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成分表就明白护肤品好坏?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当成分党
2023-07-17
更新时间:2023-07-17 08:35:24 作者:知道百科
“高浓为王”的护肤取向,你还会带到2023年吗?
当千禧一代迈入护肤品的购买主力军,“成分党”的标签随即贴在这届年轻人身上。他们看着数据、成分和种种实验与测评成长起来,有了更严谨的护肤观,很难仅仅因为梦幻广告或商场里精美的陈列就相信一款精华或面霜能发挥奇效。同时,护肤选择更大胆而激进,对含有10%烟酰胺、0.5-1%A醇、30%左旋维生素C等成分的产品趋之若鹜,将皮肤当作各类产品的试炼场。
单一高浓度、猛药级的产品真的是一条科学的护肤之道吗?面对热度很高的“原料桶”产品,不少评论都称“肤感贼差”、“挺猛的”、“眼周颧骨都火辣辣的”。而为了获得理想的“抗皱”、“美白”等效果,许多人咬牙含泪也用下去——这导致敏感肌人群近年直线上升,多少是滥用高浓成分的结果。
当我们看着小众品牌浓度“内卷”的狂潮而跃跃欲试时,不妨想想,那些历史悠久、拥有雄厚科技背景的高奢美容品牌,为什么没有跟随浪潮推出“原料桶”型产品?难道大厂预算或技术不如小众品牌吗?显然不是,而是他们往往有着更完善的毒理学评估。在欧盟,早已有一套化妆品原料风险暴露评估计算法,其基于毒理学,从使用浓度、使用范围(暴露量)、使用频率以及经皮吸收等方面计算出已批准化妆品成分最终安全使用量。
盲目使用高浓度带来的隐患不浅,能从皮肤上观察和感受到过敏现象都是幸运的。怕的是短期内收效甚好、光彩照人,但不安全成分可能悄悄从毛细血管进入到全身,长此以往,恐有危害健康之虑。
好的护肤产品从来不靠堆料来赢得掌声,关键还在于“配方技术”。如何在精密的科学测试下,保持成分活性、怎样设计经皮肤渗透以及与其他成分的相辅相成,才是构成理想护肤品真正的“幕后英雄”。
——护肤品配方根据产品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Rinse off”(洗去型,比如洗面奶、卸妆油等)和“Leave on”(滞留型,比如水乳膏霜等)两种类型;
——根据其成分中存在单相(比如只有水相或者油相)还是多相(比如同时含有水相和油相)配方,可以分为“非乳化体系”(一般单相。不需要使用乳化剂)和“乳化体系”(一般多相,需要使用乳化剂使水油两相融合在一起形成均一的乳液);
——乳化体系一般根据水相在里面还是在外面,又分为“油包水”(水在里面,油在外面,肤感较油腻)和“水包油”(水在外面,油在里面,肤感较清爽)。
由于化妆品的配方是复杂的、容纳许多技术向因素的聚合体,它长久以来都不是短平快的市场营销宣传点。配方好坏对于消费者来说往往是更为具象的体验,好的配方能对产品有多方面的加成作用,它帮助产品拥有大众喜欢的质地、舒适的涂抹感、有层次的肤感,同时保证安全无刺激,在使用后既有即时功效也具备长期功效。
护肤产品不断迭代的背后,配方技术往往会在以下几方面革新升级:
1. 研发新原料,改善产品的肤感和功效;
2. 突破新的促渗技术,在提升产品功效的同时减少产品刺激性;
3. 突破新的制剂技术,让乳液粒径更小,更容易被皮肤吸收。
我们在权威专家们的抽丝剥茧下,揭开了“抛开配方谈护肤”导致的三个常见误区,曾经执迷于研究成分和浓度的成分党1.0,不妨一起前往更关注配方与整体功效的科学护肤2.0进阶。
近年品牌在“成分党”的兴起下开始着重宣传有效成分及浓度,把成分浓度标注于瓶身的营销方式不断加深着消费者对于浓度的执念。“原料桶”护肤品备受追捧——它们性价比高,单价低,成分相对单一纯粹,“药效”却很猛。
直接把原料“端上”桌的方式真的可取吗? 其实“原料桶”型的鸡尾酒配方只是单纯地把活性成分用水和多元醇溶在一块,不存在任何专业的配方技术,也缺乏良好的肤感。打个比方,就像烧菜时只用热水把菜烫熟了,不添加任何调味剂,如同一道没滋没味又缺少烹饪技术的菜。
从科学护肤的角度来说,单一成分、高浓度也是不科学的。当我们的皮肤出现问题时,很多情况下并非单一的表面问题,而是有很多深层连带问题。应对皮肤问题,往往需要很多成分科学地复配在一起,才能完美、高效地解决问题。选择单一成分、高浓度的方式不仅非常片面,而且不精准,效果自然也就差强人意。
