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如何谋取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
2024-05-23
更新时间:2024-05-23 08:48:01 作者:知道百科
慈禧太后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女性统治者,她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通过巧妙的政治手段和勾心斗角,成功谋取了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作为一个处境尴尬的妃嫔,慈禧太后在自己的晚年才获得了对全国大政的掌控权,她运用她的聪慧和权谋,稳固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权力。
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有这么一个问题:
慈禧太后是女流之辈,而且也不是皇家的女儿,她竟然登上了大清帝国权力的巅峰,做了大清帝国几十年实质意义上的统治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怪事,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慈禧太后宫廷画像
今天,老冯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把这事,为你简单捋一捋。
注意:本篇小文,是通俗读物,不是学术著作,只求老少咸宜,简单粗暴把故事的主干讲清楚,不求细节,谢谢谅解。
这事啊,得从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说起。
咸丰皇帝宫廷画像
咸丰皇帝虽然后妃有十几个,但是,他生育能力不行,男孩一共只生了两个,其中一个还只活了几个小时。
所以,咸丰皇帝存活下来的儿子,其实只有一个,他就是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宫廷画像
而载淳的亲生母亲,就是慈禧。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咸丰皇帝的正室皇后,并不是慈禧,而是慈安(钮祜禄氏),慈禧在咸丰皇帝生前,只是一个贵妃。
慈安太后宫廷画像
不过,慈禧虽然是贵妃,但是母凭子贵,所以,在咸丰皇帝的眼中,慈禧是很重要的一个女人,经常陪在皇帝身边,咸丰也经常叫慈禧代他批阅奏折,慈禧从中锻炼了一定的能力。
那么,在1861年这一年,载淳才5岁,当年夏天,咸丰皇帝病死了,在临终的时候,咸丰皇帝对自己死后的国家大事的安排,是这样的:
咸丰皇帝将刻着“御赏”和“同道堂”字样的两个印章,分别交给了两个人:
一个印章,交给了正室皇后慈安(钮祜禄氏)。
一个印章,交给了年仅5岁的儿子载淳。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
然而,因为载淳只有5岁,根本不懂事,所以实际上,载淳的那枚印章,是掌握在载淳的生母(慈禧)的手中。
这两枚印章,代表了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任何重要的文书,必须经过这两枚印章的盖章,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说到这里,我们补充一下:慈禧原本是贵妃,但是,咸丰皇帝死后,慈禧母凭子贵,也获得了“太后”的头衔。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换句话说,咸丰皇帝把国家大权一分为二,一半给了慈安太后,一半给了慈禧太后?
并不是。
其实,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虽然手上持有两枚印章,但是,她们两个人只有盖章权,并没有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在两个太后之外,咸丰皇帝还安排了八个最信任的大臣,让他们来处理国家大事,史称“顾命八大臣”,这八个大臣是:
顾命八大臣之一:怡亲王载垣。
顾命八大臣之二:郑亲王端华。
顾命八大臣之三:户部尚书肃顺。
顾命八大臣之四:额驸景寿。
顾命八大臣之五:兵部尚书穆荫。
顾命八大臣之六:吏部左侍郎匡源。
顾命八大臣之七:礼部右侍郎杜翰。
顾命八大臣之八:太仆寺少卿焦祐瀛。
咸丰皇帝临终之前安排八大臣处理国家大事(剧照)
原来,咸丰皇帝临终之前的想法和安排,其实是这样的:
国家大事由“顾命八大臣”商量着办,八人商量合计完了之后,把方案交给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让两个女人看过,如果没有异议的话,盖个章,确认一下,然后,就这么定。
对于这一招,我们今天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做“权力制衡”。
是的,咸丰皇帝既要“顾命八大臣”处理国家大事,但同时又担心八大臣不受制约,所以,咸丰用慈安、慈禧的两个大印,来制衡八大臣。
反过来说也一样:咸丰也用八大臣,来制衡慈安、慈禧两个女人。
可见咸丰皇帝临终时的心思是这样的:
用两个女人来制衡八大臣,使八大臣不能垄断国家大权、胡作非为。
同时,用八大臣来制衡两个女人,也使两个女人也不能垄断国家大权,胡作非为。
这,就是咸丰皇帝去世之时,留下来的顶层政治设计。
看起来挺“科学”。
然而,咸丰皇帝并没有想到:他临终时设计的这个“权力制衡”,在他死后,演变成了“权力斗争”。
原来这套看似“科学”的“权力制衡”制度,运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逐步演化成这个样子:凡事都是八大臣说了算,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则变成了八大臣的“盖章机器”。
有时候,慈禧太后对国家大事的处理方案提出看法,以肃顺为代表的八大臣断然拒绝,他们声称:慈禧太后没有资格过问国家大事,她只管盖章即可,为此,肃顺甚至有时候对慈禧出语不逊,口出狂言。
肃顺
日子久了,慈禧和慈安,都开始觉得自己受委屈了,她们认为:八大臣拿她们做盖章机器,不尊重她们,“欺负”了她们。
从慈安和慈禧看来,八大臣是打工仔,她们俩才是老板,好了,现在打工仔把自己当老板了,老板反而被当成打工仔了。
肃顺在慈禧面前,狂到什么地步呢?
晚清的京官李慈铭,在他的名著《越缦堂国事日记》里,有这么个记载:
“(肃顺)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
这段话说的是:慈禧太后有一回憋不住了,她决定先礼后兵,提出参政的意愿,希望参与理政,肃顺当堂强烈反对,他朝慈禧大吼大叫,把慈禧身边幼小的同治皇帝吓哭了,而且吓尿了,尿到了慈禧的衣服上。
这就是肃顺。
你说,这事换了你是慈禧,你能忍么?
