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为什么百姓都责怪赵括?
2023-04-25
更新时间:2023-04-25 10:10:23 作者:知道百科
纸上谈兵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的是长平之战时,赵军统帅由廉颇换为赵括。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被动防守的战略,选择主动出击。最终被秦军诱敌深入,在长平大败。因其在战前谈论兵法头头是道,而最终战败,被后人称为纸上谈兵。
作为统帅,赵括有一定的责任,但这场战争的失利,真的全怪赵括一人么?
一、赵括其人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他第一次在当时的战国军事圈露脸,是跟着他爹一起去打齐国时候的事。
当时赵军攻打齐国麦丘城,久攻不下。见赵奢很苦闷,赵括就说,我们围困麦丘多时,城中缺粮,不如我们给麦丘城里扔粮食。赵奢采用赵括的方法,没过几日城内人民起义,麦丘不攻自破。自此之后,战国军事圈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从这件事明显可以看出,赵括并不是个鲁莽的人。他打仗是动脑子、玩谋略的。
二、长平之战
这场战争开始之初,赵军秦军对峙长平。双方都很难受,谁也打不过谁。这个消耗战的制定者是赵国名将廉颇。廉颇起初指挥赵军正面对战秦军时,吃了几场败仗。发现自己指挥赵军在正面战场不是秦军的对手。但双方对峙的上党地区,离赵国本土近,离秦国远。所以采取了持久消耗战。结果是双方的后勤供给都难受,当然秦国要比赵国难受的多。
这样拖下去的结果,至少是秦国退兵。
可是秦国的间谍机构是当时战国出了名的(相当与今天的FBI)。在赵国境内到处散布谣言,终于使得赵王改变了想法,换下廉颇。接任主帅的,自然就是年轻气盛的赵括。赵括接任后,一改廉颇的战略部署,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进攻。
结果起初秦军大将王龁(he),被这个新人赵括打得十分狼狈。损兵折将,一路后撤。当秦国知道赵国已经更换大将后,急忙派名将白起秘密接管秦国大军。后来战事才发生逆转。两军对垒,白起算是老油条了,毕竟棋高一着。虽然后来赵军被围,但若是决战,秦军胜算也不大。白起的策略和廉颇一样——拖。赵军因粮道被断,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赵括为挽回局势做了三件事:突围(分路突围,找人假扮自己,很高明),刺杀(伤到了白起,但不致命),诈降(几近成功,被白起看破)。也许是天意,都没有成功。最终赵国几十万降兵被坑杀。
三、悲情将军
很多人把长平之战的失败归结为赵括的“纸上谈兵”。这话的意思是说其没什么真才实学,就会吹吹牛b,而指挥上的骄傲和自负导致了整场战争的失败。可事实是赵括确实是个有真才实学,也有过实战经验的将领。而且最终是败在了百战名将白起手下,并不是败给了常败将军李景隆,所以不丢人。
长平之战后,白起拒绝担任随后的邯郸之战的指挥官。并指出:“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之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所谓“国内空”是廉颇的杰作,而“士卒损伤过半”则是赵括的战绩。而随后邯郸之战的结果与白起所料无差。
如果真要给长平之战的失败找一个罪魁祸首,恐怕非当时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莫属了。换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换将,而是改变整个作战的策略。反守为攻想必是彼时赵国既定的大政方针,非廉颇赵括所能左右。
面对白起,赵括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将领,所做的已经够好。后世实在不该再去挖苦和讽刺这样一位年轻的悲情将军了。
以上就是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为什么百姓都责怪赵括?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赵国四十五万降兵被坑杀为什么百姓都责怪赵括?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