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的身世怎样?他是如何可以摄政的?
2023-04-20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1:53 作者:知道百科
我们都知道,周公旦就是通常所说的周公,周公旦作为周王朝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功臣,留下很多正面典故。本文主要介绍下《史记》中关于周公旦的记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周公旦的出身
司马迁对周公旦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周本纪》《鲁周公世家》和《管蔡世家》这三篇中。要详细介绍周公旦,需要从《管蔡世家》开始讲起。
《管蔡世家》的开篇就介绍了周文王的十个儿子,周文王和正妃太姒一共生了十个儿子,也就是说,周文王有十个嫡子。周文王这十个儿子的名字(当然,是有封地或封号后的名字)见下图。
周文王的嫡长子叫伯邑考,但是,《史记》记载,周文王的十个嫡子中,只有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贤明,而且周武王和周公旦常在周文王身边用事,成为辅佐父亲周文王的左膀右臂。因此,周文王没有立嫡长子伯邑考为太子,而是立第二个儿子姬发作了太子(原文: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伯邑考这个人在周文王死前就死了,但是怎么死的《史记》并没有记载。后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对伯邑考进行了文学加工,但伯邑考死于周文王之前的设定是符合历史的。
从《管蔡世家》可以看到,周公旦在周文王时期已经是一位贤能的辅佐能臣了。
在《鲁周公世家》中,也可以看到关于周公旦的记载。《鲁周公世家》记载,周文王在位时,周公旦非常孝顺,他待人宽厚且正直仁义,异于周文王的其他众多儿子(原文: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等到周武王继位后,周公旦经常辅佐周武王处理国政。
通过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到,周公旦是周文王嫡子中的第四子,而且为人忠孝,很贤能。
二、周公旦辅佐哥哥周武王建立周朝
根据《周本纪》记载,周公旦在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周武王一继位,就任命姜尚为帝师,任命弟弟周公旦为助手(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周武王继位第九年时,周公旦辅助哥哥周武王,跟随大军伐纣。当商朝军队被打败后,周武王带领大部队进入商朝都城时,周公旦这个时候手握大斧头,同手拿小斧头的召公一起护卫武王。
周武王在论功行封时,第一个先封第一功臣姜尚于齐,第二个封的就是弟弟周公旦,封于曲阜,号曰鲁国。《鲁周公世家》记载,曲阜是远古帝王少昊的故城,鲁国的封地档次仅次于齐国,可见周公旦的功劳很高。
周公旦受封于鲁之后,并没有去鲁国享清福,而是留在周王室辅政,让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国就封。
周武王灭商的第二年,病了,而且没有好的迹象,周公旦就把自己当做献祭一类的角色,设立了三个祭坛,然后戴上玉璧拿着玉圭,向周部落先王们祷告,还向神明祷告说:“假如上天要向周王室要一个子孙,那么请让我姬旦代替武王发吧。”
经过一番祷告,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痊愈了。
三、周公旦摄政当国勇挑重担
1.自告奋勇摄政当国
可惜,周武王的命并不长久,不久之后周武王就死了,可是周武王死时,太子姬诵还很小。
这就引起周王室的恐惧,大家都担心周王室不能让诸侯们信服。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能够震慑住诸侯和大臣的大人物出来处理政事。在当时的大人物中,建立周王朝的第一功臣姜尚已经去齐国就封,而且姜尚始终是外姓人。剩下的大人物中,威望和资历最高的就是周公旦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旦“恐诸侯畔周”,主动摄政当国,其实他也知道自己摄政当国会引起很多猜疑,但他并没有在乎,果然有人跳出来了,就是周公旦的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这两位兄弟放出话来说,周公旦将不利于周天子。于是,听到谣言之后的周公旦向建立周王朝的功臣们说明了情况,他对姜尚和召公说,我之所以摄政,是担心有人谋反,周成王年幼,为了维护周王朝的稳定,我才决定摄政的。在没有听到其他反对声音的情况下,周公旦终于摄政成功。
从后来周公旦还政于周成王的史事来看,周公旦的确是出于稳定局势的初心,才摄政当国的,而不是为了掌握大权才这样做的,周公旦的话没有骗人。
说的这里,要提一下周公旦对儿子说的话,周公旦留在周王室辅政,让儿子伯禽去鲁国上任,上任之前,周公旦告诫儿子说,我爹是周文王,哥哥是周武王,侄子是周成王,我的身份地位可以说非常高贵了,但是我吃一顿饭要三次把嘴里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起身对贤明的大臣们以礼相待,唯恐失去天下有能力的人(曹操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出处),你到了鲁国之后,要时刻记住虽然拥有封过,但不可傲慢无礼,不能瞧不起别人。可见,周公旦的摄政是处于维护周王朝利益为出发点的。
2.平定周初叛乱
有了周公旦这样一位厉害人物出来摄政,诸侯们自然没有话说。周公旦摄政后不久,三哥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按捺不住了,这两位兄弟直接鼓捣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一起叛乱,背叛周王室。
周公旦借周天子周成王的名义率兵出征,出征之前,周公旦作了《大诰》,给出了出兵平叛的原因,经过了三年的征战,周公旦终于平定了叛乱,杀掉了武庚禄父和三哥管叔鲜,并且流放了五弟蔡叔度。这样一来,其他的周王室成员也没有谁敢跳出来反对了,毕竟周公旦可以通过周成王完成很多事情,这算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平定叛乱后,诸侯都来臣服于周王室。
在此之后,考虑到周公旦的功绩和能力,整个周朝都拥戴了这位摄政王,没有人再有异议。各路诸侯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封地,并向周王室进贡,一切都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四、周公旦还政周成王辅佐君主
周公旦摄政时期,有一次,周成王病了,周公旦就把自己的脚趾甲剪下来,扔进河里,向神明祷告说,周成王年幼无知,冒犯神明的是我周公旦,请怪罪我而放过周成王吧。然后,周公旦把祷告的话写成文字藏在了仓库里。不久之后,周成王就痊愈了。
周公旦摄政七年之后,周成王成年了,周公旦就把大权还给周成王,自己规规矩矩的回到群臣之中,面北称臣。不久之后,有人诬告周公旦,说了他的坏话。周成王生气了,周公旦没有解释,直接逃跑到了楚国。不久,周成王在仓库中发现了周公旦当年为自己祈祷的文书,大哭起来,派人把周公旦接回了周王室。
周公旦回到周王室后,担心侄子周成王年轻气盛,处理不好政事,就写下《多士》和《毋逸》,总结了商朝贤明帝王们成功治国的经验,也写了周文王治国的成功之道,用来告诫周成王该如何治国。
周成王要营建新的首都洛城,周公旦多次亲自去主持新首都的营建,还把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迁移到洛城。周公旦还辅佐周成王征服淮夷和奄国。
周成王成为有经验的治国君主后,天下也已经很安定了,但是当时周王朝的官职系统还没有健全,周公旦就创作了《周官》,为各类官职划分合理的职权范围和等级次序,后来,周公旦又写了《立政》,采取措施来使百姓们得到实惠和便利,百姓们都很高兴。
周公旦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葬在周地,以此来表示我不愿意离开周成王。周公旦死后,周成王把周公旦葬在了周文王旁边,来表明周成王不敢把周公旦当成臣子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