“原料桶”型护肤的流行与成分App的崛起息息相关,最初成分App帮助爱美人士更清晰快速地获取产品信息,但完全靠它判断一款产品的安全与功效高低,并不是明智。成分表一路标绿的“无害”产品,反而有精准“踩雷”的风险。
当同一成分躺在不同产品的成分表里,我们却无法判断其品质和浓度的差异,原料的纯度、分子量分布以及高级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原料的效果不同。
比如透明质酸,分子量太小虽然容易透皮但也很容易被皮肤中的透明质酸酶代谢掉,影响功效。大分子透明质酸虽然不容易被代谢掉,但由于分子量很大很难被皮肤吸收,而且添加多了还容易搓泥,影响使用肤感。所以市面上会有各式各样的透明质酸产品,小分子的、大分子的、甚至是mini的……另外,透明质酸纯度会有工业级、化妆品级、食品级,当然成本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很多人熟悉的A醇,众所周知是淡化皱纹的一把好手,但A醇有不同构型,像原型视黄醇与视黄醇乙酸酯在App中就难以分辨; 而大家熟知的玻色因,有着四种构型,哪一种生物利用率最高,只有原厂欧莱雅才知道; 抗敏成分如红没药醇也有两种构型,品牌使用昂贵的高效型或平价的低效型,完全无法从App上获知。
回归于传统的护肤哲学,一切挑选都应从自身诉求出发,先审视自己皮肤存在的问题、护肤需求,了解自己的肤质,是否耐受,最后综合需求与肤质去选择合适的产品。
这几年酒精、酸类、皂基、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等成分因为刺激性被纷纷打入冷宫,多源于夸大的营销以及成分App所引发的蝴蝶效应。
“谈酒精色变”可谓是最大的乌龙。酒精对皮肤来说是一种安全的溶剂,只是因渗透性强而带来“过敏”的错觉。但这个刺痛感稍纵即逝,并不会造成持续性伤害。在护肤品配方中,酒精的助攻表现更是一骑绝尘,便于一些水不溶性成分(如水杨酸、4-丁基间苯二酚、丹皮酚以及各种植物萃取等)顺利地溶解加入配方中。酒精还具有促进功效成分透皮吸收的作用,加速护肤效果的呈现。
遭受争议的古老护肤成分还有酸类,它们在祛痘、加速角质代谢、细腻肌肤、收缩毛孔方面都拥有无法替代的极佳效果。而现在很多人惧怕诸如苯氧乙醇、乙基己基甘油等传统防腐剂,它们在护肤品配方中已经经过多年的数据验证其安全性和功效性,去尝试还没经过长久验证的非传统防腐剂岂非更冒险?
护肤品里的成分只要经中国药监局注册备案,在规定的浓度、规范要求下使用都是安全的。只是部分人的肤质对某一成分可能特别敏感,或是处于特定身体状态(如妊娠期)的人也需要规避使用某些成分,此外的健康皮肤无需过度谨慎,不如拥抱成分的多样性。
在了解难以以简单数字衡量的配方技术后,护肤“平替”还存在吗?好消息是,护肤品的配方技术壁垒并不高。同一集团下的不同品牌或许存在“平替”产品,但有两种配方技术难以“平替”:一是美容大厂的独家原料或易失活成分的保护技术,二是高奢品牌因配方技术所达成的美好质地、香气和触感等设计与体验。比如“贵妇”产品的护肤过程往往伴随愉悦的嗅觉体验,护肤品的香调也十分考验配方技艺,这需要搭配不同极性的油脂和不同沸点的香料。
当功效护肤时代来临,配方师的角色不限于传统的配方打样,也会深度参与到产品开发中。由技术驱动的产品,目的不只是在于复杂神秘的“技术”本身,而在于传递一种特别的平衡之美。百分之百的平替产品并不存在,盲目地追求“高浓度”或“贵妇级”也不可取。恰如一味好的药方不光是要使用优质的药材,更要讲究高超的配伍,美容品的配方技术也是这样,它将成分以科学的比例混合,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稳定性之间找到美好平衡。
VOGUE World线上展览持续进行中
点击下方VOGUE小程序即刻观展
图片:Roger Cabello,Xubo.Liz
Collins,Sophie Delaporte,John Akehurst
配方专家:复旦大学无机化学博士陈亮
撰文:家弘、Sherry
微信撰文:Huiyi
设计:乐乐
以上就是只看成分表就明白护肤品好坏?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当成分党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只看成分表就明白护肤品好坏?还真不是人人都能当成分党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