请求,转而安排人将傅恒的画像,列于紫光阁,并居功臣首位。
至此,傅恒成为了朝堂上下炙手可热的人物,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数不胜数,既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又是屡立战功的能臣干吏,这就让无数人对主动示好,溜须拍马者也不在少数。
而傅恒在这种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保持了难得的清醒,这种定力和能力,才是傅恒一生能深得乾隆看重的最大本事。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高气傲,说白了就是自负。
在他眼里,没有人能比他优秀,也不允许有人比他优秀,因此,在傅恒逐渐炙手可热的时候,来自姐夫乾隆的敲打,就无时无刻的存在于傅恒的工作和生活中。
如果这两个官员是普通低级官员倒也没什么,问题是这二人可是大学士。
而这一幕,刚好让乾隆看见,对此,乾隆认为十分不合规矩,不由自主地就把这种情绪发泄了出来,在整场宴会上,乾隆对傅恒态度十分冷淡。
还有一次,是傅恒的大哥去世,在举办葬礼时,满朝文武几乎都前去吊唁,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导致傅恒家附近出现了交通堵塞的盛大场景。
当然,这件事同样被乾隆皇帝得知,之后在某次议政时,乾隆特意提了出来,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批评傅恒。
更有意思的是另外一次,当时的傅恒已经人到中年,身材上略有些肥胖,有天上朝时,因为担心迟到就紧跑了两步,在他跑的气喘吁吁时,刚好被乾清门的侍卫看到,侍卫们就调侃傅恒“身肥了”。
其实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传到乾隆皇帝的耳朵里后,乾隆皇帝悠悠地来了一句,说傅恒不是身肥,而是心肥了。
类似于这样的小敲小打,可谓是无处不在,乾隆在大力提拔傅恒的同时,也时时刻刻不忘记用各种方式来警醒傅恒,而傅恒对此也十分清楚,每一次敲打,他都会铭记在心,在之后做起事来,更加的低调和谨慎。
这也就是为何在平定准噶尔后,傅恒坚决不接受乾隆再次加封他为一等公的赏赐,不为别的,就为了让姐夫乾隆对自己放心。
汉朝时,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其平定匈奴的功绩有目共睹,也因此获得的汉武帝的诸多封赏,但卫青也是行事低调,虽然是功勋卓著的外戚,但从不恃宠而骄,时时刻刻保持谨慎。
傅恒的功绩也许比不上卫青,但他这份谨慎,与卫青一般无二。
由于战事多次失利,导致前后有三名云贵总督自尽,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但不久后,受到恶劣的气候环境影响,傅恒与军中多位将领不出意外地也染上了瘴疠,甚至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
得知傅恒病倒的消息后,乾隆可谓是心急如焚,连续下了好几道上谕,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意思,赶紧麻溜回京。
在这些上谕中,乾隆十分明确的表达,仗打不打都无所谓,但傅恒的命金贵得很,不能有丝毫意外。
最终,傅恒拖着病体回到了京城,但可惜的是,在回京两个多月后,还是没能抵挡住愈发厉害的病情,在乾隆三十五年七月病逝,年仅48岁。
傅恒死后,乾隆极为伤心,为了送自己小舅子最后一程,亲自来到其府邸在灵前祭酒,并且,赐给傅恒了一个规格极高的谥号“文忠”。
不要小看这个谥号,在清朝,文忠是满族大臣能获得的最高一个谥号,在傅恒之前,也就汤斌和索尼死后才有,由此可见,傅恒在乾隆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所以,傅恒是清朝历史上,难得的一个名将,他的人品以及处事方式,是清朝其他战功显赫的武将所不具备的,居功不自傲,懂进退知方寸,就是傅恒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