是可忍,孰不可忍?
慈禧太后决定:反抗,报复。
于是,慈禧和慈安密谋,她们考虑到:以肃顺为代表的八大臣,现在如此飞扬跋扈,如果放任不管,将来同治皇帝长大了,一定会被八大臣“挟天子以令诸侯”。
所以,两宫太后认为:即使不为自己考虑,即使仅仅为小皇帝的未来考虑,也必须把肃顺等八大臣除掉。
那么在这个时候,恰好有另外一个人,他也不服气,他也对八大臣充满了敌意,这个人是谁呢?答案是:恭亲王奕䜣。
奕䜣
原来,恭亲王奕䜣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但是,咸丰皇帝死了之后,奕䜣眼睁睁看着八大臣垄断国家大事,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奕䜣觉得自己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心有不甘,所以他认为:八大臣可恶,该死。奕䜣也想动手打倒他们。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当年皇四子(咸丰)被立为皇帝,奕䜣落选,这事一直是奕䜣的心病,奕䜣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这时咸丰死了,咸丰留下来的八个老臣,恭亲王奕䜣自然视为眼中钉,不除不快。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于是呢,恭亲王奕䜣和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就秘密联系上了,开始密谈这个事。
结果,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发动政变,打倒顾命八大臣。
于是呢,奕䜣和慈安、慈禧,暗中联系了朝中的一群大臣,取得了关键文官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奕䜣和慈安、慈禧也联系了在北京周边拥有重兵的胜保、僧格林沁等大将,取得了他们的支持,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发动政变这种事,当然必须要取得军队的支持。
那么,为什么朝中关键的文官、武官,愿意站到奕䜣、慈禧这边呢?答案是这样的:朝中关键的文武大官,多数都讨厌八大臣,尤其讨厌肃顺,为何?因为肃顺曾经说过:“旗人多混蛋”、“要重用汉人”等话,肃顺的“亲汉”立场,早就得罪了朝中很多的满蒙大臣,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八旗亲贵。
换句话说,从胜保(满洲镶白旗)、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看来,除掉肃顺,实际上也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
搞定了文官。搞定了武官。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然而此时,八大臣被蒙在鼓里,他们大难临头,却一无所知。
1861年11月2日,奕䜣和慈安、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发动了“辛酉政变”,封锁北京城,对“顾命八大臣”开展了大搜捕,分别下狱,并且,对他们作出了以下的处置:
肃顺:斩首。
载垣:赐死。
端华:赐死。
景寿:撤职。
穆荫:撤职。
匡源:撤职。
杜翰:撤职。
焦祐瀛:撤职。
肃顺下狱,不服,在狱中终日怒骂(剧照)
其中依据史料记载,核心人物肃顺被捕的时候,他非常不服,一直在拼命挣扎,而且一边挣扎一边破口大骂:早知道有今日,我就杀了(慈禧)这个娘们,没想到被这婆娘算计了!
肃顺被拉到菜市口杀头的时候,直到死前一刻,仍然在骂。
肃顺被杀头
打倒了八大臣之后,满清朝廷变成了这么一个体制:两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恭亲王奕䜣被封为“议政王”,辅助朝政。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值得一提的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两人,虽然一起垂帘听政,但事实上在名义上,慈安太后才是咸丰的正室皇后,所以,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比慈安低一级的。
然而事情好就好在于:慈安太后这个人,对处理朝政,兴趣不大,而慈禧太后则刚刚相反,她对处理朝政,兴趣很大,于是,两个女人刚好是互补的关系。
而且关键在于:慈禧太后情商高,她晓得自己地位比慈安太后低一级,所以,慈禧太后从来不挑战慈安太后的权威,每逢大事,必然向她请示。
看来,慈禧是吸取了八大臣的教训:到底谁是老板,谁是员工,这事要分清。
简单地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关系,类似于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也类似于后来慈禧和光绪的关系。
20年之后,也就是1881年,慈安太后死了。
慈安死后,慈禧太后变成了垂帘听政的唯一的一个太后,从今以后,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质上,慈禧变成了大清帝国一手遮天的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当年,光绪皇帝10岁。
简单地说,这就是慈禧太后成为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的过程。
那么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应该总结什么经验教训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教训可以总结,但不一定很全面:
教训之一:打工的时候,一定要尊重领导,不要冒犯领导,不要挑战领导的权威,在本案中,肃顺等人触犯的,就是这个原则性的错误,使自己丢了性命,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教训之二:一朝天子一朝臣,老上司退休了、辞职了,新来的上司,你要非常谨慎对待,一不小心,你可能会自身难保。
教训之三:如果不慎得罪了人,要及时寻求救济手段,要么主动澄清误会,必要时要认错,如果不愿认错,也不愿和人沟通,那么,就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自卫措施,不要坐以待毙。
教训之四:不要因为对方是女性,而放松警惕,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女人,手段比男人还要毒辣。
教训之五:在任何圈子,都要团结大多数,肃顺明知大清的实权在旗人手中,偏偏放出“旗人多混蛋”这种话,明言重用汉人、明言压制旗人的前途,得罪了当权派的大多数,结果在关键时刻,遭到孤立,没有人愿意挺他,最终走上死路。
本文任何地方若有疏漏,欢迎朋友们补充、批评、指正。
以上就是慈禧太后如何谋取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慈禧太后如何谋取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